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關於大運河的開鑿,史書中有哪幾種說法?

關於大運河的開鑿,史書中有哪幾種說法?

中國也很早就開鑿了運河,廣西靈渠開鑿於公元前214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除了靈渠,還有壹條中國著名的運河,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裏,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它縱貫南北,是我國重要的南北水幹線。北起北京,南至杭州,途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省市,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從歷史上看,它不僅方便了南北之間大量物資的運輸和交換,也為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從公元前486年到公元1293年全線通車,歷時1779年。

京杭大運河由人工河和部分河湖組成。全程可分為七段:(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李運河;(7)江南運河。

在我國歷史上,京杭大運河的開挖工程主要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壹個時期是東周的春秋時期。位於吳國東南部的夫差王,公元前486年率長江入淮河,為爭奪中原,向北擴張勢力。這條連接江淮的運河,從瓜州壹直延伸到磨口(今淮安附近)。當時叫韓溝,長約150公裏。這條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起源地,也是大運河最早的壹段。後來秦、漢、魏、晉、南北朝先後將河道延伸。

第二個時期是隋朝。6世紀末至7世紀初,大運河中段在漢溝的基礎上加寬拉直,命名為山陽渡。在長江以南,大運河的南段——江南運河竣工了。事實上,江南運河的雛形早已存在,並長期用於水運。“漕”就是把漕糧通過水路運到壹個集中的地方。水運是我國歷史上壹項重要的經濟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水路(河流或海道)運輸糧食(主要是公糧)的專業運輸。中國封建王朝向農民收取地租和田賦,長期以來采取收取實物的方式。這些朝代大多建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附近地區生產的糧食不能滿足首都的需要。因此,將從其他地區收集的糧食運往北京,成為壹項重要的政治措施,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重視。在這種情況下,糧食運輸在我國歷史上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體系和相應的管理制度。用於水上運輸的船叫做運水車。用罐車運送的糧食和大米被稱為谷物和大米。駕駛油罐車的部隊和民工分別叫曹駿、曹丁和曹福。許多朝代都設立了負責水路運輸的官員。早在秦漢時期,中國史書上就已經有了水運的記載,到了隋朝,水運又有了進壹步的發展。

公元605年,隋朝皇帝楊迪楊光下令修建壹條貫穿南北的大運河。這個時候主要是挖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運河工程是將洛陽附近的黃河水向東南方向引水,進入汴水(現已阻斷),溝通黃河、淮河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稱雨荷,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之間水路交通的起點。隋朝的都城是長安,所以當時水運的主要路線是:沿江南運河過長江到京口(今鎮江),然後沿楊珊北上,再拐進通濟運河,逆黃河、渭河而上,最後到達長安。在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運河,是以沁水、淇水、渭河等河流為水源,引水通航,利用天津西北的蘆溝(永定河)到達卓君(今屬京)的壹條運河。

第三個時期是元朝。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需要從江浙向大都運糧。而隋朝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延伸。為了避免繞過洛陽,元朝修建了濟州、會同、通惠河,到了明清時期,又重修了大運河的多段。

隋朝修建大運河的幾項重要工程:

首先是挖壹條廣通運河,把黃河連接到東部。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禦河。

三是在卓君縣修建永濟運河。

第四,疏浚貫穿太湖平原的江南河道。

元代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

壹個是挖濟州河和匯通河。

二是挖巴河、通惠河。

/bbs/dispbbs.asp?boardid = 9 & ampid=111

  • 上一篇:左膝手術史
  • 下一篇:計算機的發展史是怎樣的?不要太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