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陶瓷文化史

陶瓷文化史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瓷是壹種工藝品,也是壹種民俗文化。那麽,妳對陶瓷文化的歷史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我為妳整理的陶瓷藝術文化史,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中國陶瓷藝術發展史

中國的陶瓷藝術世界聞名,其中陶瓷藝術的出現和發展先於瓷器藝術,大約從唐代開始,瓷器生產開始逐漸取代陶器生產,然後陶器藝術開始衰落。然而,無論如何,陶瓷藝術的發展代表了中國古代手工藝的偉大成就之壹。欣賞中國古代陶器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

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

考古發現證明,早在6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有了相對成熟的陶瓷藝術..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大部分是泥質和砂質基質,也有壹些陶器是用高嶺土制成的。制陶技術,特別是彩陶技術的發明,標誌著中國古代生產和藝術發展的壹次飛躍。

1,彩陶

彩陶是壹種帶有黑色和紅色圖案的陶器。它的顏色是用刷子蘸上紅色(赭石色)和黑色(錳色)顏料,在陶坯拋光後燒制之前塗上去的。燒制後,色彩圖案固定在陶器表面,不易脫落。黑色是繪畫的主色調,紅色也有使用。有些地區,如豫西,在繪畫之前會塗上壹層白陶作為基底,使所畫的圖案更加生動。仰韶文化彩陶的燒制溫度在b900 ~ 1000℃之間,繪畫工具可能是毛筆。繪畫裝飾的內容主要是各種幾何圖案,如∽形、十字形、網狀、水波形、漩渦形、鉤葉形等;還有栩栩如生的動物(如魚、蛙、龜、鹿)和植物(如花、果、葉、枝等。),還有數字。這些圖案多裝飾在細泥紅陶碗、碗、壺、罐的口部和腹部。

2.彩陶藝術

Xi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壹批人面魚紋陶器。上面的人物圓臉,睜著或閉著眼睛,頭頂有魚形飾物或半圓形發束,耳朵和臉頰上有不同方向的魚紋,極其生動親切。仰韶文化的典型藝術陶器還包括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的人頭形口彩陶瓶和陜西洛南出土的人頭形口口紅陶瓶。青海省大同市孫家寨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舞蹈紋陶盆,展示了三組剪影式的舞蹈人物,手挽手翩翩起舞,形象生動,富有動感和節奏感。

很多專家說,只要註意我們現在使用的陶瓷,不管是造型還是裝飾,它們還是閃現出很多和仰韶文物壹樣的特點。這也說明,從陶瓷的發展史來看,仰韶彩陶其實是中國陶瓷的源頭,或者至少是其中之壹。它和龍山文化晚期的陶器(黑陶)、良渚文化的陶器,為中國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周陶藝

1、夏陶器和饅頭窯

中國古代進入青銅器時代後,造型精美、氣魄宏大的青銅器是貴族統治階級的特殊產物,但民間實用器皿仍以陶器和竹器為主。夏朝陶器的發展比較模糊,很少鑒定出夏朝的藝術陶器產品。從現有的考古發現可以看出,在夏朝,泥質灰陶和混砂陶較為常見,黑陶和褐陶次之,紅陶極為罕見。但也有少數白色陶器。夏朝陶器的燒制工藝比以前有了壹些進步,出現了能產生更高溫度的饅頭窯。這種窯壁呈圓弧形,向上逐漸收斂,頂部形似饅頭,故稱饅頭窯。饅頭窯可以提高陶器的燒成溫度,因此可以提高陶器的質量。

2.商周陶器:有印花圖案的白陶、釉陶和硬陶。

商周時期,民間最流行的陶器是輪制或輪塑的灰陶和紅陶。商周陶器的裝飾圖案,大多是在陶坯未幹時,用雕花拍板輪流印上去的。裝飾圖案有S紋、人字紋、水波紋、繩紋、回文紋、花紋(雙紋)。香港南丫島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時代的硬質陶瓷,其圖案(雙F)別具壹格。在1930,Fr丹尼爾芬在中國南方出土的陶器上發現了類似兩個小草“英文字母”的圖案,他將其命名為(雙F紋)。雙紋是我國南方青銅時代硬陶的典型紋飾,因與商周青銅器上的夔文相同,故又稱“夔文”。

