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中國是什麽時候開始吃味精的?

中國是什麽時候開始吃味精的?

在廚房裏,味精在調味品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與“鮮”字息息相關。其實味精的歷史並不長,從發現到現在不到百年。相對於歷史悠久的油、鹽、醬、醋、酒等調味品,味精只能算是蹣跚學步。

1908有壹天,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教授池田苗劇先生正在吃晚飯,他妻子做的湯特別好喝。他驚訝地問妻子這是什麽湯,回答是海帶黃瓜湯。敏銳的池田猜測,壹定是海帶中含有的某種物質造成的。在他吃完飯之前,他把剩下的海帶帶進了實驗室。經過反復的化學分析,他發現海帶中含有壹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這種物質使湯變得美味。經過壹年多的不懈努力,他提取了谷氨酸鈉,並獲得了專利。後來,池田教授以小麥和大豆為原料制備谷氨酸鈉,並投入工業生產。他正式向市場推出了壹款名為“風味精華素”的產品,很快風靡日本乃至世界。

20世紀初,中國很多地方都廣泛看到“香精”的日本廣告。當時,我國的化學工程師吳對這種白色粉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買了壹瓶分析,得知其化學成分是谷氨酸鈉,於是下定決心要做出中國自己的味道。憑著頑強的毅力和學識,經過壹年多的實驗,他提煉出10克白色粉末狀晶體,味道和尼桑的味道壹樣,獲得了成功。受當時“香水香精”、“糖精”等名稱的啟發,吳將這種非常新鮮的物質命名為“味精”,從此中國也有了國產的風味元素。味精很好吃,吳形容只有天上的大廚才能做出來,於是把和張崇信壹起生產味精的工廠命名為“楚天味精廠”。工廠建於1923,生產“佛手”味精,“楚天”和“佛手”非常和諧。產品的廣告詞短小精悍,頗具特色,如“天九味精好喝”、“質地純正,廚房必備”、“完全國產”。味精生意壹下子開起來,賣了很長時間全國各地。1939年香港建味精廠。“佛手”味精敢於與日本產品競爭,不僅暢銷東南亞國家,還打入了美國市場。成為化學實業家的吳,獲得了“味精大王”的稱號,為舊中國的民族工商業贏得了壹口氣。

谷氨酸壹鈉又稱谷氨酸壹鈉,是L-谷氨酸的壹鈉鹽(分子式C5H8NO4Na),為白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含壹分子結晶水,無氣味,易溶於水,微溶於乙醇,無吸濕性,對光穩定,在中性條件下加熱不分解,壹般無毒;它是商業味精的主要成分,也用作藥物。壹種由谷氨酸鈉制成的註射劑,臨床上用於靜脈滴註,治療血氨引起的肝昏迷和精神癥狀。

市售味精作為調味品,是幹燥的顆粒或粉末,因含有壹定量的鹽而稍有吸濕性,應密封防潮。市售味精中谷氨酸鈉的含量分別為90%、80%、70%、60%,其中80%最常見,其余為精鹽,鹽作為填充劑起到保鮮作用。市場上還有顆粒較大的無鹽“水晶味精”。

烹飪中味精的用量要適當,壹般濃度不超過千分之五。太多不新鮮。味精呈微堿性,不適合在堿性條件下使用,會產生鹹而不鹹、澀的谷氨酸二鈉,風味會降低。味精也不適合在高溫下使用。結晶水在150℃會流失,吡咯烷酮在210℃會生成有害的焦谷氨酸,達到熔點270℃左右會分解。在pH小於5的酸性或堿性條件下加熱,味精也會發生吡咯烷酮,降低其鮮度。味精的適宜溫度為80℃左右,最高不超過120℃。應在弱酸性或中性條件下使用,壹般在食用前添加,這樣效果最好。

味精能被吸收,進入體內,參與人體所需蛋白質的合成,能刺激食欲,促進消化,但不宜多吃,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6克。過量食用會增加血液中谷氨酸的含量,影響新陳代謝所必需的二價鈣、鎂陽離子的利用,引起短時間的頭痛、心跳、惡心等癥狀。嬰兒應該少吃。

