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填海造地會給地表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填海造地會給地表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不合理填海帶來的生態負面影響主要包括:

1.填海造地帶來赤潮。填海造地使海水的潮差變小,潮汐的沖刷能力下降,港內納潮能力降低,海水自凈能力也減弱,導致水質惡化。此外,填海造地主要用於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汙染物多,特別是各種汙水直接排海,大大增加了海水富營養化的可能性,從而大大增加了引發赤潮的概率,給沿海海水養殖和海洋漁業生產帶來極大危害。

2、引發洪水。1994年夏天,華南地區發生了200年壹遇的大洪水,但氣象專家表示降水量並不是很大。這是因為填海造地堵塞了壹些入海河流,影響了泄洪。同時,洪水造成的內澇使更多的地表水滲入地下,填海造地堵塞了壹些天然出路,從而導致當地地下水位上升。近年來,廣州和深圳發現了許多。

3.破壞大量紅樹林。紅樹林被稱為“海洋森林”,是熱帶和亞熱帶沿海潮間帶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它們的生態系統有許多功能,如沈泥淤塞、加速土地形成過程、凈化海洋、防止赤潮、清新空氣、綠化環境等等。它們還能為魚類、無脊椎動物和鳥類提供棲息地、覓食和繁殖場所,因此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被稱為魚、蝦、蟹等。近40年來,我國紅樹林面積從4.83萬公頃銳減到1.51.000公頃,其中大部分毀於填海造地。紅樹林資源的減少帶來了沿海生態環境的惡化,沿海土地侵蝕日益嚴重,臺風風暴潮損失加劇,近海珍珠養殖業整體衰退,灘塗對蝦養殖爆發,森林面積和近海漁業資源減少,等等。

4.它改變了海岸帶的自然景觀,破壞了生態平衡。不合理的填海造地破壞了海岸自然景觀環境和海洋生物鏈,導致海洋生物銳減,引發社會經濟問題。許多海灣的自然環境因不合理的填海造地活動而改變,嚴重破壞了其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導致原有生物群落結構被破壞,物種減少。比如北海填海,海岸線縮短,灣體縮小,人工海岸比例增加,淺灘消失,海岸自然性降低,生物生態環境破壞,海洋漁獲量減少,物種也減少很多。近日,香港最高法院駁回了灣仔地區的填海造地工程,理由是該地區帆船、渡輪頻繁,是香港的自然景觀,應該受到保護。

不合理填海造成的惡果,在中國的壹些地區已經開始顯現。舟山市地處長江、甬江、錢塘江交匯處,海水常年渾濁,航道淤積日益嚴重。近年來,在舟山開發建設過程中,壹些見諸報端的重大填海工程,如普陀東港開發區工程、劉恒小果巨人填海工程、漁浪填海工程等,大量采用移山填海的方式,在壹定程度上改變了島嶼間潮流的速度和方向及相關水文條件,人為加劇了海道的淤積。此外,眾所周知,舟山群島屬於中國四大漁場之壹,但近年來漁業資源急劇下降,原因之壹是海洋環境的不斷惡化。舟山群島的每個礁灘都是魚類重要的洄遊棲息地。海平面以下的地形地貌壹旦被改變或破壞,將直接影響魚類的棲息地,破壞魚類的洄遊規律。大面積填海造地,對於海洋洄遊魚類來說,就像壹只飛翔的信鴿,因為磁場的變化而無法回到棲息地。

廣東省汕頭港的航道由於其內灣多年來的填海造地而逐漸淤塞。20世紀50-80年代,汕頭灣被圍近70平方公裏,導致納潮量從1956年的2.96億立方米稅減少到80年代的150萬立方米,造成灣口外航道水流明顯減緩、淤積。後來又修建了壹條外部導流堤,花了不少錢,但效果還是不大。由於航道深度的限制,萬噸級海船近年來不得不在灣口外尋找廣澳灣作為新的深水港。

全新世海侵後的很長壹段時間內,廈門灣是壹個自然條件優越的復式海灣,以杜東灣為主幹,有馬祖灣、杏林灣和吳彤灣,總面積135多平方公裏。雖然廈門灣主航道快速淤積的原因之壹是近50年來龍江河來沙增加了3.5倍,河口淺灘東移,但50年代初修建的高集海堤大大削弱了廈門灣的潮汐力。杏林灣填海後,海域面積減少近壹半,納潮量減少45%,導致1974-1993鼓浪嶼南北主航道年均淤積30cm。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合理的填海造地加快了經濟建設的步伐,看似是壹條“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發展道路,卻嚴重忽視了我們環境和海洋生態的安全。近年來,我們所處的陸地生態環境和海洋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引起了全世界的關註和重視,但破壞我們身邊生態的事件卻在不斷增加。究其原因,無非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盡管有關部門年復壹年地喊著保護生態環境的口號,但他們仍然熱衷於做對生態環境有害的“事業”。

