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美國經濟發展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條件?

美國經濟發展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條件?

從二戰後來看,二戰前,美國並不是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當時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還統治著世界,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看:

二戰後,美國經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中具有全面優勢。美國經濟在完成從戰時經濟到和平時期的轉變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上述優勢的基礎上持續增長。

戰後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在美國主導地位的維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聯邦政府對經濟的幹預。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幹預不是以工業國有化的形式,而是以財政金融手段進行資本主義的再生產。其主要特征是不斷依靠在國家預算中增加財政支出,依靠軍令和對壟斷組織甚至中小型私營企業實行優惠稅率來刺激生產,增加社會固定資本投資。

戰後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還表現在,為了保持較高的出口水平,壹方面在“外援”項目下通過國家購買進行出口,另壹方面對部分美國產品的出口進行補貼。此外,美國政府還在全國建立科研和教育網點,實施社會保障政策,以緩和國內階級矛盾,進壹步促進生產力發展。

戰後美國經濟發展有壹系列新特點。首先,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壹個被西方經濟學家稱為“黃金時代”的時期。戰後美國經濟增長“黃金時代”的主要原因有:壹是美國聯邦政府加大了對經濟的幹預力度;二是為應對冷戰而加強的國民經濟軍事化,極大地刺激了經濟增長;第三,戰後技術革命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第四,利用戰後的經濟優勢,擴大商品和資本的出口,充分利用廉價的國外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從而大大獲取高額利潤;第五,戰後美國國內政局相當穩定。其次,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逐漸向西部和南部轉移。第三,現代跨國公司在美國興起。現代跨國公司首先在美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對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最後,美國戰後經濟危機的強度大大降低。從二戰結束到60年代末,美國沒有經歷1929到1933的經濟危機,但經歷了5次經濟衰退(或稱5次壹般經濟危機)。雖然戰後美國經濟並沒有擺脫資本主義經濟固有的周期性循環,經濟危機或衰退仍會偶爾發生,但經濟危機的強度並不是很大。比如工業生產下滑基本在10%以下,只有壹次在13.5%,但恰恰是這個時候持續時間最短。另壹方面,戰後美國政府針對經濟危機實施了壹系列凱恩斯主義的反危機措施,即利用赤字財政通過通貨膨脹刺激總需求,從而抑制了經濟危機的破壞強度,避免了大量企業在危機中倒閉,控制了失業率的急劇上升,穩定了社會秩序。當然,美國政府的這些國家幹預措施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國債和通貨膨脹的急劇增加,對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經濟產生了強烈的負面影響

美國政府的國內政策議程

(壹)羅斯福的“新政”

背景:①面對1929的嚴重經濟危機,胡佛政府無力扭轉經濟頹勢。人民的不滿情緒在上升,整個國家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我們希望有壹個強有力的政府,並采取有效的政策來迅速改善經濟狀況。(3)羅斯福以“新政”為競選口號,贏得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為美國第32任總統。

目標:盡快擺脫經濟危機,實現經濟復興,維護資本主義制度。

內容:①金融方面,責令銀行停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信用。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2)在工業方面,通過工業復興法,要求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管理條例,規定生產規模、物價水平、工資標準、工作日等。,以防止盲目競爭造成生產過剩。(3)在農業方面,鼓勵農民調整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改善農業生產環境。(4)社會福利邊放血,救濟失業的同時,積極推進“以工代賑”、辦* * *工程,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穩定社會秩序。

特點:①政府全方位幹預經濟。(2)避免國有化的形式,盡量維護資本主義自由企業制度。(3)采取了壹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來緩和中國的階級矛盾。

(二)杜魯門的“公平治理”計劃

1945年4月12日,羅斯福突然去世,副總統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戰爭勝利後,杜魯門總統面臨壹系列棘手的國內問題。首先,軍隊復員帶來了巨大的就業問題,其次,軍隊合同的取消帶來了嚴重的失業問題。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杜魯門政府深感有必要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戰後就業問題,否則社會矛盾將會激化,戰時經濟向和平時期的過渡無法順利實現。

杜魯門政府解決戰後壹系列國內問題的重要舉措是提出了“公平治理”綱領。“公平治理”計劃的核心是通過立法保護美國普通民眾的經濟權利。“公平治理”計劃的實施分為兩個階段。第壹階段最重要的立法是1946年通過的就業法。這項法律規定,聯邦政府必須負責維持“最大限度的就業、生產和購買力”,以避免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大規模失業現象重演。由於就業法強調美國聯邦政府維持就業和為失業者提供工作機會的法律義務,因此被美國經濟史學家認為是“也許是20世紀最具歷史意義的經濟法”。就業法實施後,美國政府加強了復員軍人的安置,加速了軍事工業向民用工業的轉變。經過兩年的努力,美國實現了從戰時經濟到沒有動蕩的和平時期的調整。然而,在“公平治理”計劃實施的第壹階段,由* * *和黨控制的美國國會通過了參議員塔夫脫和眾議員哈特爾提出的應對工人運動的法案。法案禁止支持性罷工和糾察,也禁止政府工作人員罷工;企業主可以雇傭非工會成員,並有權要求工會賠償非法罷工造成的經濟損失。杜魯門總統出於其“公平治理”的政治理念否決了這壹法案,但參眾兩院均以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再次否決了杜魯門總統的否決,最終使限制工會權利的法案成為美國法律。

