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馬花園雲南昆明馬花園

馬花園雲南昆明馬花園

馬援位於昆明的西部,靠近黃土坡。是壹個人口流動比較大的城中村。村裏有雲南藝術學院、昆明二十四中、馬援小學、大成學校和各種藝術培訓班、樂隊、工作室、酒吧。

麻園的歷史有很多版本。根據其中壹種說法,這裏曾經是劣等人的墓地,埋葬著許多鬼魂——自殺者、流浪者、反叛者、死在街上的人、通奸者以及被逐出祖墳、從家譜中劃掉的男男女女。這些人物在我們的語言中總是羞澀的,甚至他們的身體對我們幹凈正統的死亡也是壹種汙染。這些人在當時相對集中在這個遠離市中心和寺廟的地方。他們沒有名字和墓碑,只是被雜草覆蓋的貧瘠的墳墓。馬園,真正的也是最早的讀音是“埋園”,但也許是為了更幹凈地忘記,就成了今天的馬園。

馬援的主要經濟來源於雲南藝術學院。藝術學院大約三分之壹的學生在馬援租房子住。壹半以上的學生在村裏吃飯。村裏有數百個工作室和音樂培訓室。村子裏到處都是旅館和洗衣店。每年從10到2月,成千上萬的雲南藝術考生人聚集在馬援準備高考。

無論如何,馬援仍然是壹個人口混雜的城市村莊。用平常的眼光看這個村子,村子裏的建築布局明顯是隨意的。垃圾坑、臭坑、蜂窩煤、土坯房、磚混小樓在沒有整體規劃的情況下東拼西湊,村外斜出的窄而深的小巷暴露了規劃能力的不足。在村子靠近鐵路的角落裏,還有壹片耕種的小菜園。樓主把汙水溝裏的粘稠液體舀起來,直接倒在葉子上,說明這些蔬菜很可能是賣的,而不是自己享用的...

麻園村的壹切亂七八糟的景象都讓人眼前壹亮。盡管如此,這壹幕卻被很多生活在這裏的非原住民忽略了,因為在他們眼裏,還有更吸引眼球的東西——常人看不到的東西,叫做“文化積澱”。

這些從全省各地甚至全國各地聚集過來的新居民,已經習慣於把麻園村看成壹座城市——壹座超越現實城市的神之城。幾十年來,這座城市壹點壹點地積累著它的遺產,然後像熔融的泥漿壹樣爆發出來。對於雲南省會城市昆明來說,馬花園無異於壹塊“飛地”。早在幾百年前,紅山腳下的馬花園還是滇池的水岸,光禿禿的沙灘上長滿了帶刺的野生玄苗,故名“糜園”。因為地處窮鄉僻壤,人們習慣在這裏的荒草中掩埋壹些屍體(如傳染病患者、死囚等)。漸漸地,它就演變成了壹座亂葬崗,並被誤傳為“葬園”。即使在15之前,麻園村還是壹個田園之地,只有30戶人家。村民們在家附近種植水稻和蔬菜,過著淒涼的農村生活。

馬原村的雲南藝術學院也是壹塊“飛地”——15年前,也就是中國的政治形態從“意識形態建制”轉變為“後意識形態建制”之前,易雲的城墻雖然沒有比現在高,但比現在限制多了。那時,易雲的老師和學生與馬援的村民之間很少接觸。如果壹定要有,那多半是拳頭之間的接觸。在壹起生活了30多年,沒有壹個馬援村民相信圖畫和歌曲可以謀生,沒有壹個村民試圖從院墻裏的老師和學生那裏學到任何東西,沒有壹個易雲老師和學生與馬援村民交朋友。

“學院派”壹直堅守著固有的超然情結,放大了自己與“海派”之間的隔閡。雖然音樂生早就跨越了麻園村的枷鎖,每天晚上趕到城裏的歌舞廳去賺外快,但所有的易雲老師對此壹無所知。大眾藝術,太大眾化了,在易雲已經被禁止了,所以這個學院長期只開設民族器樂和西方器樂的課程,根本沒有電聲樂器的痕跡。只有宋揚,唯壹壹位在斯裏蘭卡任教的外國音樂大師,敢於在同壹個文藝晚會上用美聲、民族和流行的技法公開演唱。

