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鹹陽歷史?

鹹陽歷史?

歷史的發展

周本來叫程,後改稱畢瑛,後又改為。

春秋時稱未央。

秦魏鹹陽。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稱新城。

丁原第三年(公元前114年),改為濰城。

金代設靈武郡。

後趙改名為石安縣。

先秦時,漢高祖劉邦陵墓長陵縣改為鹹陽縣,屬靈武縣管轄。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武則天因其母陵順陵在此,改名赤縣。

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升為二都。

五代宋金都叫鹹陽。

元初鹹陽壹度並入興平,不久鹹陽縣制恢復。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鹹陽遷至渭水驛,也就是現在的秦都區所在地。

明、清兩朝都叫鹹陽,隸屬Xi安府。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廢府設道,鹹陽歸關中道管轄,不久廢道直屬陜西省。

1937年後隸屬鹹陽第十行政督察署。

1949年5月18日,鹹陽縣解放,歸鹹陽行政公署。

1952年12月,鹹陽縣城區建為鹹陽市,郊區仍屬鹹陽縣管轄,市縣並列。

1953年,鹹陽市、鹹陽縣直屬陜西省領導。

1958年12月,鹹陽縣並入鹹陽市。

1961年1月,興平、周至、賓縣劃歸鹹陽市管轄。

1961年10月,恢復鹹陽署,劃出四縣,鹹陽城仍歸鹹陽署所有。

1966年7月,改為Xi安。

1971年10月,鹹陽市收歸鹹陽專區。

1984年5月,鹹陽改為省轄市後,原鹹陽更名為秦都區。

[編輯此段落]

氣候環境

鹹陽市地處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熱幹濕分明。

氣候溫和,光、熱、水資源豐富,有利於農、林、牧、副、漁業的發展。

年平均降水量537-650毫米,年平均氣溫9.0-13.2攝氏度,年太陽輻射4.61×109-4.99×109焦耳/平方米。

年累計日照時數平均為2017.2—2346.9小時,6、7、8月日照時數約占全年的32%,對夏作物成熟和秋作物生長發育十分有利。

自然資源豐富。

有煤、石灰石、粘土、鐵礦石、大理石、油頁巖和石油、礦泉水、地熱水等礦產資源。

探明煤炭儲量6543.8+02億噸,原煤產能300多萬噸。是陜西第二大煤田,國家儲備能源基地。

石灰石儲量5000億噸,等待大規模開發。

地熱面積800平方公裏。

境內有涇河、渭河、豐河、黑河、巴河等八條河流。地表水徑流量70多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補給量70多億立方米。城市供水充足。

經濟作物種類多、分布廣,其中沙棘、黃芪、山楂等野生植物具有很大的開發利用價值。

  • 上一篇:香港大學為什麽不拆莊月明樓?
  • 下一篇:基因的概念是怎麽發展起來的?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