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逃港”

如何看待歷史上的“逃港”

為什麽要逃離香港?陳炳安曾經問過很多人這個問題,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答案。主要原因是貧窮和饑荒。

1957,農村集體化進壹步升級。寶安縣委通過《關於限制農村資本主義發展的若幹規定》,限制社員自留地和副業收入,副業收入不能超過家庭年收入總額的30%;不允許社會以外的農民開荒或棄農經商,“以徹底堵塞資本主義的漏洞”;“男性全勞動力”壹年要完成260個工作日;如果農民家中有金銀首飾,必須向政府申報,然後據為國有

邊境圍欄

到1959年,廣東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壹個數據顯示,當年全省糧食總產量只有654.38+077.58億斤,比654.38+0958下降了654.38+05.71%。1960仍然是減產年,農民實際少收61.25億斤糧食,相當於他們8個月的口糧。壹名越獄者告訴陳炳安,那時候食物裏基本沒有肉和油,連蔬菜都很少。為了緩解饑餓,他曾經吃過香蕉渣、稻草、木瓜皮、紅薯藤,甚至曾經吃過觀音土。當時,寶安壹個農民的平均收入約為每天70美分,而香港壹個農民的平均收入為70港元,相差近100倍。當地壹首民謠唱道,“與其寄信到香港請親戚匯款,不如辛苦壹年。”。

政治脅迫也是逃離香港的主要原因之壹。

著名音樂人馬思聰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時任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的馬思聰在196年“文革”開始後受辱。1967年,他冒險到深圳演出,乘船逃到香港。他到香港的第二天,香港的報紙和電臺就報道了這個消息,掀起了10年以知識分子和知青為主體的逃港浪潮。

陳炳安曾經采訪過壹個民兵隊長,他逃離香港的原因在今天聽起來很可笑。

民兵隊長在山裏發現壹個從臺灣省飄來的氣球。氣球下的籃子裏有許多食物和壹件白色背心。在兩岸處於敵對狀態的年代,廣東經常發現這種氣球。知青交了飯,他舍不得白背心,就偷偷留了下來。幾天後,他穿著白色背心參加了壹場籃球賽。圍觀者發現,這件白背心被汗水浸濕後,背面出現了“反攻大陸”的字樣。結果,這個原本“紮根”的農民,被扣上了“美蔣特務”的帽子,被閻逼得逃到了香港。

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逃離香港浪潮,當地政府也想到了這樣壹個辦法。在逃港的吳彤山上,有壹個叫西坑的村子。寶安縣決心在這裏“展開殊死搏鬥”,把西坑村建成“緝私紅旗村”。

  • 上一篇:襄陽特產有哪些?
  • 下一篇:去山西學習歷史。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