易雲的老師和學生總是堅持自己的追求,並沒有為了迎合馬援村民的口味而做出適當的讓步。因此,當馬援的壹個村民終於開了第壹家舞廳時,他斷然拒絕挽留任何易雲師生在自己的地盤上跑,理由是“他們的聲音太大,會嚇跑顧客”。對於9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歌舞娛樂場所的昆市大眾文化市場來說,易雲倡導的“學院派”已經成為壹塊“飛地”,與主體世界漸行漸遠。

在易雲仍然開設的壹門課程中,有壹個關於精神內容與藝術形式的關系的理論:“藝術作為壹個獨立的、自在的世界,應該是通過展示人的精神生活,表現藝術家自己的精神世界,試圖溝通人的心靈與詩性的心靈,通過相互交流來提高和凈化人,從而實現藝術的凈化的主導傾向。”

也就是說,真正的藝術是非常個性化和內在化的。它與世俗隔絕,可以得到靈魂的共鳴,但不能被浮躁的精神所玷汙。這可能就是易雲從1958建校以來,壹直不主動迎合學校,而是被動等待麻園村乃至整個外界的真正原因。

“藝術家的成功取決於他的精神內容的主觀成分不屈服於客觀成分的程度。40多年來,在麻園村工作或生活過的成功藝術家,都有壹個共同的性格,那就是在主觀世界裏打拼,積累了不妥協的藝術氛圍。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麻園村壹直極具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藝術家和遊民。如果有壹天易雲的藝術主張向市場文化妥協,馬原村的吸引力就會被釋放,馬援的文化就會逐漸變得像蓮花池等城中村的文化壹樣毫無生氣。”在教書的尹先生說。現在雲南人很少知道昆明機器模型廠在哪裏,但說到“創庫藝術主題社區”,大部分市民都能說出它的確切位置,即:昆明市西壩路101號,雲南白藥廠旁邊。也有市民可能會告訴妳:“是麻園之外的另壹個藝術家村。”

經常在麻園和創庫之間徘徊的鄭老師,對創庫和麻園的關系有著不同的解讀。他說:“麻園和圖書館創作是壹個有機整體,圖書館創作是作為麻園的窗口而存在的,是麻園的延伸,或者說是麻園的‘第二空間’。”從事美術設計的鄭老師心知肚明,現在在昆明機器模型廠車間的藝術主題社區創庫,差點就選了麻園村。

由雲南壹群有實力的畫師打造,庫起源於1999底。早在這之前,“雲貴派”畫家葉永青、唐誌剛,同在雲南藝術學院任教的劉建華、李記,在上海參觀“蘇州河貨棧畫家工作室”時,就萌生了在昆明光大發展這壹形式的想法,並計劃在畫家聚集的麻園村紮根。

“妳要做,就要和社會有關系,和大眾有關系。”這是藝術家葉永青的藝術觀。同年165438+10月底。他和唐誌剛同時發現了西壩路上的這座老廠房,當即決定選址雲南“倉庫畫家工作室”。發生了什麽事?水蛭?哎?黑暗兄弟精彩演講有什麽獎品?lt;br/>;工廠租金下來後,畫家唐誌剛、、段玉海、欒曉傑、蘇等人把畫室搬出了已經擁擠不堪的村,迅速住進了模型廠。緊接著,吳軍、、、、胡軍、雷巖、孫、、、包李惠、劉亞偉、金誌強、金飛寶等30多位藝術家也將目光從麻園村撤離,將工作室搬進了雲南的“藝術創作倉庫”,由此得名“創庫藝術主題社區”。

葉永青對“創造圖書館”的定義是“以手工和個體勞動為生活方式,以個性為標誌,以LOFT為基本風格的生活區域”。在這樣的基調下,這裏不再是簡單的工作室,而是攝影工作室、設計工作室、茶館、餐廳、酒吧。2000年6月6日,創庫整體開放,所有藝術家工作室全面對外開放,立即引起了國內外昆明文化界、媒體界、藝術界、企業界的廣泛關註。