杜魯門政府第二階段“公平治理”計劃的實施取得了壹定的成效。杜魯門第二任總統期間,美國最低工資從每小時40美分提高到75美分,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增加了654.38+00萬人,還通過了在6年內為低收入人群建造80萬套住房的法案。然而,杜魯門提出的許多“公平治理”法案在那個階段沒有獲得通過,因為美國國會的參眾兩院都由保守的共和黨人控制。杜魯門廢除塔夫脫-哈特萊法案的承諾不僅沒有實現,建立完善的國家醫療保險制度的想法也沒有實現。至於真正保障每壹個公民的權利,尤其是少數民族的權利,更是“壹紙空文”。

(三)艾森豪威爾的“中間道路”

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幫助美國和黨時隔20年重返白宮。在1952年底的大選中,提出結束朝鮮戰爭口號的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威爾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史蒂文森,當選美國第34任總統。隨後艾森豪威爾以1956贏得連任,使共和黨得以連續執政八年。

艾森豪威爾雖然是共和黨人,但這位二戰時期著名帥氣的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深知不能走* *保守主義老路和黨內極端自由放任的老路,完全否定過去民主黨政府的國家幹預政策,因為這不僅關系到美國千家萬戶的福祉,也關系到美國能否通過“外援”(“外援”需要聯邦政府出資)維持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於是,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國家幹預和自由放任之間實行了壹條“中間道路”,艾森豪威爾將這樣的政策稱為“新保守主義”或“充滿活力的保守主義”。艾森豪威爾執政八年期間,* * *和黨政府基本沿襲了前民主黨政府的社會經濟政策,並在某些方面有所擴張。根據1954和1956的相關立法,美國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的人數增加了100萬,失去勞動力的人還可以獲得政府救濟。盡管國會拒絕了總統要求聯邦政府參與國民健康保險計劃的請求,艾森豪威爾政府在公共衛生和醫療項目上的支出繼續穩步增加。據統計,從1950到1960,美國全國社會福利支出從230億美元上升到532億美元,即從占國民生產總值的8.9%上升到10.5%。在教育方面,艾森豪威爾政府利用蘇聯衛星上的天使美國人感到科技和教育已經落後的機會,敦促國會通過國防教育法,為大學生提供長期低息貸款。

(D)新邊疆和偉大社會

1960年底,民主黨在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民主黨候選人約翰·肯尼迪成為當時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1961肯尼迪上臺後,提出探索美國的“新邊疆”,希望在太空技術上趕上蘇聯,保持美國在其他科技和經濟領域的領先地位。肯尼迪所謂的“新邊疆”不是壹個地理概念,而是指新的領域和新的挑戰。開辟“新邊疆”,就是利用美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強大的經濟實力,開辟新的領域,迎接新的挑戰。在“新邊疆”政策的指導下,美國政府提出了登月計劃,加大了政府在科研開發方面的投入。與此同時,肯尼迪政府還提出了壹項反衰退計劃,並促使國會撥款4億美元幫助中國的貧困地區。在住房和城市建設方面,肯尼迪政府也盡力投入資金加以改善。這壹系列“新邊疆”政策措施導致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大量增加,實施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發展也成為肯尼迪政府的經濟綱領。

1963 165438+10月22日,肯尼迪在達拉斯準備競選下屆總統時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繼任。在次年的總統選舉中,約翰遜再次當選。約翰遜政府的國內政策議程延續了肯尼迪政府的路線,他的綱領性口號是建設“偉大的社會”。約翰遜繼任總統後不久,1964年5月22日,他在密歇根大學發表演講,他說:我們不僅有機會走向壹個富裕而強大的社會,也有機會走向壹個基於財富和全民自由的偉大社會。因此,必須消除貧困和社會歧視。為了建設壹個“偉大的社會”,約翰遜政府不遺余力地促使國會通過壹系列立法,包括《經濟可能性法案》、《阿巴拉契亞發展法案》、《公共工程和經濟法案》。雖然約翰遜政府在教育、解決失業、提高最低工資等方面做了很多,但由於越戰的不斷升級和國防開支的大幅增加,解決美國貧困問題的“偉大社會”目標並沒有真正實現。

在肯尼迪和約翰遜執政期間,美國的黑人民權運動日益壯大。在美國,對黑人的種族歧視根深蒂固。二戰後,美國黑人爭取廢除種族歧視的鬥爭驟然興起。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迫於輿論壓力,宣布“公立教育中不能允許‘隔離但平等’的原則”,並因此裁定白人和黑人分開受教育的法令違憲。然而,美國南部仍然在學校和公共汽車服務中實行種族隔離。

(E)裏根的“經濟復蘇計劃”

在1980 11年6月的美國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裏根以壓倒性多數獲勝,當選美國第40任總統。1981 2月5日晚,裏根在全國電視講話中提出了“經濟復蘇計劃”。該計劃長達300頁,其主要內容是:削減聯邦開支,大幅降低個人和企業的稅率,減少政府對企業經營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制定穩定貨幣的政策。顯然,這個計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理論。該計劃的推出標誌著美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即從凱恩斯主義的幹預主義擴張政策轉向自由放任的緊縮政策。自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新政以來,美國歷屆政府都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實行大政府、高稅收、多管制、大支出的政府幹預經濟政策。裏根上臺後,美國政府根據他的“經濟復蘇計劃”,運用不同於凱恩斯主義的貨幣主義和供給學派理論,開始實行小政府、低稅收、少管制、小開支的自由放任經濟政策。裏根強調,只有減稅和解除管制,才能改善自由市場中自由企業的經濟,從而打破美國經濟的停滯狀態,恢復其增長能力。

簡而言之,裏根政府的“經濟復蘇計劃”的基本原則是:減稅、減少管制、減少開支和控制貨幣流動。這些來自供給學派和貨幣主義的經濟復興原理被稱為“裏根經濟學”。

1響應者:157 QQ-5級

  • 上一篇:陽澄湖大閘蟹的歷史傳說
  • 下一篇:初三歷史下冊筆記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