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陳明達的家庭背景

陳明達的家庭背景

陳明達出生在長沙,老家是湖南祁陽。1925年,陳明達壹家從長沙遷到北京。當學會遷到長沙後,陳明達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祁陽老家。祠堂修繕祭祖時,陳明達發現祠堂的牌坊都被拆了,堆在墻上。鬥拱是中國古建築的獨特結構,已有2000多年的使用歷史。到了清代,鬥拱的結構功能退化,僅用作裝飾。“這樣的例子可遇而不可求”,尹立新回憶道。陳明達思念家鄉。抗戰勝利後,他短暫回到家鄉,打算重建被燒毀的陳祠堂。但當地陳姓人討論,建新大學比建私人祠堂更有意義。為此,陳明達用盡壹生所學,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學校的設計圖和施工圖,甚至還編制了詳細的工程預算。後來學校建好了,但由於形勢的變化,沒能成為大學,建築群改成了中學。

如今的祁陽二中,就是陳明達設計創辦的學校。祁陽二中禮堂原是陳家祠,設計花了陳明達不少心血。陳明達生前提到,當時為祁陽設計的學校,前身是陳家祠。老房子附近沒有祠堂,只有位於祁陽市龍山街道的祁陽二中(原中華中學)。

祁陽陳氏家族自清代以來深受陳影響。1702-1751年)他入閣以來,雖因滿清權貴對漢人官員的猜忌而屢遭排斥,但他的後人200多年來壹直不甘沈淪於世,陳、陳炳叔、陳平傑、陳明達等壹批又壹批的人物相繼湧現,並在各自的行業中有所建樹。文物方面,除文昌塔仍為祁陽當地景點外,還有藕塘沖陳氏老宅及祖墳、祁陽二中圖書館等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

祁陽文昌塔在今天是壹座裝飾性大於實用性的宗教建築,但在建造的年代,它是直接為教育事業服務的。如今,它已成為中國著名的寶塔之壹。由壽執筆的《重修文昌塔》更是代代相傳,成為記錄民間工匠傳統的珍貴史料,也是反映文人“儒本、容釋”傳統文化觀念的不可多得的文獻。除了現存的陳文素遺書刻本外,原碑遺跡仍散落在文昌塔附近的灌木叢中。

去荷花池看墓很簡單,但壹箭之遙的陳氏舊居更簡單得令人難以置信:中國各地有許多雕梁畫棟、曲徑通幽的大屋,而以土坯墻為主體結構的丞相府似乎以此為孤例。它遠談不上奢華,卻在簡樸與貧窮中,用窗欞、梁架、柱基等細節處理,不經意間展現出農民的崇高文化品位。據記載,陳大壽捐了1520元重修祁陽文昌塔,只投入320元修繕自己的老房子。

至於今天的祁陽二中圖書館,則是陳氏人民將祠堂改為公立教育機構這壹義舉的物證。陳達被官方列為,土屋安居,子孫只是詩書;贊助鄉鎮公益,不惜重金把培養出來的書推向鄉鎮。有了這樣的家風,他的後人如陳炳叔、陳明達等,在國家大廢之際,以私有財產的損失謀求公益教育的發展,具有“老人與老人、年輕人與年輕人”的人文精神。陳明達曾提到陳氏家族的興衰對後人的警示:“巫醫、樂師皆可為其立命之本”,“死於自身,只求實用,絕不能靠祖宗的影子而生存”。這種精神可謂是永恒的傳家寶,也算是形成祁陽豪邁、淳樸、自強、重教化民風的文化基因之壹。所以,陳明達走上研究古建築的道路並非偶然。

  • 上一篇:胡適大事年表
  • 下一篇:益陽古城大祥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