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縱觀歷史,

縱觀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為什麽遊牧民族在與農耕文化的對立中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北方遼闊的草原造就了無數代以養畜為生的草原人。為了維持草原的可持續利用,牧民往往“以水草為生”,按照流動放牧的方式充分利用水草資源,因此被稱為遊牧民。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中原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對立與融合幾乎貫穿始終。遊牧民族自小熟悉弓騎,幾乎人人善戰。他們向來以粗獷、兇猛、無畏著稱。但是,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遊牧民族幾乎壹直處於劣勢。

除了少數情況,遊牧民族是有優勢的。例如,西周末年,西戎打敗了濠京,迫使周平東移,西周滅亡。秦末漢初,匈奴“鄧白之圍”令壯士深惡痛絕;南北朝時期,胡人幾乎占據了黃河以北;元朝時,蒙古精銳士兵橫掃歐亞大陸。

在大多數其他情況下,遊牧部落幾乎完全被中原的農耕王朝所壓制。比如春秋時期,壹個單獨的大國就可以征服胡族;漢武帝時期,匈奴被趕走;三國時期,曹魏破烏桓;隋唐投降突厥;明清破蒙古等等。長期對立結合的結果,遊牧民族逐漸融入農耕文化,成為中國文明行為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那麽,為什麽兇猛強大的遊牧民族在與農耕文化的對立中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呢?原因如下。

01遊牧人口較少的遊牧土地“企業生產的主力軍”遠低於農業。如果壹只好羊需要5畝養殖場,在水草豐足的情況下80只左右可以養壹個好人,那麽壹個普通的五口之家就需要2000畝土地資源。因此,廣大草原的人口增長受到嚴重制約。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王朝壹旦嚴重起來,遊牧民族幾乎壹直處於人多勢眾的狀態,單兵素養無法填補人數上的巨大短板。

遊牧民族戰備資源匱乏,戰爭極度消耗士兵、武器裝備、糧食。中原王朝,往往依靠富裕的人口和地方稅收,迅速出動戰備,以應對長期的對立和消耗。遊牧民族無力支撐長期戰爭的成本,只能選擇快刀斬亂麻。所以史書上說匈奴“利則進,不善則退,不避。”唯利是圖,不知仁義。"

中原王朝的軍事和戰略素養足以擊敗遊牧民族。以西漢初年中匈實力逆轉為例。在劉邦時期,漢朝的劣勢在“鄧白之圍”中已經顯露出來,但漢朝通過聯姻和賠償等措施維持了友誼。到了漢武帝時期,但是60多年後,形勢逆轉,迫使匈奴逃到北方大漠,後來幾乎滅亡。其實在整個歷史上,只要中原王朝沒有內戰,沒有急於求成,遊牧民族幾乎沒有勝算。

戰爭說到底是對立雙方整體實力的較量。在遊牧與農耕的對立中,遊牧民族在人口、物資供應、軍事素養、戰略靈活性等方面基本處於劣勢,只能依靠個人的素養和靈巧在壹定程度上彌補。所以,壹直以來,只有在好的時機,遊牧民族精力充沛的時候,才能有力的考驗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只要解決得當,不自相殘殺,不急於求成,幾乎總是立於不敗之地。對此妳怎麽看?

  • 上一篇:安徽有哪些值得壹去的少數民族景點?
  • 下一篇:如何寫歷史探究作業的過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