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漢中在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地位

漢中在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地位

漢中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楚國奪得漢中,稱霸;秦得漢中,領楚;劉邦得漢中,得天下;韓信從漢中出發,“明秀棧道,暗渡陳倉”,攻打三秦;諸葛亮安祿山八年,六伐曹魏,從漢中出發;蒙古鐵騎兩渡漢中,滅南宋。是什麽讓漢中壹次又壹次成為南北分裂的前線,又是什麽讓漢中在戰爭中變得富饒和相對穩定?

地理環境是圍繞人性的,既包括自然條件,也包括地理位置。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基礎,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在古代,環境的力量更大,是主導萬物發展的首要力量。對優越地理環境的爭奪構成了古代戰爭的主要原因,而漢中無疑具有這種優勢。

漢中位於陜西南秦嶺西部,南接四川,西接甘肅,東接陜西安康,屬於長江流域漢水、嘉陵江上遊。地理名稱為秦巴山,俗稱漢中盆地。其地勢北高南低,中部丘陵起伏,南部為漢中盆地,為沖積平原。屬亞熱帶氣候,年降水量從北到南為800 800 - 1200mm。

漢中作為南北的中間地帶,夾在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間。關中是北方地區的上遊,秦嶺是關中的南屏障;四川是南部地區的上遊,大巴山脈是四川的北部屏障。漢中盆地夾在秦嶺和大巴山之間。兩座山脈平行而立,東西交叉,將中國地形的第二階梯切割成差異明顯的兩部分。秦嶺西至龍山,東至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沿川陜鄂邊界綿延,與武當山、京山、巫山相連。秦嶺山勢險峻,足以成為關中以南的屏障。大巴山又厚又長,足以成為川北的屏障。幾條谷道穿過群山,成為南北交通的隧道。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自西向東,贊水自北向南流入漢江。兩山壹水把漢中隔絕成了和平時期的世外桃源,這也註定了她在戰時無法獨享太平。

我們先來看漢中北部屏障——秦嶺。

秦嶺古稱南山,《詩經》稱“南山節”,龔宇稱“終南終東”,《山海經》也稱“南山”,等等。據史書記載,南山之名由來已久。秦嶺山的名字,大概是後起之秀,在史書記載中創立,被稱為“天下秦嶺山大障”。南山又稱鐘南山,《左傳》有“終南九州之危”。東方朔有“世界南山之險”。顧祖禹的《讀史地紀要》中責備:“蓋終起於南脈昆侖,止於”。清朝同治年間,毛寫的《考南山古口》,“東起潼關,西至寶雞,誰到南山古口以北,誰得壹百五十裏”,就是陜南秦嶺的山。秦嶺是壹座古老的褶皺斷山系,秦嶺北部早在4億年前就已隆起陸地並遭受剝蝕。而秦嶺南部被海水淹沒,沈積於古新世。後來在喜馬拉雅運動的強烈改造下,經過大規模的垂直擡升運動,最終形成了秦嶺的地貌格局。

秦嶺的平均峰高約2000米,寬度400公裏。因為是褶皺斷層山,所以北部陡升,所以北坡最陡,南坡較緩。因為沒有貫穿秦嶺的河流,古人開辟了許多道路,其中有四條從關中到漢中的穿越秦嶺的主要道路。

陳倉路:又稱嘉陵路,從陳倉(寶雞)沿前水(今清江)經大三關至秦嶺,再沿嘉陵江支流下到鳳州,再經寶城至南鄭(漢中),全長535公裏。“漢王北定三秦,用韓信之計,出舊路(豐縣),戰陳倉、齊昊(乾縣),戰廢丘(興平),故東進鹹陽”,這是北上之路。這條路最長,但是比較平坦,嘉陵江水路運輸方便。從漢末到南北朝分裂時期,漢中、關中、四川之間發生過多次戰爭,大部分都是沿著嘉陵道進行的。隋唐都城長安、漢中、四川成為唐朝的大後方,很長壹段時間沒有戰爭。長安、南鄭、成都之間的交通非常頻繁,秦嶺嘉陵路沿線有很多驛站。僅大三關到寶雞的距離不到100公裏,就有15之多。