商周晚期出現了壹種深色花紋的陶器,在適宜的光線下,可以分辨花紋結構而不顯露凹凸痕跡。其制作原理是在陶坯未幹時,用拍板等工具在器物表面壓磨,增加陶器的密度,燒制後表面會出現發光的黑灰色。這是當時民間陶器的瑰寶。

商周陶器的最高成就是制作出精美的白陶和有水晶釉的釉陶。白陶是以高嶺土為原料,經高溫燒制而成的潔白細膩的陶器,見於龍山文化和二裏頭文化早期遺址。商代制造的白陶?、杯、豆、葦、壺、爵等。因其洗泥精細,造型工整豐富,潔白無瑕,刻紋繁盛而彌足珍貴。商代晚期,白陶的燒制達到頂峰。這壹時期的白陶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東的遺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陽殷墟出土最多。此時的白陶不僅選材精細,制作也相當規整精美。陶器表面飾有饕餮紋、夔文、雲雷紋、曲折紋等精美圖案,其造型和紋飾均仿當時青銅禮器。商代晚期的白陶是當時的陶瓷瑰寶,也是中國陶瓷的瑰寶。商代以後,由於瓷器的出現,白陶迅速衰落。

商代陶器的燒制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饅頭窯是主要的窯型。江南地區出現了比饅頭窯更先進的新型陶窯?隆堯。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和江西婺城發現了商代的龍窯。這種窯子壹般都是依山勢建在山坡上。窯體呈長斜狀鋪設,自下而上形似龍,故名龍窯。龍窯與橫窯、立窯、饅頭窯相比,有很多優點:靠山向上傾斜的窯本身,自然抽力,火力強,通風強,升溫快;窯的長度可以根據生產需要和技術條件增加,從而增加窯的燒成能力,窯內更容易保持窯氣,使商代的陶器有了很大的發展。釉陶是壹種加入了壹些天然礦物質和植物(如燒堿、石灰、草木灰等)的陶器。)塗在陶坯上,燒成陶瓷釉。這種釉陶呈灰色,堅硬致密,表面有壹層透明的藍釉,化學成分與粗瓷相似,故又稱原始瓷。

在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的陶器中,還有壹種引人註目的印花硬陶值得壹提。印硬陶也是陶,但胎質比普通泥質陶、混砂陶更細更硬,燒成溫度也比普通陶高。陶器表面印有幾何圖案,故稱印花硬陶。其特點是:胎的化學成分與原瓷相似,但含鐵較多,容器表面和內部多呈紫色、紅褐色、灰褐色或黃褐色;手表上有許多幾何圖案;有的有光澤;輪胎是硬的,史聖·金燦輕輕敲打發出聲音。這種陶器是在夏朝遺址中出土的。西周時期見證了印有圖案的硬陶的發展和繁榮,包括罐子和祭壇,其中壹些高達9厘米。春秋時期的浮雕硬陶繼承了前代的發展。印花硬陶是壹種具有原瓷某些特征的陶器,是從陶器向瓷器的過渡。

戰國陶器

灰陶仍是戰國時期最常見的陶器,用途廣泛,包括日用器皿、陶器、建築陶器和少量陶器生產工具。

戰國時期的日用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水壺等炊具為填砂灰陶。壹般燒成溫度高,胎質硬。常見的器皿形狀有:炊具用的壺、甑,容器用的壺、罐、碗、甕,餐具用的碗、豆、杯等。由於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不同,不同國家的陶器在造型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值得註意的是,戰國時期燒制了大量的大規格陶器,如高82厘米、口徑465,438+0厘米、腹徑90厘米的甕,高55厘米、口徑88厘米的壺,說明此時陶器的成型和燒制技術已經非常高,為燒制高大的秦兵馬俑奠定了基礎。

戰國時期,由於喪葬制度的變化,貴族逐漸用陶制禮器代替青銅禮器,用木俑或陶俑代替人祭。因此,在戰國時期,陶仿青銅禮器迅速發展,出現了更多的陶俑。陶器主要有鼎、豆、壺、蘆葦等。而且制作精良,朱的打磨、暗花、刻線等裝飾被廣泛使用,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制陶技術,促進了制陶業的發展。特別是戰國陶俑的出現,開創了中國陶器的重要品種,影響深遠。戰國陶俑的特點是體積小(5-15 cm高),溫度低,制作粗糙,有的還留有明顯的劃痕,非常原始。

