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錦西書院的建築是怎樣的?

錦西書院的建築是怎樣的?

明朝時期,晉祠多次改建擴建。1371年,慧遠寺更名為晉祠。

明朝弘治年間,晉祠在西北建立瑞雲閣,又名紅閣。因為它是獻給傳說中的八仙之壹呂洞賓的亭子,所以也被稱為“仙翁亭”。

此亭曾於1705重建壹次,建築規模基本保持初始狀態。

仙翁亭朝東朝西。它建在磚窯洞上,兩層木結構,山頂式。底座為磚券洞,高4.4米,寬3.6米。亭子周圍有回廊,有圍欄跟隨。東墻有神龕,西入口有四柱檐廊。

仙翁閣正面靠墻有壹木梯,南北兩側磚墻有壹圓形窗洞。在二樓,四周都是窗欄。仙翁閣下南北兩側各有壹個平臺,四壁各有壹個小門,裏面有石桌和長凳。周邊運河環繞,流水潺潺,風水放松,真的很優雅。

明朝初年,在我國歷史上,蘇錢鐘書率軍抵抗北方瓦拉入侵,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也與晉祠有很大的關系。

於謙在山西為官時,經常遊歷晉祠,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借山水抒懷,反映人民疾苦,為人民呼籲。

1440年,山西大旱。於謙遊覽晉祠祈雨,寫了壹首求雨詩,名為《憶晉祠風光盼雨》。也許,於謙被上天感動了,果然,雨下了。詩歌:

吊翁山的前景很有意思,城裏的人都是周曉穎。

山峰被綠色的蝸牛環繞,碧玉在溪流中流淌。

龍出洞起霧,淩波仙遊珍珠。

我想把神社裏的壹桶水灑滿九州。

和宋代文學家範仲淹壹樣,於謙也表達了他的救世情懷,“散雨遍九州”這句話很清楚地表達了他廣闊的救世情懷。“出洞”壹詞是指水流出後,隨霧奔湧。整句話說:步履輕盈,草上玩露。

於謙遊覽晉祠時所作的另壹首詩《煤頌》反映了詩人的思想:

挖亂取黑金,儲陽而有深意。

火重燃成春,燃爐通夜照。

丁壹元恃權,死後鐵石留心。

希望所有的人都暖心,不厭其煩地走出大山。

於謙是永樂年間的壹位學者。33歲,河南山西巡撫。他去北京當兵部尚書之前,在***19成為這兩個省的官員。於謙因忠勇善戰,詩詞歌賦,被後人列為“金水七賢”之壹。

明代中葉,山西太原人王瓊,名晉西,雙溪老人。1484考中進士,後來成為明朝著名的軍事人物。王四帝成化、弘治、、嘉靖為工部官員,掌管六品,是商業部、兵部、吏部的最高官員。

尤其是在鄭德時期,王瓊在執掌兵部的5年時間裏,因其特殊的功績,加入了“三孤”和“三助”的行列。“三孤”就是“小鮑”、“小傅”、“少師”。“三輔”是“太保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近五年來,能得到如此“官恩”,在明朝歷史上極為罕見。

王瓊壹生做了三件被人稱道的大事:治理運河三年,以“快人快語”著稱平定陳豪叛亂,“唯才是舉。總控西北邊防,“貢獻在邊防。"

因此,與明代的、於謙和明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張並稱為歷史上的“明代三大臣”。王瓊被後人列為“金水七賢”之壹,其塑像供奉在文昌閣。

王瓊在其早期職業生涯中曾管理過陜西運河三、四年。他不僅恢復和發展了運河的水運,而且促進了當時南北經濟生產的發展。

相傳,王瓊廟前的兩棵銀杏樹是他在陜西做官時種下的,壹公壹母,左右兩棵銀杏樹稱為李連銀杏。原來取自銀杏樹能成才的意思,這兩棵銀杏園林樹,斷如槐樹,樹皮開裂,樹葉茂盛,500多年來壹直長勢良好。

左邊的是雌性銀杏,開綠花,結果實;右邊的是雄銀杏,花黃色,不結果。

1519,明皇族寧王朱發動之亂,企圖篡位。鎮壓這次叛亂對當時國家的統壹,維護社會穩定和生產發展起到了進步作用。

王瓊與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家王守仁在當時並無私人關系,他們分屬不同的學派。王瓊可以根據才能和正直的原則任命王守仁。因此,數百年來,王瓊在歷史上壹直被人稱道。

1522年,王瓊被貶為兵部尚書,時年63歲。朝廷也有意讓他“還國於民”,於是讓兒子在老家晉祠南面買地建別墅作為居住之所。

1526年,別墅落成,王瓊以自己的名字“錦西”命名為“錦西園”。金熙園就在晉祠城墻的南面,被南勞權隔開的紅巖南河、鴛鴦中遊和蘆苞河從北、西、南三個方向環繞著花園。

錦溪園大門朝東,壹大片荷塘隔著壹條田間小路。花園中的主要大廳是“西甕堂”。同年,王瓊吏部的好友喬玉來來到晉祠,為正殿題詞“喜翁堂”。

整個花園依山傍水,清麗雅致。明代南靖大員劉龍給王瓊寫了壹首詩,詩中說:“門前鷗鷺是凡客,鏡中荷花是二花。”。

1528年,西北邊疆告急,70歲的王瓊被朝廷重新啟用,以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為陜西軍務提督。

