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面塑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面塑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說起面塑的由來,其實很普通。在中國古代漢族的很多地方,流傳著節日做蛋糕、棗花、月餅、魚面、羊面的習俗。這些面食通常被用作具有祝福意義的食物或作為祭品。這些由面粉制成的“水果圖案”不僅好吃,而且漂亮,還含有對吉納福的祝願,深受人們的喜愛。慢慢地,出現了專門的揉面師傅,用模具或手揉成各種人物和動物,放到街上賣。那些五顏六色的面人逐漸成為漢族民間工藝品供人們欣賞。

面塑起源的確切年代無法考證。現存最早的古代面塑是653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女俑頭、男俑上身和面塑豬。到了宋代,揉面人已經成為民間節日中非常流行的習俗。南宋孟元元在《東京夢中夢》中記載:“寒食熟前壹日,棗以面,燕以飛,柳以串,子以推燕”,“果紋以糖蜜以油面”。當時有“鎧甲”人物、“戲曲”人物、“兒童鳥獸”、“飛燕造型”,可謂“妙不可言”。明清時期,藝術面人成為面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具有很強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菏澤現存古碑為證,清鹹豐二年(1852),山東菏澤木裏莊泥塑藝人王清媛、郭祥雲及當地制作“花祭”的藝人,用染色的小麥粉、糯米粉揉成小人(當地俗稱“揉面器”),十分流行。後來菏澤面塑師南下創北,影響全國,才成為各地有名的面塑師。光緒年間,天津出現了“面條張曼”。他早年臨摹戲曲,擅長校勘。他被稱為“百份”,揉面藝術精湛。可惜他的技藝在晚年失傳了。

、李芳閣、何、穆等。現代著名面人以山東面人李俊行為代表。湯子博(1881-1971),京派“面湯”,以曹以策、郎紹安(1910-)、潘淑華、唐樹國、張寶林為代表。和趙,以“臉臉趙”趙括明為代表的上海人。天津、深圳等地也出現了面塑新人。。

和面塑用的面團是30%糯米粉和70%白面粉的混合物,需要加入適量的蜂蜜、甘油等。,所以不容易腐爛。然後經過揉面、調色,制成各種顏色的面條。面條很粘,所以妳應該在揉面前用黃蠟沾濕妳的手。有時用羊毛、羽毛、絲線、棉花等材料制作人物的胡須、頭發、皇冠等,以增加人物的生動性。使用的工具極其簡單,主要是鎬頭、梳子、箅子、剪刀。有竹簽,角質簽,樹脂簽,可以自己做。

面人的形象大多是傳統戲劇、四大古典小說、民間傳說、童話、兒童漫畫、十二生肖和其他動物中的人物。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福祿壽,八仙,嫦娥,哪咤,唐僧,楊家將,水滸英雄,十二釵,白毛女,葫蘆娃,蠟筆小新,奧特曼。當然,時尚因素也會影響面人的創作。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就是用面人做的,賣得很好。

由於面團可塑性強,在揉面的過程中很容易掌握面塑的形狀。面塑師先用揉、揉、擠、壓、團、挑、壓、撥等方法做出面團的頭部或身體,再加上相關道具的手。瞬間,各種人物和動物形象就完成了!精彩生動,太神奇了!

  • 上一篇:最暢銷的遊戲有哪些?
  • 下一篇:秦朝的歷史典故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