味精的早期生產是通過蛋白質水解實現的。把面粉做成含蛋白質較多的面筋,或者用豆餅和鹽酸溶液加熱,使蛋白質完全水解成含谷氨酸的溶液,然後濃縮結晶。谷氨酸本身微酸性,風味不大,必須做成鈉鹽來提高鮮度。將粗谷氨酸晶體溶於水中,然後用堿中和成鈉鹽,用活性炭除去色素等雜質,再經濃縮結晶得到純度99%以上的谷氨酸鈉。每100公斤面粉可以得到5 ~ 6公斤產品。味精水解法糧食利用率低,工作環境差,設備腐蝕嚴重,今後將逐步淘汰。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使用糖和氮肥(硫酸銨、氨水、尿素等。)為原料,通過菌酚生產谷氨酸。這種方法既衛生又經濟,每100公斤糖可生產50公斤以上的谷氨酸,因此作為目前生產味精的主要方法得到了迅速推廣。在生產過程中,糖、營養素、尿素等。混合成培養液,高溫蒸汽滅菌,冷卻,接種純菌(包括微球菌、芽孢桿菌、放線菌、芽孢桿菌等。).在人工控制的適宜條件下,用空氣壓縮機向培養液中吹入無菌空氣,不斷攪拌使細菌繁殖。細菌首先將糖轉化為酮戊二酸(C5H6O5),然後通過細菌內酶的作用,酮戊二酸與氨結合生成谷氨酸(C5H9O4N)。細菌能將大部分糖和尿素轉化為谷氨酸。將含有谷氨酸的發酵液過濾滅菌,然後加入鹽酸使其沈澱,再經重結晶可得到純化的谷氨酸,可用於生產味精。發酵還可以綜合利用制糖工業剩下的廢糖蜜。例如,甜菜糖的糖蜜每100公斤可產生約23公斤谷氨酸壹鈉。

眾所周知,雞鴨魚肉做成的菜很好吃,因為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由各種氨基酸組成的(通式H2N R COOH),很多都很好吃。肉類煮熟後,蛋白質分解成各種氨基酸,是鮮味的來源。蔬菜中蛋白質含量低,蔬菜湯自然不如肉魚湯新鮮。螃蟹、蝸牛、蛤蜊湯因為含有琥珀酸鈉(琥珀酸鈉C4H4Na2O4),所以比較新鮮。

調味品中的醬油之所以鮮,是因為含有谷氨酸等氨基酸,而味精之所以鮮,是因為它是谷氨酸的鈉鹽。味精雖鮮,山外有樓,有比它更鮮的物質。如果把99%以上的鈉麥片的新鮮度定為100,那麽肌苷鈉的新鮮度可以達到4000,是60年代興起的風味劑。又叫肌苷磷酸二鈉,分子式為c 10h 11o 8n 4 PNA 2,含有5 ~ 7.5分子結晶水。它是用肌苷菌發酵澱粉糖化液逐步制得的。這種無色或白色晶體可溶於水,但不溶於乙醇和乙醚。其水溶液對熱穩定,安全性高。其增香效率是味精的20倍以上,可以添加到醬油和味精中。市面上看到的“強力味精”和“鮮味精”是由88-95%的味精和12-5%的肌苷鈉組成,新鮮度在130以上。

蘑菇、香菇等真菌植物無論是炒著吃還是做成湯都非常好吃。本世紀初味精問世後,日本科學家曾經研究過蘑菇鮮味的成因。經過分析,裏面含有壹種叫“尿酸”的物質,比味千新鮮100倍,而且當時還沒有制作成功。後來科學家從香菇中提取出“尿苷鈉”,其新鮮度高達16000。它最早於20世紀60年代在日本制造,因此率先在日本市場推出“特殊風味的精華”。葡萄糖苷鈉又稱葡萄糖苷磷酸二鈉,分子式為C10H12O8N5PNa2。白色結晶粉末,含4 ~ 7分子結晶水,無味,溶於水,不溶於乙醇、乙醚和丙酮。作為調料,比肌苷鈉新鮮幾倍,還有壹股香濃的蘑菇味。油酸鈉和適量味精會有“協同效應”,比普通味精鮮100倍。在普通味精中加入少量油酸鈉,就會成為“特鮮味精”,這種味精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也出現在我國市場上。

前幾年人們做了壹種新的超鮮質,誕生了壹種叫甲基呋喃肌苷酸(C15H18O9N4P)的物質,比味精還要鮮600多倍,也就是新鮮度要達到60000,是當今世界上最美味的。看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在吃方面也是“好吃”的。

  • 上一篇:在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皇帝全身心地投入了愛情?
  • 下一篇:惠州歷史上下過雪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