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漢劇史

漢劇史

漢劇的前身叫楚調(又稱楚調、楚調),後來叫漢調。據史料記載,漢劇形成於清朝康乾年間,成熟於清朝嘉道年間。它流行於湖北省,並傳播到湖南、河南、四川、陜西、廣東、安徽、江西、貴州和山西省的部分地區。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漢劇聲腔主要由西皮和黃兒組成,是西皮和黃兒的首次結合,豐富和完善了板腔音樂的表演功能。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它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國其他地方戲曲,如川劇、雲南劇、桂劇、湘劇、粵劇和贛劇。它是研究中國戲曲板腔體系和曲式結構演變的重要史料和創新資源。漢調由漢調藝人米應賢、王洪貴、劉莉、余三勝、譚誌道等人傳入北京,在京劇界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有“班叫徽州班,轉漢調”的說法,在徽州班漢調的基礎上誕生了京劇。

在京劇的形成過程中,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特別是來自湖北羅田的余三勝《李陵碑》,創造了京劇對抗黃兒的唱法歷史。漢劇劇目豐富,號稱800種,保存下來的資料中仍有650種,比流行的多300種左右,主要以歷史演義和傳說為主。業務嚴謹完備,* * *分為十行:壹端、二凈、三健、四旦、五醜、六洋、七小、八貼、九夫、十雜。每條線都有自己的表演節目,對兄弟劇社的豐富和發展影響很大。漢劇出現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家:早期的米應賢、余三勝,後來的於泓源、董耀傑、李彩雲、李春森、吳天寶、陳伯華等。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別是解放後形成的吳天寶派和陳伯華派,代表了漢劇發展的高峰,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鑒於漢劇的這些特點,其價值巨大,搶救和保護漢劇史料和實物刻不容緩。

  • 上一篇:歷史的核心素質是什麽?
  • 下一篇:網頁制作的GBK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