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漢代新疆墾荒的歷史意義

漢代新疆墾荒的歷史意義

新疆的農業始於漢代。公元前101年(漢武帝第四年),西漢在總結了李光禮第壹次伐大宛失敗的教訓後,意識到西域活動的後勤保障十分重要,於是“立校尉,耕田”。西君公主嫁給烏孫後不久,西漢也在烏孫北部的宣雷地區定居。公元前89年(漢武帝第四年),蘇姓桑弘羊根據漢代河西地區大規模墾荒的經驗,上書韓q會“將三校駐(今伊塞克湖附近)”。辛慶吉,曾陪同常惠在赤古城開荒,後被提升為校尉,帶領士卒在焉耆開荒,成為掌管焉耆開荒的官員。公元前48年,隨著漢朝對西域統治的不斷加強和鞏固,漢廷將墾荒中心從渠犁轉移到車工,並在此設置了烏雞校尉,負責西域的墾荒事務。東漢時期,漢朝以西域為中心東移,主要集中在樓蘭地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義勛地區。

漢代墾荒規模的不斷擴大,對西域的政治、經濟和交通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墾荒的發展在物質上保證了國家的統壹,改變了過去士兵出征時,因為吃不飽飯而“強者食畜,勝者死千人”的局面。同時也沒有增加當地百姓的負擔,從而贏得了民心,成為漢朝打敗匈奴勢力,不斷加強和鞏固其在西域統治的根本因素。

其次,隨著墾荒的發展,士卒把內地更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帶到了西域,從而促進了當地生產的發展。考古學家不僅在伊犁河谷塞爾維亞人或烏孫人的昭蘇土墩墓中出土了鐵刀、鐵劍、鐵錐等器物,還在長安、關中等地出土了與漢代同樣大小和形狀的鐵犁鏵。在孔雀河下遊的營盤古城遺址中,也發現了同樣形狀的鐵犁。公元123年,敦煌知府張騫向東漢朝廷建議“四郡五百兵耕牛糧,出征劉中”(1)。可以認為,農耕技術在漢代就已經傳到了新疆。此外,民豐縣尼雅遺址和洛浦縣山普拉墓地也曾出土過鐵鍬、鐵鐮刀、警用斧、鐵刀等工具。鐵制工具的廣泛使用使更大面積的耕作成為可能,這必然會促進當地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此外,據朱記載,東漢大將索力在義訓定田時,“酒泉、敦煌數千兵,往樓蘭定田,置白家。

  • 上一篇: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標準在於是否承認。
  • 下一篇:壹篇400字的歷史作文(帶題目)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