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寧鄉十三中的大壹時期

寧鄉十三中的大壹時期

(1954 —1958)

學校主要招收歐幾裏得子弟學習,但不教授《論語》、《四書五經》等傳統國學。這種情況壹直持續到1954。1954年,歐遷至河石橋公社大隊三元堂,仍租用宗族祠堂辦學。1955年7月,寧鄉縣教育局正式接收歐幾裏德完全小學,更名為“煤壩完全小學”,任命先進青年彭少康同誌為校長,潘同誌為教學主任。學制六年,小學高年級四個班,小學低年級四個班,300多名學生。當時是重點完全小學。辦學初期,環境艱苦,條件簡陋。活動場地只有醫院裏的壹個操場和兩個籃球架。教師的辦公生活條件更差。然而,學校擁有壹支勤奮、無私的教師隊伍,如劉玉萍、何福玲、楊瑞新、蘇啟祥等。都是縣人民政府通過65438到0954的教師篩選錄用的。他們知識淵博,育人意識強。在萬物欣欣向榮的特殊歷史條件下,教育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彭少康校長銳意進取,註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倡導德智體美勞並重,加強教學管理,制定教學計劃,精心組織備課,進行教學改革,建立考試評價體系,教學秩序日趨正常。所以當時學風純正,教學質量提高。進入初中的學生比例達到近80%。同時學校註重文體活動的開展,氛圍相當濃厚。積極響應“文藝為人民服務”和“文藝到群眾中去”的方針,組織送戲下鄉、合唱等多種形式的文藝活動,到煤壩各礦區、各村巡回演出,受到了群眾的好評,組織教職工與礦區職工、周邊社員舉行各種體育比賽,豐富了師生的課外活動,融洽了師生關系。從政府驗收到1956,學校領導在加強管理的同時,特別重視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生入學時,要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教育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深入,學校還貫徹了教育為政府和生產力的鬥爭服務的方針,認真學習無產階級教育思想,克服了教學中的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進壹步提高了師生的思想認識。學生思想純潔,良好的道德習慣逐漸形成。從未發生過異常事件,壹批學生畢業後被當地政府吸收成為各條戰線的精英和骨幹。

  • 上一篇:吐蕃回鶻的歷史故事
  • 下一篇:銀姓起源,銀姓家譜,銀姓起源,銀姓簡介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