如今,創酷已經成為昆明藝術家的先鋒符號和藝術的源泉,許多國際藝術家都選擇在創酷實施他們的計劃。藝術界對圖書館創建的評價是:“它為藝術家提供了壹個親切、隨和、靈活的藝術實驗場所和生活氛圍”。有些人甚至認為,如果不了解昆明圖書館的創建,那就太落伍了。事實上,厭倦了呆在商業氣息濃厚的昆都和文化巷的昆明知識分子,也喜歡在馬花園或創庫裏稍作休息,在那裏他們可以喝杯啤酒,聽幾首音樂或制作引人註目的圖片。簡單的日子立馬多了幾分包容。

如今,壹個讓鄭老師異常興奮的現象是,很多雲南藝術家在麻園村的“厚積薄發期”結束後,都會選擇創建壹個圖書館,有的甚至將藝術工作室延伸到大理、麗江等城市,在那裏建起了壹個當地的“圖書館創作”。通過這些“創庫”,具有小眾(貴族)氣息的文化藝術氛圍正在大眾(平民)中蔓延,使地處中國傳統文化版圖邊緣的西部雲南,步入時代主流文化的核心區。無論何時、如何看待雲南美術發展史,“雲南畫派”都將是壹個不得不提的概念。所謂“雲南畫派”,是起源於雲南的中國畫現代畫派。它以馬援為基地,以蔣鐵峰、袁運生、丁紹光、王津元等當代著名畫家為代表,以雲南風光和少數民族形象為主要表現對象,形成了獨具雲南風情和表現特色的繪畫風格,許多充滿雲南少數民族風情的繪畫作品震驚了東西方畫壇。美國畫壇曾出版過《雲南畫集》,將雲南畫派的崛起概括為“雲南畫派——中國繪畫的復興”。

關於雲南畫派的技術特點,有壹條信息是這樣的:“本畫派以雲南省命名,成員齊心協力,創造和發展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原料是碳石混合水粉,摻入桃膠,然後用刷子、調色刀或手指在紙上作畫。宣紙和礦物質的顏料永遠不會褪色。為了增強色彩和特殊的魅力,他們在宣紙的兩面都加了顏色,所以他們的畫鮮艷多彩。”所以藝術界習慣稱這種畫風為“重彩畫”。

註重重色彩、半抽象形象設計的雲南重彩畫,在1980前後進入畫家群體創作空前繁榮階段,從1986進入美國主流繪畫界;進入90年代後,日本畫壇迅速將雲南畫派稱為“中國現代繪畫的頂峰”。

提到“雲南畫派”,就不能不提雲南畫派大師、現代傑出藝術家丁紹光先生。曾在雲南藝術學院任教的丁紹光,1962畢業於中央美院,分配到位於昆明西郊麻園村的雲南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畫、油畫、版畫。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他曾因“教西畫”而成為政治批判的對象,並因此去敦煌徒步,研究莫高窟的壁畫。從65438年到0976年,丁紹光成為雲南畫壇公認的領袖,並由此開創了享譽海內外現代畫壇的“雲南畫派”。

1979年,丁紹光將他的大型壁畫《美麗富饒神奇的西雙版納》獻給了人民大會堂。65438-0983,赴美國加州大學講授《中國現代重彩畫》課程;1990年在東京“第壹屆國際藝術展”上被評為14世紀以來最傑出的藝術家之壹(排名第29位),成為唯壹上榜的中國畫家。1992年3月,他的作品《起夜》在“佳士得中國19世紀-20世紀繪畫拍賣會”上以220萬港元成交,創下中國在世畫家作品成交價紀錄。隨後,他的絲網印刷展在北京天安門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行,成為唯壹獲此殊榮的外籍華人在世畫家;1995 65438+10月,聯合國郵政從他設計的7幅重彩畫中選出6幅作為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紀念郵票,第七幅被選為世界婦女大會首日封。同年2月,他的藝術中心在美國洛杉磯建成...迄今為止,他已經在世界各地舉辦了300多個個人展覽,他的作品被40多個國家收藏。連續三年被選為“聯合國代表畫家”,並被美國五大城市市長授予特別獎項,成為國際畫壇舉足輕重的人物。法國當代藝術權威評論家帕裏瑙(Parinaud)說,他的藝術“具有超越時空的魅力,他用壹支神奇的筆,讓自己成為20世紀的喬托”。

