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簡述先秦、西漢、南宋儒學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並說明儒學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地位的變化。

簡述先秦、西漢、南宋儒學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並說明儒學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地位的變化。

1.中國儒學發展的第壹階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學。

儒家生而為“士”,以教育培養“士”(“君子”)為己任。“士”也是“官”。孟子說:“秀才的官位也勝過農夫的修養”(《孟子·滕文公》),意思是秀才出來為官,為社會服務,就像農夫從事農事,這是他的職業壹樣。荀子在談到社會分工時,也把“士”歸結為壹類“知以善為官職者”(荀子榮辱)。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原始儒學也可以說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官員的學說,是“士”的文化。

子貢曾問孔子:“如何能為士?”也就是如何做壹個學者。子曰:“恥於行,使四方不負君命,是士也。”(《論語·魯茲》)這個回答既表明了壹個學者的官方身份,也指出了作為壹個學者最基本的條件和責任:壹是要“知恥而後行”,即以道德上的知恥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二是要“令四方不負君命”,即在才能上要能夠完成君主賦予的任務。前者是對學者道德品質的要求,後者是對學者實踐能力的要求。這兩個方面的統壹,才是壹個合格出租車的形象,也就是壹個完美的儒家。荀子寫過壹篇名為《儒家之功效》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是這樣描述儒家的形象和社會作用的:“壹個儒家在本朝是政治上的美,在下朝是庸俗上的美。”“美俗”要不斷修身,提高道德品質,以身作則;“美國政治”就是“善用天下”,為社會制定各種禮儀規範、政治法律制度,以穩定社會秩序和富人生活。

基於以上對儒家、士、君子基本社會使命的分析,可以說原始儒家的主要內容都是關於士的修身的道德規範和政治上的治國原則。而且從孔子、孟子到荀子,他們提出的各種道德規範和治國原則都是在生活中實踐的非常具體的規範和原則,而不是壹般抽象的形而上的原則。

人們稱孔子之學為“仁”是有壹定原因的。因為孔子把“仁”作為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規範。比如他說“君子去仁不如功名?君子無終食,則違仁,必再行。”(《論語·立人》)論語中記載了很多孔子回應弟子關於仁的問題的言論,都是進行行為時要遵循的具體規範和原則。

  • 上一篇:石家莊的歷史並不長。
  • 下一篇:歷史上誰正式提出大陸漂移?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