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群眾觀有什麽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

群眾觀有什麽時代特征和現實意義?

群眾觀點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壹個基本觀點,是堅持黨的根本宗旨的理論基礎,與不同時期的具體實踐緊密結合,因而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人民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群眾路線,並把它確立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即壹切為了群眾,壹切相信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牢牢把握這壹根本路線,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他強調,黨只有緊緊依靠群眾,密切聯系群眾,隨時傾聽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圓滿完成各項任務。鄧小平認為,我們必須把人民的支持或不支持,贊成或不贊成,幸福或不幸福,同意或不同意作為思考和做事情的出發點和歸宿。要求黨的壹切工作和方針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為前提。

江澤民非常重視黨群關系,反復強調要從政治上看待黨群關系。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他要求黨的各級公務員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真誠地向人民群眾學習,真誠地為人民服務,不要犯脫離人民群眾的錯誤。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了“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著名論斷。這是從新時代的高度對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群眾工作的新認識。這些群眾觀體現了不同時代的特征,是我們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運用和發展。

理論來源於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黨之所以高度重視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不斷改進群眾工作,既是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也是現實的需要。

第壹,不斷改進黨的群眾工作是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

黨以人為本,國以民為本。沒有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將壹事無成。

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推進,出現了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逐步形成了經濟地位、社會地位不同、利益不同的多層次社會階層。在這種情況下,當人們看到不同人群、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時,心裏就會不平衡,願望和要求就會發生變化。這不僅對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觀點提出了新要求,也對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新任務。

鄧小平當年提出“讓壹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調了兩點:壹是通過勤勞合法致富;二是調動積極性,打破平均主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只有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才能保證絕大多數人共同富裕;只有正確處理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加強同各階級群眾的密切聯系,才能有效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既是改進黨的群眾工作的需要,也是擴大黨的群眾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需要。

第二,不斷改進黨的群眾工作是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民的事業,是人民參與、為人民謀利益的事業。

從人民創造歷史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只有人民才是承擔和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事業的主體力量。只有億萬人民廣泛參與,積極投身於這壹事業,才能促進其發展,確保其實現。

同時,只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基本權益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尊重和發揮,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人民共同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才能激發他們投身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在新形勢下,我們黨能否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能否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能否不斷改進黨的群眾工作,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系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成敗。因此,只有加強和改進黨的群眾工作,不斷改進黨的群眾工作,才能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最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三,不斷改進黨的群眾工作,是不斷滿足和引導群眾各種需求的需要。

新時代人民的生活條件、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斷調整變化。要把群眾工作做實做痛,就要與時俱進,努力創新,不斷改進群眾工作,以適應這種需求的變化;要認真研究解決滿足需求和引導需求的現實矛盾,通過對群眾及時有效的宣傳教育,引導和激勵群眾不斷進步。

  • 上一篇:甄嬛傳中Xi貴妃的原型是誰?
  • 下一篇:壹個有意義的端午節活動策劃方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