印硬陶仍是戰國時期重要的陶器品種,分布廣泛,尤其是長江下遊的吳越地區。此時印花硬陶的燒制技術提高,胎體基本燒結,胎體堅硬,多為紫棕色或磚紅色。器皿形狀不多,主要是壇、罐、罐(口大圓深)、罐、碗、壇等容器。裝飾紋樣以米粒、方格紋、回文、螺旋紋、絨巾S形紋為主,前期常用的曲尺紋、雲雷紋少見。由於各地文化傳統不同,器皿的形狀和圖案各有特色,有的還大相徑庭。

戰國時期的藝術陶制品雖然不多,但意義重大。首先,戰國藝術陶是先秦藝術陶的最後階段,也是先秦產品向秦漢產品的過渡。其次,由於厚葬的盛行和陶俑的興起,藝術陶的制作出現了新的趨勢。這種犧牲叫做。明器?,也就是明器。“禮記。《譚公》說:?叫明器,也叫神器,說神器的人和活器不壹樣。?目前,河南洛陽、輝縣、山西長治、山東臨淄、山東平度等地均有陶俑出土。這些兵馬俑直接開啟了秦兵馬俑的發展。

秦漢陶器

1,秦始皇兵馬俑

在秦代,陶器皿非常稀少,壹般只有屬於原始瓷器的壇子,而屬於灰陶的有壇子、蠶形壺、甕、鴨蛋殼和壹些建築陶器。相比之下,秦代藝術陶器的生產繁榮而獨特。從1974到1976,在秦始皇陵東墻外的臨潼西洋村發現了三個大型陶塑兵馬俑埋葬坑。這些兵馬俑和真馬壹樣大,有7000多件。這壹偉大發現被世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包括兵馬俑、武士俑、車馬俑。秦始皇兵馬俑的制作註重俑各部分的細膩表現,以盡可能地表現出俑的完整風格。所以在藝術表現上,秦始皇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寫實為主。這是對先秦雕塑藝術風格和先秦陶瓷藝術風格的繼承和升華,也是對真人真事和形體特征的準確把握。秦始皇兵馬俑主要由塑料制成。這種塑料不是壹般的捏塑,而是采用壹種成型的方法,使兵馬俑的人物具有圓潤、比例和諧的特點。除了雕塑之外,還有壹種雕塑的表達是在俑的細節輪廓上。這種表演不沈溺於瑣碎的描繪,而是註重突出俑的個性和整體氣勢。如戰服的褶皺,隨風緩緩飄動的質感,與俑的英武無敵氣質緊密契合。

秦兵馬俑是中國古代最高水平的灰陶作品,是中國北方陶俑渾厚、古樸、明快的洗練風格的最輝煌的傑作。秦兵馬俑作為陶器的壹種,其制作方法和工藝,集中了中國自商周以來數千年的制陶技術成果。通過把模具和塑料結合起來,把它們分成各個部分(頭、手、腳、軀幹等。)把它們制作、貼合、粘合成第壹個輪胎(叫定型),然後表面覆蓋細泥,形成青蛙。在燒制方面,從秦兵馬俑的特點可以看出,其制作時胎泥成分嚴格統壹,幹濕程度十分適宜,溫度恰到好處,陶色統壹,真正達到了當時制陶的最高水平,說明當時已經建成了壹個體積相當大的窯爐,可以精確控制窯內燒制的還原氣氛。