二包斜道:從眉縣謝玉關到嘴頭(太白縣)的公路,沿石頭河,跨過秦嶺分水嶺,沿紅巖河谷,經白雲鎮河王家塄,到留壩縣江口鎮,再下包河經五管驛、馬道驛,到達寶成漢中,全長380公裏。褒斜道的創制可能始於戰國時期,《戰國策·秦策》中有“棧道千裏,通蜀漢”的記載。《包斜路石門——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壹》壹文指出:“這條千裏棧道包括從漢中到四川劍閣的包斜路和金牛路。”秦漢時期,褒坡道已成為重要的通道。《史記·貨殖列傳》中有“棧道千裏,萬道不通,惟贊其斜樞紐口”的記載,可見這條路是關中與韓曙經濟聯系的交通要道。東漢時期,還修建了褒揚坡道。“永平六年,漢中郡以書信方式接收廣漢、蜀郡、巴郡民眾2690人,開通贊(斜)道。當時寶中縣有橋(亭)六百二十三座,橋五座,路壹百二十九裏,郵亭郵局六十四座官廟。用“火燒水激”法開鑿的石門隧道,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漢代驛道都設在褒匝道,說明這裏交通和客運繁榮。經過唐朝的多次修建,褒斜道被政府指定為驛道,並設立了郵局。唐天寶十五年(755),唐玄宗李隆基入蜀,即走上褒、傾之路。

三綽羅道:從周至羅峪口沿羅瑜,經後旗子,跨過興隆嶺,沿酉水河經華陽至洋縣,全程425公裏。這條路線主要用於軍事活動。正始二年(244),魏將軍曹爽出伐蜀。甘祿二年(257),蜀將姜維出路攻魏。到了唐代,羅羅路壹度繁華,成為長安到四川最短的道路,沿途客棧多達11家。建安四年(783),德宗避南鄭之亂,光明元年(880),熙宗入蜀,取羅羅。

四經路:從長安沿豐河,越過秦嶺,經寧陜、石泉至漢中。這條路有新舊兩條線路。這條古道是漢魏時期沿池河而下到石泉的。六朝以後的新線是經過江口、寧陜到石泉520公裏。元二年(115),東漢皇帝安帝先叛羌,斷隴道,入益州,據漢中。因西虐殘,斷橋,影響嘉陵、保協兩路,導致子午通道不通。嚴光四年(125),劉安迪委托益州刺史截子午道,過褒坡道。唐代“撫州產荔枝,經西鄉驛沿伍茲入谷,至長安不過三日”。在秦嶺所有的道路中,子午路是最被忽視的。天寶年間,新鮮荔枝從四川涪陵運往長安,走捷徑子午道,保持荔枝色香味不變。

守住秦嶺谷道,拒其出口,漢中就安全了!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對照三國時期來看:

三國鼎立形成後,蜀漢守漢中保益州。從丞相、傅到將軍都是漢中人。魏將曹真、曹爽率軍欲攻,均被拒之門外。決心北伐的諸葛亮親自坐鎮漢中,把漢中建成北伐的前進基地。諸葛亮死後,蔣琬主持蜀漢軍事。曾經有壹段時間,蔣琬在漢中駐紮的時候,打算多坐幾條船。他想帶著韓冕東進,攻打維辛(今陜西安康西北)和尚勇(今湖北竹溪),以調節中原。蔣琬後來搬到了涪城。與此同時,曹爽和夏侯玄領兵從洛古攻打漢中。當時漢中、蜀漢的兵不到三萬,眾將都很害怕。他們要守城,等不到涪城援軍。蜀將賴叔全力主張王平死守醒獅城,奪危拒之。漢主也派費祎率軍來救,魏軍大敗而退。之後,費祎回到漢中。

