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制造業格局經歷了哪些過程,各過程的特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制造業格局經歷了哪些過程,各過程的特點?

從“工業化”到“去工業化”再到“再工業化”的循環,表面上反映了從實體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實體經濟的回歸。實際上體現了服務經濟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發展戰略,符合經濟形態的螺旋式發展規律。如果說“去工業化”去除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那麽“再工業化”其實就是制造業產業鏈的重構,重點是高附加值環節的重構。"

新壹輪工業革命,即所謂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表現為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大創新大融合,引發產業、行業乃至社會的重大變革。這壹過程不僅會推動壹批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取代現有產業,還會導致社會生產方式、制造模式乃至生產組織方式的重要變革,最終使人類進入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提出

今年4月,《經濟學人》發表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制造與創新》的專題報道,描述了以技術為主導的制造業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而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傑裏米?裏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壹書的出版,也探討了以互聯網和可再生能源融合為導向的新壹輪工業革命,引起了廣泛關註。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就開始討論第三次工業革命。早前有學者在微觀層面分析了其對員工、收入、研發的影響。赫爾夫戈特分析了新技術對企業中工人地位的影響。他認為,美國工業界正在流行的新技術正在推動工作場所的變革,團隊中的工人變得更加重要、自主和負責。格林伍德認為,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將經濟體系推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的快速變化會在初始階段降低生產率並擴大收入差距。莫瑞分析了這場革命對R&D工業結構的影響。他認為,自1985以來,美國的產業R&D結構已經從以大企業為主的封閉式創新轉變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開放式創新,非制造業企業成為R&D投資的重要來源。

然而,“第三次工業革命”概念的真正興起和全球傳播,與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密切相關。具體來說:第壹,到了80年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枯竭以及隨之而來的全球氣候變化,給人類的可持續生存帶來了危機。第二,以化石燃料驅動的原有工業經濟模式已經不能支撐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尋求壹種新的模式,使人類進入“後碳”時代。第三是歐盟的推動和媒體的傳播。自2000年以來,歐盟壹直積極推行大幅減少碳足跡的政策,以加快向可持續發展時代的過渡。未來學家裏夫金全面分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全球影響。他提出,互聯網、綠色電力、3D打印技術正引領資本主義進入可持續、分布式發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時代。

目前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性論述有兩個,壹個是傑裏米?裏夫金為代表,壹種保羅?Markillie(《經濟學人》主編)就是代表。

傑裏米。裏夫金對第三次工業革命有長期研究。他認為,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能源互聯網和可再生能源相結合引起的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的重大變革。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並且迫在眉睫。它有五大支柱:1,向不可再生能源轉型;2.將每個大洲的建築改造成微型發電廠,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3.在每棟建築和基礎設施中使用氫和其他儲存技術來儲存間歇性能源;4.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各大洲電網改造成能源共享網絡,調節余缺,合理分配使用;5.車輛轉向插電式和燃料電池車,所需動力來自上述電網。

保羅。麥金利長期關註制造技術和數字制造的發展。他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即數字革命,將帶來制造模式的重大變革,大規模流水線制造將結束,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設計。第三次工業革命甚至可能帶來反城市化浪潮,壹種去中心化、自給自足的(農村)生活方式將取代城市化生活。

總結壹下,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以上兩條路徑,各有特點,但殊途同歸,就是人類當前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需要根本性的改變。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實質

以3D打印為例,這種新的數字化制造技術可能會導致壹個新的高度智能化的數字化制造裝備產業的形成。今天我們要生產壹個不銹鋼的杯子,或者需要壹個模具,整體鑄造,或者切割鋼板壓制而成。3D打印機也能生產杯子,但它是在微電腦的控制下,壹層壹層“打印”出來,將材料堆積而成。包括粘合在內的材料和整個制造技術都有創新。“所謂印刷,總是由計算機控制,人們可以用各種程序來指定印刷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國際模型協會秘書長羅百輝表示,與生產大規模標準化產品的模具制造相比,3D打印可以在壹定約束下自由生產個性化產品,可以稱為大規模定制制造模式。從3D打印的角度來看,大規模定制制造的優勢在於:第壹,完全適合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3D打印根據不同的個人需求隨時在電腦上操作,充分適應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喜好,能夠讓消費者對生活更加滿意,幸福指數更高。第二,節約成本。3D打印沒有鑄造和切割造成的廢料浪費,定制後不產生產品庫存,可以在降低碳排放和原材料消耗的前提下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第三,3D打印的使用也將改變人們的交易方式。在過去,消費者都選擇和購買商店裏生產的商品。現在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打印店”定制,邊制作邊體驗,及時得到自己喜歡的產品。

羅百輝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本質表現為數字制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大創新大融合,將引發產業、行業乃至社會的重大變革。這壹過程不僅會推動壹批新興產業的誕生和發展,取代現有產業,還會導致社會生產方式、制造模式乃至生產組織方式的重要變革,最終使人類進入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第三次工業革命有五個特點:

1,能源生產和使用革命。我們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所依賴的化石能源已經逐漸進入枯竭期,需要在觀念、技術、資源配置、消費習慣、社會組織等諸多方面進行變革,發展替代性可再生能源,使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這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之壹,裏夫金構想了這壹變革。