2.漢代陶器:鉛釉陶器

漢代是陶瓷藝術發展的重要時期,漢代藝術陶器的數量和種類都超過了過去。西漢陶塑繼承了秦代的藝術風格,深邃雄偉。西漢時期出現了更具特色的獨立俑,包括陜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的彩繪指揮俑。這個小雕像就像戴著圍巾,垂著紅色的飄帶,穿著紅白相間的襯衫,穿著黑色的盔甲,紮著腰,踢著高筒靴。這個小雕像以其簡潔、精煉的手法和明亮的色彩突出了指揮官的氣息,非常感人。但漢代最有特色的獨立俑,可能是東漢的說唱俑。四川成都出土的說唱俑,塑造了壹個個眉飛色舞的說書人,五官舒展,上身裸露,肚子鼓鼓的,胸脯鼓鼓的。左臂持鼓,右臂持棍指向前方;右腳蜷曲,左腳向前伸。正如漢代傅毅在《舞賦》中所說:?論他的詩,不如聽其聲,不如觀其形。?以東漢時期的四川陶俑最為典型,其造型生動,技法古樸精煉,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關系等。四川漢代陶俑多為泥質紅陶,溫度低,胎松。

漢代陶器的最高成就可以說是鉛釉陶的制作。中國的釉陶早在商周時期就有發現,但很少生產。西漢宣帝稱帝後,更多地出現在關中、河南壹帶,成為漢代非常重要的陶器品種,東漢時推廣到全國各地。這種釉陶的基體是陶器,釉料是以銅鐵氧化物為著色劑,氧化鉛為助熔劑的釉料。鉛釉陶燒成溫度低,多為700℃,故稱低溫鉛釉陶。鉛釉陶器的特點是熔化溫度低,高溫粘度低,流動性大,能均勻地覆蓋在器物表面。冷卻後的釉面清澈透明,平整光滑,玻璃性強,指數高,光彩照人,裝飾效果高。由於燒成溫度低,基質弱,釉中鉛含量高,大多用作裝飾器皿和明器。漢代幾乎全部作為明器使用,器形有:鼎、盒、壺、倉、爐、井、水缸、磨、亭、池等。漢代大量鉛陶的燒制成功,不僅是漢代陶器的壹大成就和特色,而且開創了我國低溫釉陶大規模生產的先河,對我國漢代以後的陶器生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代的三彩和宋明時期的釉上彩都是從它發展而來的。

3.瓷器的外觀

秦漢時期陶瓷藝術發展的壹個重要現象就是瓷器的出現。雖然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原始瓷器,但中國最早的、真正的瓷器卻是在東漢後期才出現的。浙江紹興、上虞、金華等地發現了許多東漢晚期的青瓷窯址。據測定,這些窯址發現的陶瓷磚的燒成溫度已達1310℃左右,抗折強度為710 kg/cm2。瓷基體具有硬度高、半透明、耐腐蝕、易清洗、外形美觀等特點。因此,隨著三國兩晉時期瓷器的發展,它很快以絕對優勢取代陶器、青銅器和漆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日用品。

魏晉南北朝陶瓷藝術

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陶瓷藝術開始走下坡路,瓷器藝術的發展逐漸壯大,而所謂?南方,藍白?現象。?南清?意思是南方以浙江為中心的瓷窯燒制的青瓷清澈如湖水;?北白?意味著河南、河北的瓷窯燒出更多潔白無瑕的白瓷。然而,這只是壹般情況。因為白瓷的制作是北方工匠在學習南方青瓷燒制的基礎上發明的,他們不僅燒制白瓷,還燒制青瓷和黑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器生產也明顯分為兩個部門。南方生產的陶器主要用於日常生活和殉葬,風格簡單,形式精致活潑。北方生產的陶器主要用於日常生活。這些產品的顯著特點是生產新穎的器皿,如盤口罐、雙耳罐、四系列罐和水果盒。風格壹般是簡單樸素,但也受到南方制作工藝的影響。南方陶器壹般是灰陶和紅陶,施釉技術不是很發達。因為北方陶器以鉛釉陶器為主,所以更註重釉色工藝,如黃釉底加青彩,白釉底加青彩,或多種顏色並用。這些施釉方法影響了唐代三彩的釉色特征。南邊的陶倉很有特色;北方的藝術陶器以俑為代表,其中比較典型的有北方灰陶侍女、北方彩繪薩滿巫師、北方灰陶老婦等。