姜維主持蜀漢軍事時,對漢中的防務進行了改動。此前,蜀漢對漢中的防禦策略主要是建立軍事據點,守衛危險,控制秦嶺谷道,拒絕其出口,使敵人無法脫離危險。姜維改變防守策略,從四面撤走守軍,集結屯漢、樂爾等城,築墻清野,試圖引敵入地,待其糧草疲憊時再打退。這個變化後來被證明是壹個錯誤。如果說姜維致力於漢中,那麽,以姜維的戰術能力,這種戰略可以算是積極防禦的方案。其實就是把“敗走千裏邀壹日戰”的不利局面交給魏軍來承擔。而姜維對魏用兵的重視,遠在隴西。這樣看來,撤掉秦嶺口周圍的駐軍,確實是壹個錯誤。後來姜維避災安身於中野(今甘肅臨潭西南),但漢中的防守仍未調整,犯了致命的錯誤。

從蜀漢建國到滅亡,漢中經營的得失壹前壹後,可以看出漢中地區對南方的重要性。漢中對蜀漢至關重要。蜀漢建都四川,但軍事重心在漢中。就守而言,在漢中從丞相、傅到大將軍;在進攻上,漢中也是蜀漢北伐的前進基地。漢中不守,川門大開,蜀漢難建國。所以,黃權把曹操取漢中比作“斬斷蜀人的手臂”,楊紅強調“漢中失守,蜀國就沒有了!”由於姜維改變了北伐的戰略重點和漢中防禦戰略,蜀漢的國防出現了嚴重缺陷。曹魏滅蜀,及時利用了這個缺陷。

再來看看漢中南面的屏障——大巴山。

大巴山是嘉陵江和漢江的分水嶺,也是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地理分界線。狹義的大巴山僅指川陜鄂三省交界地區的米倉山和大巴山。它從東到西綿延500多公裏,所以它被稱為李倩。簡稱巴山。廣義的大巴山是川、甘、陜、鄂四省交界山區的總稱,包括米倉山西部的摩天嶺和大巴山東部的神農架。大巴山位於北部的秦嶺地槽和南部的四川地臺向斜之間。由於受南北構造線的控制,山體呈現出壹系列由背斜和向斜組成的規則平行褶皺帶,但東西部略北,中部略南,故稱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地層古老,主要為石灰巖、白雲巖、變質巖和砂巖,局部有花崗巖分布。前兩種喀斯特地貌,如多峰叢、溶洞、地下河,著名的有廣元龍洞、旺蒼黃洋洞、通江中峰洞。山脊由堅硬的結晶石灰巖構成,上升剝蝕後氣勢磅礴。海拔2000米左右,距離無錫太平山2797米,距離湖北神農架3105.4米,為最高。

從漢中經大巴山到四川主要有三條通道。

壹劍閣路:漢中→勉縣→廣元→劍閣→梓潼→成都。這條路又稱路或金牛路,連接褒道和斜道南段,是歷代漢中通往蜀國的大道。這條路從陜西省勉縣西南出發,穿過棋盤嶺進入四川,順嘉陵江河谷而下,穿過廣元市的朝天崗到達趙華。從這裏可以沿著嘉陵江去閬中、南充、重慶。陸路西南經劍門、綿陽,到達成都。

劍閣路是入蜀咽喉,凡從漢中入蜀者,必控制此路。當滅蜀時,鐘會去了漢中,很快越過陽平關到了劍閣。此時的姜維表現出了出眾的戰術能力,擺脫羈絆,迅速歸隊,退守劍閣,拒絕鐘會大軍。鐘會的軍隊被劍閣拒之門外,壹時也無可奈何。劍閣的風險由此可見壹斑。從南北朝到金元的1000年間,每當蜀國有亂子,金牛道便是戰場。明太祖派傅友德攻川時,也指出“川聞我西征,必阻金牛於北...並為金牛入川蓋正道”。歷史上這條路有很多關隘,如陽平關、武定關、鑒真關、棋盤關、劍門關等,都很有名。

