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核磁共振在醫學上意味著什麽?

核磁共振在醫學上意味著什麽?

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英文全稱是:磁共振成像。人們常用的原子核有:1H,11B,13C,17O,19F,31P。

這項技術誕生之初,被稱為核磁共振成像。到了80年代初,作為壹項新的醫學技術,核磁共振成像這個名詞越來越為大眾所熟悉。

從磁共振圖像中,我們可以得到物質的多種物理參數,如質子密度、自旋-晶格弛豫時間T1、自旋-自旋弛豫時間T2、擴散系數、磁化系數、化學位移等。與其他影像技術(如CT?超聲波?寵物等。),成像方式更加多樣,成像原理更加復雜,獲取的信息更加豐富。

擴展數據:

1946年,斯坦福大學的弗萊克斯·布洛赫和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珀塞爾獨立發現了核磁共振現象。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基於這種物理現象。1972年,保羅·勞特布爾開發了壹套核磁共振信號的空間編碼方法,可以重建人體圖像。

磁共振成像技術與其他斷層成像技術(如CT)有共同之處。比如兩者都可以顯示壹個物理量(比如密度)的空間分布。同時也有自己的特點。磁共振成像可以獲得任意方向的橫斷面圖像,三維體積圖像,甚至空間-光譜分布的四維圖像。

與PET和SPECT壹樣,用於成像的磁共振信號直接來自物體本身。也可以說磁共振成像也是壹種發射斷層成像。但與PET和SPECT不同的是,磁共振成像可以在不註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況下成像。

百度百科-核磁共振

  • 上一篇:蝦雞蛋湯怎麽蒸
  • 下一篇:《淮南子》有哪些童話故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