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山東省濟寧市市場大門

山東省濟寧市市場大門

京杭大運河的建成、眾多橋梁和城門的修建、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濟寧城市規模的擴大,而且極大地改變了其街道布局、建築風格乃至命名。

濟寧位於京杭大運河中段,是京杭運河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防洪抗旱碼頭。濟寧便利的交通條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不僅是魯西南的政治中心,也是漕運管理的中心。元代濟寧先後設有水運司和水政司,分別掌管山東和河南的水運和河道。明代有集寧魏,有官5600人。在清朝,有壹個河長管理運河事務。所以濟寧“府比其他縣多”,有七十二衙門之稱。由此,形成了濟寧的很多地名。

濟寧水陸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促進了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到明朝末年,濟寧市人口已達65438+萬。到了清代,在工商業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城市人口逐漸達到65438+萬以上,遠遠超過明朝的規模,並增加了許多產銷各種產品的專門街道。因此,工商業的發展和繁榮在街道名稱上留下了許多痕跡。

由於運河在濟寧段的重要地位,這裏有許多水利設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就市區而言,從元朝大德年間到新中國成立,共修建了36座水工建築物,大致可分為橋、涵、閘、壩四大類。其中橋梁9座,涵洞3座,閘門265座,438+0座,大壩3座。這些建築在水的宏觀調控和微觀調控中各有其作用,成為運河中某壹環節的關鍵。

這些橋閘主要有:元祐年間(1314-1320)修建的新閘(又稱黃閘)和元大德年間(1297-1307)修建的閘。

跨河有3座閘門,1座涵洞,大部分都是同期過江時修建的,都是在會同河大疏浚時修建的。有夏新門、紅船口涵洞、小南門橋、中央門、上新門、吉安橋、天井門、南門橋、草橋門、通濟門。薊運河分流上有五臺門、宮村門、楊家壩門、楊家壩門、觀瀾橋。吉運水缸內的建築有馮家壩、便民門、馬場湖鬥門(即安珠鬥門、十裏鬥門、五裏營鬥門)。還有兩個水缸,蜀山湖和馬場湖。所以有很多地名是以河流和附著其上的建築物命名的。

  • 上一篇:中國的歷史階段
  • 下一篇:中國歷史上最貴的壹場火是什麽,直接燒毀了壹個朝代?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