如何看待填海造地,如何保護我國海洋環境,國外有很多典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在我們的鄰居韓國,有壹個巨大的填海工程——新萬金工程。這壹填海工程計劃在韓國西部海岸群山與福安之間的海灣修建壹條33公裏長的堤壩,將建設28300公頃良田,儲存1.1.8萬公頃淡水湖泊,年產糧食654.38+0.4萬噸。這個興趣非凡的項目被賦予了壹個非常吸引人的名字,叫做“新萬金事業”。顧名思義,新萬金項目,無論其規模和預期效益如何,都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填海造地單壹項目之壹。但是這個工程攔截了兩條入海河流,對大自然的巨大改變也是顯而易見的。

新萬金項目自動化至今已有12年,期間盧泰愚、金泳三、金大中、盧武鉉四位總統領導的政府共投入超過1萬億韓元(1美元約合1180韓元)。隨著工程總量過半,伴隨而來的是政治嘆息和民間抗議。世界三大環保組織之壹“地球之友”國際總部主席納巴魯也趕到首爾,要求暫停新萬金項目。韓國政府對新萬金項目的意見也有分歧。環境部和海洋與漁業部出示了黃牌,而農業和林業部堅持綠燈放行。

許多國家都可以填海造地。這種項目有利有弊。受益者,土地增產,增加谷物和小米;害人者破壞生態,汙染環境。發展生產和保護環境的矛盾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孰輕孰重難以抉擇。韓國的新萬金填海造地,就是在這樣的利弊中,分分合合了10多年。最近,南韓首爾的行政法院接受了環保團體的投訴,並裁定新萬金填海工程暫停。於是,投入巨資修復的長堤等爛尾工程,面臨著發展生產還是保護環境的新選擇。韓國農林部長金永進因不滿法院停止該項目的判決而辭職。在多次挽留失敗後,盧武鉉總統批準了他的辭呈。壹項填海造地工程迫使政府高級官員辭職,這不僅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也反映了人們對利用自然的不同想法。生產與環保、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抉擇,將伴隨著新萬金項目引起的爭論。法院的最終判決不壹定代表真理的歸屬,但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自然將是永恒的主題。

填海造地最成功的例子是荷蘭。他們數百年來填海造地,四分之壹的土地是從海裏“取”來的,這是公認的人類戰勝自然的壯舉。然而,荷蘭政府目前正在進行這樣壹項宏大的計劃:將填海造地恢復為原始濕地。農業部在1990制定的“自然政策計劃”是壹個非常宏大的計劃,用30年的時間恢復國家的自然,也可以稱之為國家的大政方針。這壹政策是為了保護因填海影響而急劇減少的動植物,通過恢復過去的景觀,為普通人的生活增添美麗的風景。規劃中的“生態走廊”是恢復過去的濕地和水邊鏈,建立壹個南北長250公裏的“以濕地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帶”。為什麽要把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地帶回原來的地方?原因之壹是近年來圍海造地的後遺癥不斷出現,如圩田鹽堿化、海岸侵蝕、物種減少等...這些原因促使荷蘭政府下決心恢復濕地,探索與水共存的新途徑。

科學發展觀告訴我們,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單純經濟增長的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作為GDP增長的中心,才是硬道理,只要經濟增長了,生態環境、國民教育、公共衛生、社會公平等方面的問題自然就能解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事實證明,教育、文化、政治、社會都不會有發展。以犧牲上述幾個方面的發展來換取壹時的經濟高速發展,社會就會陷入失序和危機。堅持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確保不以犧牲子孫後代的利益為代價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經濟增長應考慮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我們不應反對填海造地,但我們不能放任自流和盲目填海,我們不能忽視對海洋和陸地環境的保護。如果我們以犧牲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代價來努力發展和繁榮當地經濟,那無異於殺鵝取卵,飲鴆止渴,我們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 上一篇:中國有多少歷史人物可以稱之為聖人?
  • 下一篇:了解古羅馬戲劇史的進展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