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會計原則是什麽?

會計原則是什麽?

會計原則如下:

財務會計通則是指規定財務會計的基本要求,是對財務會計基本規律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會計準則》將財務會計的壹般原則概括為13原則,如客觀性、實質重於形式、相關性、可比性、壹致性、及時性、明確性、權責發生制、比例性、謹慎性、歷史成本、收入支出與資本支出的劃分和重要性等。

客觀性原則

它意味著會計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基礎,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計的客觀性包括真實性和可靠性。真實性要求會計核算的結果應當與企業的實際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相壹致;可靠性是指經濟業務的記錄和報告應當公正,以客觀事實為依據,不受會計人員主觀意誌的影響,從而避免錯誤,減少偏差。企業提供會計信息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因此,內容必須真實,數字必須準確,信息必須可靠。

實質重於形式原則

是指企業應當根據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核算,而不僅僅是根據其法律形式進行核算。在實際工作中,壹項交易或事項的外在法律形式並不總是真實地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使會計信息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僅要根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表現進行會計核算,而且要反映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違反這壹原則可能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將融資租賃租入的設備作為固定資產在會計上核算,就是這壹原則的具體體現。

關聯

也稱有用性原則,是指企業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能夠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以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會計信息與使用者的決策密切相關,可以幫助決策者預測未來,把握可能的結果,從而改進當前的決策;同時,提供的會計信息也可以為決策者確認過去決策的結果,從而糾正或堅持原來的決策。因此,會計應堅持這壹原則,在收集、加工、處理和提供會計信息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壹致原則

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後各期應保持壹致,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說明變更的內容、變更的累計影響以及累計影響不能合理確定的原因。在會計核算中,對同壹筆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往往有多種方法可供選擇,如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辨認法等。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還包括平均壽命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余額遞減法等。企業可以在會計準則或制度允許的範圍內選擇使用。但壹般情況下,企業壹旦選擇了某種方法,是不允許隨意更改的。如果企業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采用不同的會計方法,將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和會計信息的發揮。當然,並不意味著企業選擇的核算方法不能改變。在壹定條件下,企業還可以變更會計核算方法,並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做出相應披露。遵循會計核算的壹致性原則,有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可以防止壹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會計方法的變更,在會計核算中弄虛作假,粉飾財務會計報告。

可比性原則

是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具有壹致性和可比性。這壹原則不僅要求不同企業之間會計信息的橫向可比性,而且要求同壹企業不同時期會計信息的縱向可比性。不同的企業可能處於不同的行業和地區,經濟業務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能夠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便於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只要是相同的交易或者事項,就應當采用相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及時

指企業的會計核算應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遲。對於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會計信息與決策的相關性不僅體現在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上,還體現在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上,所以過時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使用價值會大打折扣甚至失效。在會計中,堅持這壹原則意味著及時收集、處理和傳遞會計信息,以滿足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明晰清楚原則

也稱可理解性原則,是指企業的會計和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易於理解和使用。對於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來說,首先必須能夠理解財務會計報告所反映的信息內容,才能將其作為決策的依據。因此,清晰是會計信息質量的首要要求。明晰性原則要求會計提供的信息應當簡明易懂,能夠簡單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並能被大多數使用者所理解。會計信息使用者只有堅持清晰性原則,才能準確、完整地掌握會計信息的內容,更好地利用會計信息。

權責發生制原則

它意味著企業的會計核算應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發生或者應當承擔的已實現的收入和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到或者支付,都應當作為當期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於本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本期已經收付了款項,也不應當作為本期的收入和費用。權責發生制以權利的取得和責任的完成作為收入和費用的標誌,有助於正確核算企業的經營成果。我國企業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采取權責發生制。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壹種確認收入和費用的方法稱為收付實現制,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現金為基礎的。目前我國行政單位采用收付實現制,事業單位除業務采用權責發生制外,其他業務也采用收付實現制。

配比原則

指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匹配,且同壹會計期間的收入和相關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確認。根據收入與費用的聯系方式,收入與費用的匹配主要有兩種方式:壹種是根據收入與費用的因果關系直接進行匹配,如主營業務收入與主營業務成本的匹配,其他業務收入與其他業務成本的匹配;二是根據收入與費用項目在時間上的壹致關系,將壹些與具體收入項目沒有明顯因果關系的費用項目,如廣告費、辦公費、管理人員工資等,與同期發生的收入進行比較。在會計核算中,要求遵循配比原則,即壹個會計期間內所有的收入和相關的成本、費用都應在同壹會計期間內進行確認、計量和登記,從而計算和確定該期間的損益。

實際成本原則

又稱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所有財產都應當按照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量。此後,所有財產發生減值的,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壹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不得自行調整賬面價值。會計上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項目的計量,應以交易或事項的實際交易價格或成本為基礎,主要是因為實際成本是客觀的,易於核對;同時,更容易獲得和確定實際成本數據。堅持實際成本原則可以使會計數據客觀可靠。但是,如果企業的資產已經發生減值,其賬面價值不能反映其未來的可收回金額,企業應當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收入支出和資本支出的劃分原則

意味著企業的會計核算要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界限。支出效益僅達到本年(或1個業務周期)的,視為收益性支出;支出的利益延續到幾個會計年度(或者幾個商業周期)的,應當視為資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是指為取得當期收益而發生的支出,應從當期已實現收益中補償;資本性支出是指當期發生的支出,主要是未來會計期間的收益,應由未來會計期間的收益補償。這壹原則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中區分兩種不同類型的支出。對於盈利性支出,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反映在利潤表中,以便正確計算當期經營成果。資本性支出應計入資產,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中,其價值應根據其與未來期間收入的關系分配到未來會計期間,以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如果企業把本應計入資本性支出的東西計入收益性支出,就會低估當期的資產和收益;反之,會高估流動資產和收益;這些都不利於會計信息使用者正確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影響其正確決策。

謹慎原則

又稱為穩健性原則,或稱穩健性,是指當某些會計事項存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時,應盡量選擇壹種不會虛增賬面利潤、誇大所有者權益的方法的原則。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應當遵循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不得多計資產或收入,少計負債或費用,但不得設立秘密準備。遵循這壹原則,要求企業面對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做出專業判斷和處理會計事項,應保持必要的謹慎,充分估計風險和損失,不得高估資產或收到或低估負債或費用。應該考慮預期的損失,但不應該考慮可能的收益。謹慎性原則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有多種表現,如固定資產折舊的加速折舊法、物價上漲情況下存貨計價的後進先出法、各種可能的資產損失計提減值準備等。當然,遵循這壹原則並不意味著企業可以隨意設置各種秘密準備,否則就是對這壹原則的濫用,要按照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賬務處理來進行更正。

重要性原則

是指在綜合核算的前提下,企業應當區分交易或者事項在會計核算過程中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對資產、負債、損益有重大影響,從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並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充分、準確地披露;對於次要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不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正確判斷的前提下,處理可以適當簡化。在會計中遵循重要性原則,就是要考慮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和收益,使提供會計信息的收益大於成本,避免出現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大於收益的情況。在全面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基礎上,發揮突出作用,簡化核算,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提高核算效率。在會計中,在評估某些項目的重要性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總的來說,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來分析。在性質上,當壹個事項可能對決策產生壹定影響時,屬於重要項目;從數量上來說,當壹個項目的數量達到壹定規模時,可能會對決策產生影響。

  • 上一篇:我和僵屍有個約會。1每集!急用!
  • 下一篇:延安革命聖地介紹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