又老又瘦的王瓊率領壹支軍隊穿過西北走廊,駐紮在嘉峪關。他為了安定邊防,在西北戰場馳騁了四年,西北“益邊”。

同時,王瓊總結了歷代寧邊的得失,收集了所有的條例、筆記、地圖,編纂了《西番事跡》壹卷和《北方事跡》壹卷。

1531年,王瓊再次回京出任吏部尚書。1532年,74歲的王瓊在北京逝世。明世宗朱厚熜追授他“太上皇”和“貢香”的稱號。其長子王,葬於蒙山腳下,後為太原晉源王氏家族墓,由禮部尚書霍韜題寫墓碑。在死後,他的長子王遵照父親的命令,將錦溪園改為“錦溪書院”。

錦西書院有供學生學習的報告廳和宿舍,有主任管理齋戒事務,考核學生的懶惰程度。該學院聘請有聲望的學者授課。講堂裏掛著兩塊匾額:《白鹿洞書院條令》和《程先生治學守則》。

當時大批學生來書院求學,到了清代更是繁榮。除了王家子弟,還有本縣及鄰縣的進士。由於書院院落寬敞,設備齊全,明清時太原縣令在縣內試士,借用書院房舍作為考場。

近萬名學者在錦溪書院學習過,許多著名學者在書院講學,培養了許多著名學者。清代考據學大家嚴若渠曾在書院講學。

錦西書院創建於1532,至今已有近300年的辦學歷史。直到1826太原縣城建起了官辦機構山西書院,才開始走下坡路。

當時晉西書院還有太原王氏宗祠,由祠和太原堂兩部分組成,南北廂房數十間。太原王祠,喬祠,是晉西書院的主體建築。

錦西書院占地21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27平方米。其中,“子喬寺”建築面積200多平方米,“泰源堂”建築面積120平方米。

太原王祠堂內所有建築古樸典雅,景色清雅,與晉祠古建築融為壹體。各廳的廳、廊飾飛檐鬥拱,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醫院配有王捐贈的16塊海內外名家題寫的名家匾額,7幅名家對聯。

1533年,明世宗朱厚熜下令在錦溪書院西、南老泉南修建專門的神社“王瓊廟”,供奉王瓊。

“王瓊廟”面向東,面向西。它有三間房寬,綠樹環繞,臺階下有兩棵銀杏樹,左公右母,濃蔭蔽日。屋檐“山高水高”,堂內神龕供奉王瓊雕像,兩側為六尊彩色侍者雕塑。

劉珊園位於晉祠西南角,南與什邡盛豐寺相鄰,西與溫室相連,北與劉珊湖相連,東與寶塔院相連。花園規模雖不大,但小巧玲瓏,妙趣橫生。

花園四周築有圍墻,開著各種圖案的漏窗。公園內黃石假山、松樹、柏樹、榆樹、槐樹及各種花卉點綴其間,並建有紫藤長廊。西南角假山上有“雲亭”,平面呈雲狀,四角為金字塔形屋頂。亭子上的梁柱沒有雕琢,也沒有彩繪,自然古樸。

在劉珊花園對面的西北角,還有壹個名為劉珊亭的亭子,它有五顏六色的朱紅色,六邊形的平面和圓形的金字塔形屋頂。在兩個亭子之間,建有壹個清澈見底的小水池。水池裏有假山和噴泉,裏面種著睡蓮。

每年春天和夏天,花園裏都開滿了花,蜜蜂和蝴蝶來來去去;樹木成蔭,鳥兒在樹上歌唱。

劉珊園內,寶塔鈴叮當,寺內鐘鳴響,聲聲悠揚,宛若仙境。秋天可以賞荷,冬天可以賞雪。正門影壁上有壹大塊磚雕,刻有***166漢字,為清代書法家楊所書。人物為行書,圓潤飄逸,為晉祠三大名雕之壹。

1533年,太貴寺建在聖母院大殿南側,又稱分水川慈寺。據說太謙是古代金的後裔。他繼承父業,治水成績突出,受到顓頊嘉獎。後人想到他“宣傳汾和,擋住大澤,代替大元”的功績,尊他為汾神,建廟祭拜。

太貴寺是明代戶部長高汝興出資修建的,後被高的後人多次修繕。太貴寺坐西向東,寬3間,深4間。其前廊1.25米深,懸於山頂,素瓦雕青玻璃脊。

從晉祠的整體布局來看,是聖母院大殿的右翼。寺內有壹尊明代木雕的臺塑像。左邊是土地偶像,右邊是五位偶像。廟前有大殿,四周有短柱。

1548年,晉祠建立伴亭,又稱讀書臺,位於半山腰,坐西向東,南接呂祖亭,北接三臺亭。亭子內墻之間刻有詩詞和石頭。站在亭前,景色歷歷在目,令人難忘。後來,嘉靖年間,知縣龔在晉祠修建了壹座柳比斜。

六必亭位於湛盛廣場東側,隔著芷伯運河。又叫“白鶴亭”,因其造型優美,又被稱為“水亭”或“水果園亭”。晉祠白鶴樓有壹副對聯:

壹溝瓜藤水;

十裏稻花。

這幅對聯是由清代詩人武文的詩組成的。它把金水和稻區的灌溉水系統比作壹根瓜蔓,均勻分布,自然生成,意味深長。當然,晉祠還有很多著名的對聯,這些對聯與山水相映成趣,讓人流連忘返。

仙翁閣

晉祠古建築上的雕塑與繪畫

晉祠的清泉

晉祠的鏡子

晉祠的石室

  • 上一篇:億線盧生通信:數字基因打造“小華為”
  • 下一篇:1787 ~ 1791年俄土戰爭的起因是什麽?戰爭的過程是怎樣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