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進軍沙漠的寫作背景

進軍沙漠的寫作背景

1959,中國科學院治沙團隊成立。竺可楨曾在《人民日報》發表過兩篇文章,壹篇是《改造沙漠是我們的歷史任務》,另壹篇是《向沙漠進軍》。在他的倡議下,建立了六個綜合治沙實驗站。他三次去沙漠,幾乎走遍了內蒙古、河西走廊、新疆沙漠。

據寧夏同誌回憶,1959年6月至7月,竺可楨在包蘭鐵路沿線的內蒙古、寧夏、甘肅三省區考察。寧夏沙塵暴的危害是他考察的重點之壹。他到靈武、鹽池調研,考察了靈武白芨灘治沙林場、沙坡頭治沙實驗站。壹路上可以看到,流沙覆蓋了道路,威脅著農田、運河、道路和城鎮。在黃河沿岸的大沙丘裏,沙子湧入水中,增加了黃河的輸沙能力。竺可楨指出,揚沙的人為因素是不合理的毀林、破壞草地、過度開墾、放牧和燒柴。防治荒漠化,首先要樹立信念

1961年,年逾古稀的朱老深入川西北西昌、阿壩自治州雅礱江流域,實地考察南水北調工程。

65438年至0962年,竺可楨到河南封丘,調查了當地的水文地質等情況,提出了發展水稻生產的建議。後來,他在《人民日報》上看到封丘水稻豐收,非常高興。

65438-0963年,竺可楨上半年去了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熱帶地區,下半年又去了寧夏中衛的沙坡頭、營盤水。

1965年8月,竺可楨放棄在北戴河休養生息的機會,前往甘肅河西走廊視察農師,調查大黑河荒地資源。6月5438+02日,看到居民亂砍紅柳,他深感痛心。他告訴同事,這是造成戈壁的壹個重要因素:當紅柳被砍下,沙子被吹走,就成了戈壁。當天,他向甘肅省科委提出,禁止砍伐紅柳。

竺可楨帶領10個調查隊,深入黃河中遊、黑龍江、新疆、雲南熱帶生物資源、華南熱帶生物資源、土壤、鹽湖、青海甘肅地區、治沙、南水北調西部地區,覆蓋了全國60%以上的面積,獲得的資料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除了西藏和臺灣省,他走遍了全國。

竺可楨強調,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采取整體觀,認識自然的統壹性,註重生態平衡,使自然資源根據自身特點和國家的需要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否則自然條件就會退化。比如,對於東北、內蒙古的草原開發,竺可楨認為,草原只能作為畜牧區,絕不能大規模開墾。否則,肥沃的土壤會被風侵蝕,導致土壤肥力退化,甚至成為沙漠。他的觀點已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竺可楨壹直懷有科學救國的願望。這種思想在他行動上的表現就是,他不會放棄任何壹個向群眾宣傳科學的機會,只要對國家和人民有利,他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他非常重視科學普及,把提高和普及比作科學工作的兩翼,並說科學研究是科學工作的先鋒隊,科學普及是後備軍,缺壹不可。據統計,他壹生寫了68篇科普文章,其中地理學9篇,氣象學、氣候與物候學36篇,地學6篇,自然保護與改造17篇。

  • 上一篇:沈陽東潤(桃山)酒業有限公司桃山酒的歷史
  • 下一篇:歷史教學應該培養哪些能力?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