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仙佛寺主要景點介紹

仙佛寺主要景點介紹

仙佛寺石窟高約100米,壁上三佛,壁上建三亭,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刻古樸精美。石佛北端的石壁上,鐫刻著“仙佛寺”四個字。整個寺廟陷在懸崖裏,有三個重疊的屋檐。寺內壹直延伸到江邊,隔柵遠眺,遠山如黛,山巒起伏。石窟內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高5米多,高10多厘米,表情各異,雕刻精美。大佛坐於蓮花臺上,高約5.5米;中間大佛旁有4尊小佛,兩側各有2尊小佛,高約2米。南面有石窟,雕有19尊小佛,高1米。整個石窟長達35米。這座古廟頂部是懸崖,底部是深潭。寺外古樹參天,濃蔭蔽日,夏日十分涼爽。每當明月當空,樹影倒映清池,靠欄桿觀看,景色更宜人。仙佛寺兩側曾有數百尊小佛像雕塑,但在文革中被毀。寺外石階延伸至美麗的酉水河畔,河中深潭名為“佛潭”。明月當空,山色與明月倒映池中,稱為“佛曇映月”。千百年來,仙佛寺香火鼎盛,遠近善男信女紛紛來此拜佛求神。壹年四季,許多文人墨客慕名而來。仙佛寺斷崖西岸的這個斷崖,長約200米,凹進去的位置長約40米。從北到南,雕刻了三個大龕、壹個中龕和18個小龕,並在* *中有31尊佛、菩薩和恩人像。第壹個大龕(供奉神社的kān小亭)呈倒U型,高約6米,龕頂離地13.6米。在佛龕裏,有壹個佛和兩個弟子。佛像高5米,須彌山高3.4米。第二個弟子雕像的高度是4.1米。第二大龕頂距地面13.85米,龕高6.3米。龕中造像為壹佛二弟子二菩薩,坐高5.3米,須彌座高3.7米,肋像高分別為2.8米和3.2米。第三大龕位地面14.6米,高6.2米。壁龕裏的雕像是壹佛兩弟子。坐佛高5米,須彌山高3.4米。在它的背後,是頭燈和背光的淺浮雕,邊緣繪有紅色火焰圖案。第二個弟子高3.8米,站在壹個圓形寶座上,寶座背面有蓮花裝飾。中間龕頂離地11.3米。龕內立著兩尊菩薩,頭戴寶冠,頭戴流蘇,手持凈瓶,高2.7米。中間龕南面,18個小龕依次排列,各有壹像。由於巖石風化,臉部和服裝線條模糊,每尊雕像的名字還有待考證,但其原有的魅力依然存在。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遊兩湖地區唯壹的唐代摩崖造像,也是現存最大的摩崖造像。“在全長約200米的陡崖中間,凹石壁上有北龕、中龕、南龕、南中龕等四個大龕,大小為365,438+0尊。其中,三個石窟在北端並排開鑿。石窟呈拱形,無後室,無中柱。石窟中的主要雕像是壹個大雕像。大佛兩側雕有弟子和菩薩,三龕十壹像。中間有壹個中型龕,龕頂至地面高度為11.3米,雕有兩尊佛像。右側雕像受損嚴重,左側雕像高2.7米。身材勻稱,頭戴皇冠,兩腿間掛兩條飄帶,中間打結。胸前有三個下垂的花環,有腰的長裙,誇張的小腹,修長的雙腿。右手拿著幹凈的瓶子,左手舉著,動感而穩健,表情平靜。南端有小佛像龕18個,每尊壹個,多為觀音、地藏等題材。高度15到2米,是破壞最嚴重的區域,幾乎沒有雕像保存完好。大龕頂距地面最高點14.6米,龕高6.2米。坐佛關隘高5米,高34米。頭高剪髻,耳下垂,身穿唐代流行的雙領下垂袈裟,右手撫膝。”《來鳳縣誌》(同治版)記載:“仙康佛,佛曇巖上,有陡崖,上刻兩古佛,眉如畫...,而且左邊還有壹張紙條,只剩下“鹹康元年五月”,字分不清。我國歷史上有兩個“鹹康”的稱謂,壹個是東晉的“鹹康”,壹個是五代的“鹹康”。如果是前者,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江南最好的摩崖造像:即使是後者,也是1000多年的文物。佛教對聯(語錄)中有湖北來鳳仙佛寺:日月垂於水下,空無壹地。出發地:湖北奉賢佛寺。仙佛寺石碑上的回文詩佛曇,歷來以景色優美著稱於世,尤其是月在中天,佛曇映月之時,天光上下,銀波蕩漾,柏煙裊裊,鐘聲齊鳴,為來鳳歷史十景之壹。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名作,山前巖壁上至今還有壹句詩:花開了,菊花開了,桂花開了,美景宜人留在黃昏,夕陽池中波光粼粼,紗籠樹彩,月色裊裊。這首詩用詞平淡,意境深遠。更有意思的是,這是壹首回文詩,可以翻譯成句子,可以組合成幾千首新詩。這首詩倒著讀就成了:煙籠,月光樹籠紗,影蕩漾池中,夕陽西下;不如晚上留人,賞風景,桂花開了。原詩中的“轉身”二字,變成了五言絕句:菊花、白花、月桂樹美,晚歸宜人;池中有浪,樹上滿是煙。這首回文詩,倒著讀,可以拆分組合成幾百首和諧的新詩。相傳譚真人曾留言:“吟壹百首詩,鐵船隨水走。”有壹次,壹個才子壹口氣念了九十九首詩,河水翻騰,鐵船出現在水中。才子驚呆了,匆匆忘了最後壹個,甚至成了千古遺憾。1986年,來鳳縣文化局在《恩施報》上發布《仙佛寺回文釋讀》征文通知,* * *征集釋讀詩14000余首,入選編輯成《仙佛回文釋讀詩》。現在仙佛寺還沒有恢復,每年都有十幾萬香客,尤其是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
  • 上一篇:佛山南海獅山十大寶藏打卡區
  • 下一篇:考研數學三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