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深圳鹽田漁燈舞的歷史

深圳鹽田漁燈舞的歷史

漁燈舞是古時沙頭角沙欄腳村漁民為祭拜祖先,祈求媽祖保佑海上平安和漁業豐收,模仿魚類習性而創作的壹種劇情民間廣場舞。市文化局相關申報材料顯示,沙頭角漁燈舞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香港新界的沙頭角、鹽田、丹水坑、崗廈新村等地。漁燈舞,以其獨特的藝術,經過200多年的歷史,壹直流傳至今。2003年,文化部命名了90個“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和“中國特色民間藝術之鄉”,沙頭角因沙柵欄驚現的漁燈舞而榜上有名。

流傳三百年的漁燈舞重回舞臺大放異彩

很多深圳人可能不知道,在毗鄰中英街的沙頭角沙蘭下村,有壹種被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藝術!是以嚇人的沙柵欄為傲的漁燈舞!在去年入選廣東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這壹中斷了50年又重新回到舞臺上的民間藝術,迎來了新的藝術價值的肯定。

釣魚燈的藝術是什麽?這種傳統民間藝術再次登上舞臺的背後有多少感人的故事?

在沙吧裏擔驚受怕,記者收獲了無數的感動、驚喜和感動。

不好意思!流傳了300年的漁燈舞,沈寂了50年。

漁燈藝術是流傳於廣東、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的壹種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民間氣息濃厚。據歷史考證,沙頭角的漁燈藝術起源於今天鹽田區沙頭角街沙蘭下村。

據1986進行的壹項考證,沙頭角沙夏蘭村的漁燈藝術始於明末清初,活躍於今天香港新界的沙頭角、鹽田、淡水坑、崗廈新村等地。“當時的沙圍嚇得漁民過著半漁半農的生活,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很惡劣。並不富裕的漁民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自己最熟悉的魚的形象創造了漁燈舞這壹藝術形式,以此來祭拜祖先,祈求媽祖女神保佑大海平安,漁業豐收。”說到漁燈舞,鹽田區街道辦的鄧如數家珍,他為挽救這項民間藝術奉獻了20年。

鄧說,沙頭角的漁燈舞是壹種民間廣場集體舞,由古老的沙柵欄可怕地模仿魚類的習性組成,由20多名手持漁燈的演員表演,反映了魚類在海底世界集體反抗欺負弱小的黃魚的故事。演出時,伴隨著鑼鼓聲和嗩吶聲,演員們躲在漁燈下,低姿抱漁燈蹲背,穿插進行,通過模仿魚的動作來表現舞蹈情節。

沙蘭下村的漁燈舞在歷史上非常有名,成為當時村民過節、慶祝豐收的必備節目,可謂全盛時期。早些時候,大鵬灣周邊的村莊在重大節日邀請他們演出,這是壹種習慣。

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

救援!古老的民間藝術“鹹魚翻身”再現輝煌

66歲的吳是今天沙圍漁燈舞隊的領隊。作為“總教練”,吳無論走到哪裏,都深受被沙柵欄嚇住的村民們的尊敬。大家都尊稱他為“邱叔叔”。沈寂了50年的漁燈舞,今天能重返藝術舞臺,讓沙圍嚇村民歡欣鼓舞,深感自豪,也讓吳等老藝術家感到欣慰。然而,當談到“鹹魚翻身”這門藝術時,吳和沙蘭嚇唬當地人說:必須有人提到它。用當地的話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漁燈舞。”她就是鄧。

從65438到0986,鄧從湛江調到深圳文化站。在逛大街和當地居民聊天的過程中,壹位居民經常提到的壹個詞不停地撞擊著她的神經:漁燈舞。從事文化工作的她敏感地意識到,這種民間藝術彌足珍貴,絕不能就這樣失傳!鹽田區文化局當時委托市裏相關部門幫助創作了《沙頭角漁燈舞》,她隨即開始了漁燈舞的資料收集工作。

她努力收集有關漁燈和舞蹈的信息,邀請老藝術家“喝早茶”和“談山”,並訪問文化站。其實這些老藝術家也有強烈的願望,想讓漁燈舞重現人間。在鄧的真誠觸摸下,他們向她透露了壹些制作方法、表演動作或鑼鼓。鄧專門準備了壹個小本子。只要聽到哪怕是最輕微的漁燈舞的細節,她都會立刻拿出小本子詳細記下。就這樣,10多年後,鄧從當年的少女步入中年,先後成為沙頭角文化站副站長、站長。然而,收集漁燈和舞蹈資料的工作從未放棄。

2003年,沙頭角街道辦事處撥款“壹萬元”作為專項資金,恢復“沙頭角撈燈籠舞”。消息傳來,沙蘭嚇得村裏人互相轉告,馬上做了釣魚燈籠,還邀請了所有移居香港和國外的老藝術家來參加彩排。沈寂了50年的漁燈舞,在那年的中秋節重現。2006年,在鄧、沙頭角文化站、鹽田區文化局、市文化局的關懷下,沙頭角漁燈舞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後開始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整個沙蘭村都為此沸騰了。

  • 上一篇:中國有哪些網球運動員著急~ ~
  • 下一篇:到了五女山城,才知道歷史上還有壹個國家叫高句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