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余杭湯河的歷史

余杭湯河的歷史

隋朝時期(605 ~ 618)疏浚余杭湯河用於水運,是古代余杭縣的主要水路之壹。清嘉慶《余杭縣誌》記載“余杭湯河位於縣城東南,寬30級,深1丈許,接南運河河,運河自安樂橋至杭州45裏”。唐宇航河的上遊是南運河。在宋代,南運河與河西的朱穆河相連,從石門塘到達東曉宮。下遊流經長橋,向東約七英裏至鄧氏美蓉橋,東南約十二英裏,向東約壹英裏至觀音橋,至麥裕橋,至下塘河。在古代,臨安和於謙的竹木山貨是通過朱穆傳到余杭的。

余杭湯河“連舟,水盈可勝三百余舟,枯水亦可勝百舟”。元十九年(1359),張士誠新開運河武林港至江張橋,使余杭塘河與京杭運河直線溝通,完善了余杭塘河的航道功能。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選石在道路左側余杭東關至文昌閣修築堤塘。次年疏浚,直抵石門,疏浚南運河淺阻,以交易船只,並開朱穆河灌溉田地。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航道寬4米,可供船只通行。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余杭港物資集散的增加,更大噸位的木帆船陸續抵達余杭,古航道賣魚橋段河道狹窄阻礙了航行。除船舶和小噸位船舶外,航道路線由余杭經臧倩、女兒橋至楊家橋,北繞三墩文興閣,東過祥符橋,出小河惠安橋至東南大觀橋入運河。

  • 上一篇: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少年應該如何肩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
  • 下一篇:什麽是POP MART?POP MART的品牌在哪裏?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