在“雲南畫派”產生的同時,雲南版畫從麻園走出,引起了世界畫壇的關註。從1984開始,雲南版畫在國內迅速崛起,在全國美展和版畫大展中的入選作品和獲獎數量從下往上逐漸增加,成為繼四川、黑龍江、江蘇之後的中國版畫四大流派之壹。國內藝術界對雲南版畫的評價是:“雲南版畫家在表現本地區特定生活的藝術實踐中,以可貴的原創精神,找到了壹條將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傳統與西方現代藝術融合的新路,呈現出新的風貌和風格。雲南版畫的卓越成就,打破了五六十年代以來全國版畫力量劃分的既定格局,為中國當代版畫的發展和多元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雲南版畫的代表人物中,葉公賢先生曾任雲南藝術學院院長,時任雲南畫院副院長的李忠祥先生也畢業於易雲美術系。更多來自馬援的年輕版畫家也在各種展覽中贏得了聲譽。無論在麻園還是在圖書館,首先跳入人們眼簾的是各種店鋪的聚落,然後是隱藏在這些聚落中的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壹篇關於昆明文化藝術聚居地的文章是這樣描述的:“創建圖書館被建成了壹個消費藝術的地方。當人們來喝杯茶,吃頓飯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和藝術發生了關系”這意味著藝術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進行,當然也可以在昆明的任何壹條街道上,以壹種經濟形式繼續它的發展過程。

易雲戲劇學院2004級廣播電視編導班的黑板欄上貼著壹張手繪的昆明藝術地圖,上面標著馬援、創庫、文化巷等城市藝術群。其中,在馬援團旁邊,有酒吧、工作室、出租房、臺球、燒烤、啤酒、酒吧等便簽;圖書館群邊上還有開品廊、諾迪卡、紅香蕉等筆記。這些招牌大多是壹些經營店鋪的品類或者標題,但是誰也不能把它們和文化藝術分開。

事實上,馬花園確實是壹個出售藝術品的好地方。即使是仍在學習的學生,如果他們願意將他們的繪畫練習貼在價格標簽上,也可以賺幾百美元。只要妳願意教孩子彈鋼琴,每對父母壹個月就能賺幾百元;隨意在深巷子裏租個民房,隨意用不起眼的廢舊建材裝修,取個自嘲的“酒吧名”把進價只有2.60元的壹瓶啤酒賣個12元的好價錢——“體驗經濟”的超強競爭力就在於,大多數消費者青睞的“藝術氛圍”,不過是壹種無需預付成本就能賣出高價的商品。

酒吧、餐廳、茶室等休閑會所的集合,因為數十位專業藝術家聚集於此,充滿了文化氣息。從本質上來說,包括葉永青在內的許多職業藝術家還擁有另壹種社會地位,那就是“老板”(企業主)——他們在追求藝術的同時,還經營著藝術氛圍衍生出來的體驗經濟,這使得這個藝術主題社區同時具有了藝術自由市場的色彩。

由於對“藝術商品經營者”人力資源的持續供給,以及馬花園、創酷等領先市場的帶動,昆明的文化經濟近年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根據有關行政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昆明市現有文化企業8700多家,從業人員65438+萬人。2003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2.96億元,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4.1%。2004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5億元,占全市國民生產總值的4.3%。而且,全市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也呈現出迅猛的勢頭。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廣場文化、村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在全市城鄉蓬勃發展。

至此,壹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擺在了人們面前:文化產業成為帶動昆明乃至雲南經濟騰飛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不僅可以經營,雲南的文化產業也可以像當年的煙草業壹樣精心培育。