二密倉路:漢中→南江→巴中→平昌→渠縣→合川→重慶。這條路是以米倉山命名的。從漢中往南,沿漢水支流漣水谷路、嘉陵江支流南江,到達巴中地區,繼續順流而下到達重慶。是漢中連接川東的主要通道。三國時期,張合防守漢中,從米倉路進軍巴中,在渠縣巴陽山被張飛擊敗。宋紹定四年(1231),蒙古軍入侵揚州,由米倉路直取霸州,南宋夏川四路全部失守。

三陽八路:即北接伍茲路的荔枝路南段,從漢中經西鄉縣向南,經萬源、大仙,到達重慶、涪陵。

這兩座山橫跨漢中南北,易守難攻。但僅此還不足以成就它的歷史地位。這就不得不提漢江了。漢江發源於陜西省寧強縣,從小泉眼中流出的山泉匯成溪流,然後向東流去,沖破秦嶺、巴山的阻隔,奔流三千多裏,最後在湖北省武漢市漢口鎮匯入長江。漢江是由三條河流匯合而成的。中原故裏稱之為“大河”,南源為“戴宇”或“南河”,北源為“曲水”或“黑河”。三條河流匯聚成漢江,在山石間蕩來蕩去,壹脈相承,最終形成了荊楚汪洋。漢中盆地是這三條河流的傑作。沖積盆地肥沃富饒,不僅容納了因改朝換代、戰亂和饑荒而產生的流民,還孕育了中國歷史上壹個繁榮的朝代——漢。

劉邦被楚霸王項羽加冕漢中王的時候,這個小盆大概讓劉邦氣得似乎都不願意走了。但他的顧問蕭何說:“天漢的名聲很好。”。我想蕭何考慮的不僅僅是漢中南北之危,更是漢中盆地有漢水哺育,可以借此東山再起,成為“帝王之地”。歷史證明是對的,漢水成為了漢朝的發源地。“漢民族”、“漢文化”、“漢學”、“中國人”這些名稱都是因為漢朝而定型的,漢朝以漢水命名,起源於漢中。劉邦登基為帝時,以發跡之地命名新建立的王朝。當帝都長安的光輝普照大地的時候,作為“興王之地”的漢中也迎來了她的輝煌。

東漢末年,張魯充分利用了這片沖積平原的肥沃。他建立了壹個烏托邦,用積攢下來的糧食幫助亂世的災民,讓戰火永遠籠罩在秦嶺巴山外,漢江奔流的山谷裏。但是,這樣壹片險要而肥沃的土地的安定安逸註定要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被打破,曹操成功地扮演了這個角色。不壹會兒,諸葛亮在這裏駐紮了軍隊。沒有漢江的灌溉和秦嶺的險要,八年六伐魏是不可想象的。雖然我們可以從成都運輸糧草,但我們知道大巴山同樣不可逾越。

今天,漢江在中國大陸仍然是壹條未受汙染的河流。它幹凈的水可以被人們直接飲用。它藏身於陜西、四川、河南、湖北等人口密集省份的夾縫中,維持著中國僅存的“田園”,作為中國重要的糧油基地、茶葉產地和水源地而存在。雖然她的運輸任務已經結束,但她仍然主宰著她所經過的城市的生活。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水源,漢江將在三年後讓北京人喝上他們香甜的牛奶。

可以說,秦嶺、大巴山、漢江共同造就了漢中獨特的軍事地理環境,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軍事重鎮。沒有了秦嶺和大巴山,漢中在漢水的灌溉下依然可以延續其富饒富饒,但沒有危險可循,只能“從大家中消失”;同樣,如果沒有漢水,只有兩座山危在旦夕,怎麽會有肥沃的土壤養活劉邦和諸葛誌華呢?

但是,這壹切都不能假設。漢中,兩山壹水之間,南控巴蜀,北連關中,西接甘肅甘肅,東臨河南湖北。這種特殊的軍事地理環境註定是亂世的鬥爭焦點,也是盛世的天堂。

  • 上一篇:人類第壹次登上月球是什麽時候?
  • 下一篇:短線人氣第壹妖股二股東新操作繼續高減持計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