隋唐陶瓷藝術

1,唐三彩

隋唐時期是中國瓷器高度發展的時期。相比之下,陶瓷藝術的發展除了盛唐的瑰麗色彩外,開始走下坡路。

唐代藝術陶器是盛唐社會精神面貌的寫照,體現在唐三彩雕塑藝術的成熟與豪放。唐三彩藝術陶器在洛陽、陜西珙縣、陜西甘陵、陜西xi安等地均有出土,其制品壹般是放在墓葬中的隨葬品。人物、馬和駱駝是唐代三色畫中的主要人物,其中以人物居多。人物分為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男性俑包括商人,胡俑,奴隸,公務員和戰士。商人、胡人、黑奴等形象的出現,是當時社會與外界,尤其是與西域各民族相互貿易、友好交往的寫照。唐代的女俑主要是仕女俑。陜西王家墳唐墓出土的女俑,高髻,左手持鏡,右手有指。該產品特別註重醬、白、綠等顏色的搭配,突出了女俑服飾的優雅與魅力。而Xi安縣玉亭惠墓出土的女俑,雙手藏於袖中,胸前拱起,面部豐滿,體態豐腴,神態端莊,色彩艷麗。唐三彩中的女俑雖然在形象類型上少於男俑,但卻能因其鮮明的形象特征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三彩的馬俑和駱駝俑的形象非常生動傳神。此外,在唐三彩藝術陶器中還有天王雕像、墓葬動物和壹些小動物雕像、模型和裝飾品。

2.唐三彩的釉與成型。

三彩是從單色釉經過變色釉發展而來的,從漢代鉛釉陶的發明到唐代三彩的出現,經歷了數百年的時間。從漢代到隋唐,單色鉛釉陶器被用作明器。即使在從最流行的三彩陶器武則天到唐玄宗開元時期,唐代墓葬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單色鉛釉陶器。單色釉後來發展為變色釉,即各種顏色和釉施於壹器,或黃、綠、棕並用。這種工藝以壹種色釉為基礎,再在基礎釉上添色,不同於唐三彩多種色釉的施釉方法,但無疑為唐三彩的誕生提供了技術前提。三色釉其實是壹種多色釉,黃、綠、白、紅、藍、黑等釉同時施入。經過交融、流淌、綻放,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壯麗畫卷。

唐三彩藝術陶器中塑料的構成表現在揉捏和成型兩個方面。前者多見於人物產品,後者多見於馬和駱駝產品。壹般模壓制品都是手工揉捏,不特別強調人物的協調性,更註重刻畫個性特征和動態特征。成型品壹般是通過印刷成型,所以壹般能表現出壹致的比例特征。雕刻的構圖也是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尤其是成型品成型後,圖像輪廓和細節結構還是比較模糊的,壹般需要仔細雕刻才能讓這些輪廓和結構清晰的顯現出來。比如馬的眼睛和身體各個部位的經絡,通過雕刻可以相對突出。雖然成型的產品不求輪廓清晰,細節組織生動,但為了生動地刻畫出來,精心雕琢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激動的眼神,翹起的胡須,微張的嘴唇,這些都顯示出雕塑家的痕跡。

唐代以來陶瓷藝術的發展

與蓬勃發展的瓷器藝術相比,唐代以後的陶瓷藝術發展基本乏善可陳,只有明代的釉陶、假花、紫砂陶值得壹提。

琉璃和法華是我國古代陶器的代表品種,在明代達到* *。山西省大同市東街的九龍墻是明代最著名的彩色玻璃制品。整面墻用黃、綠、赭石、紫、藍等多種顏色的玻璃磚砌成,頗為壯觀。明代假花的產品主要是壹批佛像和神像,如彌勒佛、觀音像、真武大帝像等。

明代民間陶瓷業的另壹大成就是紫砂陶器的繁榮。紫砂陶器是壹種用紫砂泥制成的硬質陶器。這種陶瓷制品外部不上釉,但外觀古樸典雅,隨著使用表面變得越來越光滑,富有民族特色。紫砂陶茶因具有泡茶時無異味、盛夏不酸敗、耐寒耐熱性能好、突變性能好等特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紫砂陶器以江蘇宜興最為著名。但紫砂陶器為文人墨客所珍愛,民間並不流行。

  • 上一篇:我們能從百度學到的,並不是“真學”。我們應該如何學習歷史?
  • 下一篇:歷史上著名的愛情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