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

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歷史

疏勒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兩千多年來,河西走廊壹直是溝通中西的重要通道。從古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亞歐大陸橋,疏勒河為綠洲繁榮發揮了巨大作用,其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大致經歷了遊牧-農耕-畜牧交替-農業為主的演替過程。流域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大致可分為四個時期:

1)公元前1165438前:先秦時期有壹萬多人從中原移民到敦煌,但經過連年戰亂,農業水利方面只有少量發展。秦漢時期,羌、史、大夏等民族相繼遷居於此。到公元前176年,匈奴占領了整個河西。匈奴“以水草遷徙,無城垛而居農業”,“充分利用豐富的水草,嘗試養殖牲畜”,憑借其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遊牧生產活動突飛猛進。這壹時期泉水資源主要用於人畜飲用,利用量很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公元前111 ~公元1911:漢武帝丁原六年(公元前165438+公元前011),將軍趙充國奉命西進,驅逐韃靼人。東漢時期,河西水利比較發達。據漢代《匈奴傳》記載,當時河西有專門治水的農田吏和渠卒。這壹時期,中原地區“打井抽水”的先進技術也隨著移民傳入該地區。敦煌、居延竹筒上均有挖井灌溉的記載,如“無井者積谷”、“冰亭十石”、“待長渠井”、“待某州死某官”。這些井大部分都是河警挖的,有專人看管。武威漢墓出土了許多陶瓷井和水桶的模型,有方形的,也有圓形的,進壹步證明打井技術至少在漢代移民時期就已經傳入河西。提水工具主要是吊桿和滾輪。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水井的使用已經有了記載。從當時的情況分析,這些井大部分用作生活供水和周邊菜地的灌溉,也有壹部分用於幹旱時灌溉農田。

唐代、西夏和清代康熙乾隆時期,農業生產幾次大發展,幹流人口達2萬人,灌溉面積65438+萬畝。這壹時期的開采井均為人工挖掘的淺井,井深壹般小於10m,多在1 ~ 5m之間,直徑50 ~ 100 cm,井壁襯石與否。而水井數量、地下水開采量和泉水利用量主要隨移民數量和泉水灌溉的畝數而變化。戰爭爆發,大量人口外遷,農業生產大受破壞,渠系報廢,耕地荒蕪,地下水開采和泉水利用大減;戰爭結束,人口回遷,新壹輪的土地開發熱潮展開,地下水資源開采量和泉水引用量相應增加。縱觀這壹時期地下水的開發,壹般表現為從古至今,隨著時間的遷移,開發利用量交替增加。

3)1911 ~ 1949:農業生產和水利工程取得壹定進展,但由於連年戰亂幹旱,發展仍十分緩慢。在此期間,在子喬、布隆吉和三道溝修建了11池塘,以攔截泉水資源。引水渠道用木柴護堤,種柳樹加固堤岸,所以水利用率很低,只有0.2左右。到1949,疏勒河流域灌溉面積43.5萬畝,其中Sangreat流域37.7萬畝。這壹時期水利工程十分簡陋,水的利用率很低,供水得不到保障,農業產量低且不穩定。

4)1949後: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人口激增,耕地不斷擴大,地下水開采量逐年猛增。1980年,區內地下水開采量4540萬m3,開采井數1718,純井灌溉面積2.6萬畝,混灌面積6萬畝。1999年地下水開采量1015000 m3,井數1658,純井灌區551000畝,混灌區61400畝。到2004年,地下水開采量高達654.38+0.687億m3,井數3382口,純井灌溉面積4.7萬畝,河水與地下水混灌面積達到654.38+0.4345萬畝(表8-654.38+0)。2004年,地下水開采量比1980增加了3.7倍,比1999增加了0.66倍。此外,由於渠道襯砌的高標準和節水措施的實施,地下水的利用率越來越高。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極大地促進了該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

從表8-1可以看出,地下水開采量在逐年增加,而引用的泉水資源量在逐年減少。這是由於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導致地下水位下降,進而使泉水資源大幅衰減,泉腦下移,導致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泉灌區逐漸被井灌區取代。

表8-1區不同時期地下水開采量統計表

  • 上一篇:索尼的家史是怎樣的?
  • 下一篇:年會活動策劃方案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