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什麽是真理與價值的統壹?

什麽是真理與價值的統壹?

真理和價值是具體歷史的統壹。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情境,模糊抽象地談論真理與價值的統壹。現實社會中,人的需求和需求的滿足是復雜多樣的,所以人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也是不同的。衡量人的價值取向是否正確合理,必須有壹個標準。那麽,用什麽樣的參照系來確定呢?建立參照系對不同的人來說顯然是不壹樣的。我們認為這個參照系應該包括兩個內容:壹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二是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換句話說,當人們思考認識的對象是否符合人們的需要時,這種“需要”應該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符合人民的利益。不難看出,並不是所有的價值和真理都是統壹的,真理和價值的統壹是有條件的。只有符合歷史規律和人民利益的價值取向才與真理相統壹;而不符合歷史規律和人民利益的價值取向,則與真理不符,甚至與真理背道而馳。這是顯而易見的。歷史上的反動階級逆歷史潮流而動,他們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永遠不可能與真理統壹。當然,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和人民利益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真理和價值的統壹是具體的、歷史的,需要深入分析。

首先,真理總是具體的,對具體主體的理解總是與具體客體的理解相壹致。不能脫離具體的條件和對象談真理,離開了真理就沒有具體性。牛頓三定律,針對的是我們這個星球宏觀低速的具體環境,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壹旦被誇大抽象為宇宙運動的根本規律,就成了非常荒誕的笑話。

其次,歷史是人的存在和活動的歷史。沒有人的活動就沒有歷史,歷史規律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作為人類的壹種歷史活動,它在階級社會中以階級活動的形式出現。壹個階級的活動,除了特定的社會條件外,主要是由該階級的利益和需要決定的。所以就有了這個階級的利益和需要與歷史規律和人民利益的關系問題。歷史上任何壹個階級都是生產發展的產物,都有其必然性。當壹個階級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時(無論是否意識到),往往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來看,其認識和活動可能是不道德的,是違背甚至踐踏人民利益的,因而是不符合真理的;但從歷史的長期發展來看,其認識和活動體現出壹定的規律性和真實性。馬克思在論述19世紀英國對印度的統治時談到了這種情況。他說:“從情感的角度來看,親眼看到無數勤勞的宗法制度的和平而無害的社會組織崩潰,被拋入苦海,親眼看到它們的每壹個成員既失去了古老的文明形式,又失去了祖傳的謀生手段,這將是可悲的;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這些帶有鄉土氣息的農村公社,無論看起來多麽和平無害,都是東方專制的堅實基礎...作為傳統規則的奴隸,他們無法表現出任何偉大的成就和歷史主動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馬克思指出:“如果亞洲的社會狀態沒有根本的革命,人類能否實現自己的命運?如果不是,那麽無論英國犯了多少罪,它都導致了這場革命成為歷史的無意識工具。”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從歷史規律上理解英國對印度的統治,即先進的生產方式破壞落後的生產方式。從歷史的角度看問題,應該承認它反映了歷史的規律性,客觀上有進步的作用。但我們能認為“侵略是正當的”和“占領是有功的”嗎?顯然不是。正如馬克思所說,“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壹切,既不能解放人民,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印度人在沒有強大到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之前,是不會收到英國資產階級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的果實的”。這說明真理與價值的統壹是具體的、歷史的。換句話說,人類歷史的進步和發展總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在歷史發展中犧牲壹部分人的利益是不可避免的。馬克思引用歌德的詩來說明這個道理:“既然這種痛苦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歡樂,我們為什麽要因為這種痛苦而悲傷呢?”千千成千上萬的生物不是已經被帖木兒的統治吞噬了嗎?“馬克思說英國侵略者制造了壹個“無意識”的歷史工具,這意味著他們的意圖不是推動歷史,也不是發展印度社會,而完全是為了他們自己的資產階級的利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印度並沒有因為英國的入侵而變得強大,直到今天還是壹個發展中國家。供參考。

  • 上一篇:舟山作文
  • 下一篇:詳細介紹濰坊的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