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胡莎湖的歷史變遷

胡莎湖的歷史變遷

史料顯示,明朝洪武年間,胡莎湖面積近萬畝。100多年前,東湖屬於胡莎水系。任通在《胡莎誌》中把胡莎湖和東湖並稱為大小胡莎湖。東湖、胡莎湖和白洋澱原本是相通的,與長江相連。他們是在清末修建武昌至青山的大堤後才分開的。

1900年,修建粵漢鐵路,人為將胡莎湖分為兩部分,即“胡莎湖”(又稱“外胡莎湖”)和“內胡莎湖”。20世紀60年代末,胡莎湖仍有約3200畝水面。

抗戰時期,沿湖居民急劇增加,圍湖而建農田、房屋,湖泊開始大面積萎縮,碼頭逐漸廢棄。到20世紀80年代,胡莎湖的面積已經減少到6000多畝。在此之前,白尾海雕、白鶴、鸛等國家壹級保護鳥類壹直是胡莎湖的“常客”。10多年前,為了修建長江二橋,中北路和徐東路被拓寬,壹些沙湖被填平。

上世紀90年代,為了修建長江二橋,中北路和徐東路被拓寬,壹些沙湖被填平。

胡莎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被填滿,20年來幾乎沒有間斷過。1996期間,通過填湖修建了壹個“地球村”(樓盤),2000年開工的中山路至湖北大學友誼大道段,就是通過填占胡莎湖修建的。友誼大道建成通車後,胡莎湖區成為開發熱點,湖北電視臺前的鞏崢路範圍內全部在胡莎湖水域之外。

2004年,武昌虞姬橋的壹個古沙湖船碼頭被拆除。裸露的石墩上,有五六條深淺不壹的溝痕,無聲地訴說著沙湖萎縮的歷史。武昌胡莎船塢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約600年。當時,胡莎湖的面積將近壹萬畝。當船在湖上航行時,農民們把船靠在這裏,進城做生意。清末,張之洞修建五峰門、五臺門、萬年門等堤壩,以緩解洪水。湖泊面積減少,但仍達到7000多畝。

2006年,根據武漢市有關部門的環境狀況公報,胡莎湖汙染嚴重,已成為非人類接觸的劣類水質,不再適合水產養殖。

2007年,胡莎湖被禁止養魚。

顯然沙湖已經被填平了,尤其是內沙湖的萎縮。它原來的面積大概是1275畝,1994有600多畝,現在水面面積只有119.85畝。胡莎湖,曾經是壹個郊區湖泊,現在已經變成了壹個城市湖泊。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湖邊建起了許多學校、辦公樓和住宅樓。由於填湖現象,胡莎湖水面縮小了1000多畝。再加上城市垃圾和生活汙水的影響,湖水汙染嚴重,湖泊自然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沙湖正在失去濕地的特色和價值。不僅許多過去常見的珍禽壹去不復返了,就連湖裏的魚也因為湖水的嚴重汙染而經常大量死亡。胡莎湖是如此的安靜,離人們的視線越來越遠,漸漸成了壹道失落的風景。

  • 上一篇:劉江的歷史面貌
  • 下一篇:漢光武帝劉秀的早期經歷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