2005年6月9日,165438從馬援傳來壹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由易雲創作並排練的大型人文舞蹈詩《天地之上》成功入圍第五屆中國“荷花獎”舞蹈大賽,這壹具有自主創新特色的文化產品經權威部門評估,無形資產價值達2800多萬元。據知情人透露,這壹文化產品近期可能會公開吸引社會資金參與運營,與雲南映象、麗水金沙、蝴蝶夢、香格裏拉等藝術商品並肩推動雲南文化經濟繁榮。

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丹增先生近年來多次表示:“當前,文化與經濟的加速融合乃至壹體化發展已成為時代的必然趨勢。文化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產業正在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綜合競爭力的提升越來越依賴於文化競爭力的提升。”今年是“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年”。雲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今年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要達到5%,明年達到6%,使之成為雲南省新的支柱產業。作為雲南省唯壹的綜合性藝術院校,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重任落在了易雲的肩上。其首要問題是實現社會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文化與經濟共生互動,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加,文化的經濟功能不斷增強,從而創造文化與經濟和諧發展的和諧文化。

在這方面,易雲和馬援已做好充分準備。2004年6月6日,65438+2004年2月6日,法國《歐洲時報》發表了題為《東方藝術天才袁曉岑》的專刊,詳細介紹了我國當代著名畫家、雕塑家袁曉岑先生的藝術成就,認為袁曉岑是“近代最有實力、最有影響的畫家、雕塑家之壹,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袁曉桐的作品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報道還說,袁先生的寫意花鳥畫構圖優美,造型簡潔準確,筆法傳神,具有雕塑效果;他的雕塑並不刻意尋求對客觀物體的細致再現,而是運用國畫般的寫意手法,突破了語言、文字和國家、民族的限制,尤其是身體上松散的塑痕和泥土的氣味,都和羅丹的泥塑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把他的作品放在羅丹、巴裏、彭浦、呂德等法國大師的雕塑中,恐怕沒有人能分辨出明顯的區別。

壹家國際知名媒體高度評價壹位曾經生活在麻園村的雲南藝術家,只因為這個村子和從它身上傳承下來的藝術精神走在了世界藝術潮流的前沿。

有哪些著名的藝術家曾在麻園村工作或生活過?所有與這個話題相關的材料都很冗長——“在藝術設計領域,有著名藝術家廖、著名畫家張建中、在全國美展上獲金獎的版畫家、著名雕塑家、藝術理論家李景煥...在戲劇領域,有五個壹工程獎獲得者於莉紅、著名戲劇理論家王勝華、新加坡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歐陽莊、金話筒獎獲得者王娟、華語戲劇文學獎獲得者喬家瑞等...在舞蹈領域,有著名的舞蹈家於景春和弄不其林...在音樂領域,有《悲慘世界》的譯者李丹和郁芳,還有民族音樂人楊芳。

時至今日,有、李曉明、張、、孫建東等壹大批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在此講學。

1959開始招生52年來,紮根麻園村的雲南藝術學院為國家輸送了7000多名高端藝術人才,其中雲南少數民族藝術領軍人物26人,眾多引領中國藝術新潮流的藝術明星陸續從麻園村走出。如今,雲南藝術學院的規模已包括音樂學院、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成人教育學院、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影視學院、文華學院及附屬藝術學校,在校生總數超過壹萬人。醫院先後獲得國際獎項23項,國家級獎項50項,省部級獎項289項,完成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25項,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關註。

所幸的是,通過近10年來聚集在麻園村的藝術家和藝術家們的正面媒體作用,承載著雲藝的麻園村終於不再“燈下黑”,學會以寬厚的視角解讀雲藝壹直傳承的藝術形式。他們有的完成了從農民到藝術家的轉變,有的積極參與到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中,成為美的創造者。在長期的文化融合中,整個馬援村變得藝術化、個性化、和諧化,越來越顯示出其與其他城中村質的區別。而麻園村所蘊含的各種個性元素,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昆明其他村落的居民,讓整個昆明個性化、時尚化,就像世界前沿文化之都巴黎在雲南留下的壹塊“飛地”。

  • 上一篇:廣東漁船的歷史
  • 下一篇:歷史手冊名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