2.生產方式的變化。現在的生產方式是大規模標準化、機器化生產的方式;新的生產方式是以互聯網為支撐的智能化大規模定制模式,標誌著個性化消費時代的到來。具體來說,第壹,今天的互聯網不僅僅是壹個信息平臺,更是壹個交易和生產控制平臺。當然,它也是壹個娛樂和社交平臺。其次,智能化是指在制造設備中嵌入智能計算機,使生產設備更快地反應、計算、判斷、分析、決策和操作;再次,過去定制產品的數量很少,但在數字化、智能化制造條件下,個性化產品的大規模定制在技術上已經成為可能,甚至部分實現。

顯然,與工業經濟時代的生產模式相比,新模式將具有諸多優勢:節約資源,僅使用傳統生產模式的1/10,能耗遠低於化石能源時代;生產成本低,利用互聯網信息,自己動手生產,都降低了產品生產的成本。交易成本低,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定制交易,交易成本幾乎為零;流通成本低,分散生產,本地銷售,可以節省大量流通成本;消費者滿意度有所提高。

3.制造模式的改變。制造業的主流制造方式已經從還原制造轉變為疊加制造,本質上是制造業數字化帶來的。切割制造,先鑄坯,切割加工,再制作零件或產品;數字疊加制造是快速成型和“印刷”。

4.生產組織模式的改變。我們目前的生產組織模式是“集中生產,全球分銷”。首先我們要建壹個廠房,從世界各地收集原材料,生產出來後再運到各地銷售。運輸成本高,信息搜索和交易成本非常高,浪費了大量資源。新的生產組織是不同的。叫做“分散生產,本地銷售”。它不需要像今天這樣的工廠,只需要3D打印機就能真正實現本地生產,本地銷售。

5.生活方式的改變。消費同時也是生產。購物可以在3D打印店裏完成。這才是真正的體驗式消費,是在消費的同時產生的。消費者也可以像以前壹樣購買家用3D打印機,自給自足,這就是所謂的反城市化。

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再工業化”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制造業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壹個主要特點是,美國和歐洲都經歷了“去工業化”的過程,勞動力從第壹、二產業迅速向第三產業轉移,制造業占中國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業總量的比重持續下降。制造業向新興工業化國家轉移,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的制造業迅速崛起。過去在發達國家具有優勢的制造業,如汽車、鋼鐵和消費電子產品,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世界制造業增加值從1980年的2.79萬億美元增加到20102萬億美元。在此期間,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從5840億美元增加到6543.8+0.856億美元,占世界增加值的比重從20.93%下降到6543.8+0.820%。德國制造業增加值從2490億美元增加到614億美元,在世界制造業中的份額從8.91%下降到6.02%。法國制造業增加值從654.38+040億美元增長到2680億美元,在世界制造業中的份額從5.02%下降到2.63%。英國制造業增加值從6543.8+026億美元增加到23654.38+00億美元,在世界制造業中的份額從4.52%下降到2.26%。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從6543.8+03.3億美元增長到6543.8+09.23億美元,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從4.78%提高到6543.8+08.85%。過去幾十年,中國制造業經歷了在規模上趕超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過程。從65438年到098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遠低於美國和德國,與法國和英國相當。但從1990開始,中國制造業快速增長,增加值超過德國、美國等世界制造強國,2010成為世界第壹制造大國。但中國還不是制造業強國,在高端制造技術上,比如數字化制造技術,我們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在概念上,韋伯字典將“再工業化”解釋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特別是通過政府的幫助,實現舊工業部門的復興和現代化,並鼓勵新工業部門的增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再工業化”的概念源於上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艾米·泰克,主要針對美國在六七十年代遇到的經濟問題——過度消費和投資不足損害了美國的生產能力。他認為解決辦法是通過“再工業化”吸引大量投資,將新技術引入制造業,提高生產效率,恢復美國經濟的增長。

在當今全球經濟走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相互融合日益加深,產能的恢復和增長必須建立在新的生產模式上,即互聯網支持的智能大規模定制生產模式。這是理解當前“再工業化”的關鍵。從“工業化”到“去工業化”再到“再工業化”的循環,表面上反映了從實體經濟到服務經濟再到實體經濟的回歸。實際上體現了服務經濟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發展戰略,符合經濟形態的螺旋式發展規律。如果說“去工業化”去除了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那麽“再工業化”其實就是制造業產業鏈的重構,重點是高附加值環節的重構。

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戰略必然會對全球產業特別是制造業活動的空間分布以及各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產生影響。歐美發達國家打算通過“再工業化”解決四個問題:

壹是希望通過制造業數字化技術的領先發展,繼續保持制造業價值鏈的高端地位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解決服務業虛擬化和金融化與實體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這可能是導致美國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二是通過“再工業化”推動歐美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轉型。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互聯網的發展上,美國等過於依賴化石能源的國家,通過立法和政府資金補貼,經濟體制和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三是用新型數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重新定義和融合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通過技術創新改變傳統制造業的制造模式,降低單位勞動力成本,提高其在世界上的競爭力,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第四,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打造新興產業。我們知道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技術實力很強,創新能力也很強。很多新興產業起源於歐美,然後走在世界前列。快速工業化後,他們在全球市場擴張。美國不僅善於創造新的產業,而且善於創新商業模式,這可能成為“再工業化”的中堅力量。

  • 上一篇:中國的書畫起源於哪個朝代?
  • 下一篇:伊朗歷史悠久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