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上的今天 - 急求歷史中考資料。

急求歷史中考資料。

九年級歷史下冊復習資料

第壹次世界大戰

第壹,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1.原因: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實力變化:英法德美(19年70年代以前)——英法德(19年末20世紀初)

2.兩大軍事集團

三國同盟:德意組成,以德國為核心,意大利為動搖者。

1882年5月簽署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三國同盟條約

三國協議:英法俄,以英國為核心。

簽署了英俄協議1907。

二、第壹次世界大戰

1,“壹戰”爆發的原因:

(1)19 20世紀末,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根本原因)。

(2)為了爭奪霸權和殖民地,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公約。

(3)兩大集團瘋狂擴軍備戰,展開軍備競賽,使國際危機和局部戰爭不斷擴大。巴爾幹半島是鬥爭的“焦點”,成為大戰的“火藥桶”。

(4)1965438+200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成為壹戰導火索..

1965438+2004年7月,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

2.壹戰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1965438+2004年6月28日。

事情經過:普林西普(塞爾維亞)在薩拉熱窩暗殺了大公費迪南和他的妻子(奧匈帝國)。

理解:既是反侵略反正義的愛國行為,也是極端的個人恐怖活動,帶來災難。

3.壹戰的過程

爆發: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1965438+2004年7月。

全面爆發:俄德法英參戰1965438+2004年8月。

決戰:凡爾登戰役1965438+2006年2月,使德軍在西線失去主動權。

End:德國投降,1918 11月。

結果:協約國打敗了協約國。

自然: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帝國主義戰爭。

4.後果影響:(P12)

5.壹戰的啟示:

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熱愛和平,遠離戰爭;反對恐怖主義等。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壹.巴黎和平會議

概述:1919 1-6月,凡爾賽條約國召開。

自然:戰勝國為爭奪霸權而共享戰利品的會議。

操縱國:美國、英國和法國

中心問題:如何應對戰敗後的德國

焦點問題:德國賠款和歐洲安全問題。

二、凡爾賽條約,1965438+2009年6月簽署,同盟國德國。

領土:法國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

政治:德國承認奧地利、波蘭和捷克的獨立。

殖民地:德國所有的殖民地都被英、法、日等國瓜分。

賠款:德國向同盟國支付了巨額賠款。

中國問題: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第三,凡爾賽體系

1,構成:協約國對德國簽署的凡爾賽條約,

以及後來同盟國與其他同盟國簽訂的和平條約。

2.作用: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建立戰後帝國主義新秩序。

四。華盛頓會議

1.背景:美英日在遠東和太平洋的利益和關系需要調整;美英日在中國和太平洋的利益沖突。

2.會議:1921 11—1922年2月6日,美國牽頭。

正式議題:遠東和太平洋的海軍軍備限制和問題。

主要問題:中國問題。

3.條約: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P46)

4.作用:華盛頓會議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新秩序。

5.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如何建立的?

1,1919,1年6月至6月,協約國召開巴黎和會,與德國簽訂《凡爾賽條約》,形成“凡爾賽體系”,建立帝國主義戰爭後的歐洲、西亞、非洲新秩序。

2.從1921—1922召開華盛頓會議,簽訂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九國公約,在遠東和太平洋建立帝國主義新秩序。

3.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最終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了戰後帝國主義世界的新格局。

經濟危機與羅斯福新政

壹.經濟危機

根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爆發的標誌:紐交所股票暴跌1929 10個月。

特點:範圍廣,時間長,危害大。

受打擊最嚴重的國家:美國、德國

二、羅斯福新政(1933)

1,特點: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幹預。

主要措施:整頓產業,實施產業復興法。

目的:擺脫經濟危機,維護資本主義統治。

2.計量:(金融、工業和農業P50)

3.對羅斯福新政的評價:

正面:擺脫經濟危機為資本主義國家幹預經濟提供了範例。

負面:危機的根源依然存在,新的危機不可避免。

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的法西斯化

1,法西斯統治的建立:

元首權力建立法西斯專政的象征

意大利法西斯黨墨索裏尼帶領法西斯進入羅馬,發動政變。

接管政權1922 10月

希特勒,德國希特勒納粹黨,是總統、總理和最高軍事統帥。

自封的國家元首1934

1936年3月廣田弘成內閣在廣田弘成軍部的支持下成立。

2.戰爭的根源

德國-歐洲起源

日本-遠東產地

3.意大利,第壹個建立法西斯獨裁的國家。

最早面對經濟危機的外來侵略——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壹,綏靖政策

本質:綏靖縱容法西斯侵略

原因:為了暫時保住既得利益;犧牲小國利益保護自己;不幸通向東方。

高潮:簽署慕尼黑協定。

後果:助長法西斯侵略,加速二戰全面爆發。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大事壹覽表

二戰全面爆發,德國打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1939.9.6438+0。

二戰進壹步擴大。

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突襲蘇聯1941.6.22。

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偷襲珍珠港1941.12.7。

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正式簽署聯合國宣言194238+0。

蘇德戰爭的轉折點

二戰重要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勝利+0943.2

歐洲開辟第二戰場,諾曼底登陸1944.6.6。

歐戰結束,德國投降1945.5.8。

二戰後日本簽字投降1945.9.2。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會議壹覽表

主的名字應該容納參與的國家

慕尼黑會議

1938,9簽署慕尼黑協定,

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被割讓給德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

開羅會議

1943,開羅宣言是冬天發表的。

規定戰後日本人必須歸還包括臺灣省在內的中國領土。中國、美國和英國

德黑蘭會議

1943,董決定在開辟歐洲第二戰場。

雅爾塔會議

1945, 2.摧毀德國,占領地區,

聯合國成立,蘇聯對日作戰(P76)。蘇梅英

波茨坦會議

《波茨坦公告》發表於1945和7。

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中國、美國和英國

第四,二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

法西斯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壯大了反法西斯力量。

包括中國在內的反法西斯國家。

動詞 (verb的縮寫)其他人

二戰全面爆發前被德國占領的國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法國潰敗後:戴高樂領導了“自由法國”運動。

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神話的戰役: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最早解體的法西斯國家:意大利1943年9月。

戰後兩極格局的確立:雅爾塔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

蘇聯的探索與發展

壹、重大事件

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專制統治(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建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程師代表蘇聯。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社會主義革命)

建立第壹個工農蘇維埃政府(蘇維埃俄羅斯)

1917 11.7,彼得格勒列寧

新經濟政策:1921.3

蘇聯成立:1922+08。

第壹個五年計劃:1928斯大林

蘇聯解體:標誌著兩極格局的瓦解和冷戰的結束(1991.12)

第二,人物

列寧:俄國十月革命領袖,蘇聯第壹任領導人。

斯大林:領導有計劃的經濟建設,領導反法西斯戰爭。

形成以國家為核心的高度集權的經濟政治體系。

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失敗了

戈爾巴喬夫:蘇聯最後壹位領導人,實行“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

葉利欽: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第壹位領導人。

兩極格局的形成崩潰了

第壹,“冷戰”局面的形成

1.冷戰:美國對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除戰爭以外的所有敵對行為。

對抗的活動和形式。

2.冷戰的背景:社會主義國家的加強。

戰後,從1949年到10年,歐亞建立了11人民民主國家,與蘇聯、蒙古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體系。

3.冷戰信號:鐵幕演講丘吉爾1946

4、冷戰的表現

政治:提出杜魯門主義1947.3(標誌著冷戰的開始)

經濟:馬歇爾計劃。

軍事:北約和華約的建立1949 1955(冷戰的高潮,兩極格局的形成)

二、西方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20世紀50-70年代)

1,發展狀況:

世界第壹:美國

西歐最強的經濟力量:聯邦德國

20世紀80年代的第二個世界經濟:日本。

2.戰後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西歐:原本良好的經濟基礎;感謝第三次科技革命;借助馬歇爾計劃;采取各種措施幹預經濟生活。

日本:進行民主改革;重視科技、教育和人才,積極開拓國內外市場,依靠美國的支持和幫助。

三。東歐劇變:1989到1990。

前奏:匈牙利劇變

本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政變。

表現:政治上實行議會民主和多黨制。

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

軍事上,他們加入了北約。

4.蘇聯解體:1991年65438+二月底。

原因:高度集權的經濟和政治體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導致了蘇聯政治、經濟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壹直采取“和平演變”的策略

影響: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它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崩潰。

亞非拉美國家庭的獨立與振興

1,亞洲

印度獨立:1947,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獨立。

韓國:啟動“經濟發展戰略”創造“漢江奇觀”

新加坡:成為“比較發達的發展中國家”,被譽為“神奇的港口國”。

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被譽為“世界經濟奇跡”。

巴勒斯坦和中東戰爭:二戰後,聯合國決定對巴勒斯坦“分而治之”。

建立壹個猶太國家(以色列)和壹個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

2.非洲

埃及:1952年,納賽爾領導“七月革命”,1956年結束殖民占領。

收復蘇伊士運河。

非洲獨立年:1960 17國家獨立。

非洲獨立: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

3.拉丁美洲

古巴:1959,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走社會主義道路。

巴拿馬:1999,巴拿馬運河光復。

當今世界格局的演變

第壹,經濟全球化趨勢

1.冷戰結束後,世界經濟出現了全球化趨勢。

2.國際和區域經濟組織:世貿組織、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

3.中國與經濟全球化。

(1)關系: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全球化對中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1991加入APEC。2001.12.11,加入世貿組織。

(2)抓住機遇: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引進外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發展;積極發揮大國作用(2001,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

(3)接受挑戰:制定風險防範政策,維護經濟主權和安全。

第二,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

1,20世紀,世界格局的三次變化。

壹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二戰後-兩極格局

冷戰結束後——形成了“壹超多強”的局面,出現了多極化趨勢。

2.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與發展。

人類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人口控制,資源短缺,環境汙染,戰爭和饑荒,

藥物濫用,重大流行病,邪教,恐怖主義。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壹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較

開始的標誌,進入時代的主要標誌。

第壹次

工業革命發明了珍妮紡紗機。

(65438+60年代)蒸汽時代蒸汽機的廣泛應用

(機械工業時代)

第二次

工業革命發明了發動機和馬達。

電力在電氣時代的廣泛應用。

第三次

科技革命、原子能、空間技術、

電子計算機的應用

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技術(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

基於的應用信息時代

二、科技革命帶來的啟示

1,結論: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

2.國家:抓住機遇,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建設創新型國家。

3.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應對機遇和挑戰,努力學習,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為振興中華貢獻力量。

三、其他知識點

第壹座民用核電站:蘇聯1954

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蘇聯1957

載人飛船首次發射:蘇聯1961。

首次成功登月:US 1969

中國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2003.6438+00

第壹臺電子計算機:美國1946

開創現代生物學新時代:DNA結構測定1953

簡答題:

1,壹戰爆發的原因

2、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P32)

3、《凡爾賽條約》的內容(P44)

4.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如何建立的?

5、冷戰的表現

6.《九國公約》的內容和實質(P46)

7、羅斯福新政的措施和評價(P50-51)

8、反法西斯聯盟的內容和作用(p69)

9.十月革命後鞏固政權的措施(P31)

10,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後果和意義(p79)

11.壹戰的後果和影響(P12)

12,二戰後日本和西歐經濟發展的原因(p91,p93)

13,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影響(p102)

  • 上一篇:歷史選修課知識梳理1
  • 下一篇:山西煤礦地質環境調查的現狀與思考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