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中國藥膳的歷史

中國藥膳的歷史

中國的藥膳歷史悠久。在近兩千年前的古籍中就有記載:“母調藥膳,深思。”(《後漢書·婦女傳》)可見,藥膳應用的史實在漢代就已存在。據史料記載,在漢代醫聖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壹書中,以大棗為入藥原料的方劑多達58種。在明代大藥師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大棗條目下有19個方子,可見藥食同源的重要性。經過歷代的研究和改進,已發展成為我國傳統醫學的壹門實用營養學科,或稱“中醫營養學”。

它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醫療奠定了“藥食同源”的保健基礎,而且具有人群預防和疾病臨床治療的意義。同時也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博大精深的國粹。不僅成為祖國各民族養生的壹種手段,而且這種理論和技藝從近代開始流傳到世界很多地方,比如東南亞周邊國家的人民,都非常喜歡藥膳。中國藥膳,漂洋過海,先傳到日本、東南亞等國,後傳到西歐大陸,深得異國人士的青睞。近代中國在2 ~ 3年間召開了食療、養生、康復等不同類型的會議,1989年中日在北京召開了第壹次國際盛會,隨後1993年在北京召開了第壹次亞洲藥膳會議。這門學科已經引起了世界的關註。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專門論述了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書中說:“五谷為補,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食之,以補精氣。”在古代,藥物和食物是密不可分的。《神農本草經》載有許多適合治療和養生的品種,如大棗、薏苡仁、芝麻、山藥、蓮子、核桃、桂圓、百合和蜂蜜。藥膳在古代被稱為“食療”、“食療”、“食補”。著名中醫學家,如張仲景、孫思邈、孟鶚、陳至、胡思慧、李時珍、王孟英等。,都討論過藥膳。如孫思邈在《錢進方》壹書中專設藥膳篇,說:“欲治,先用食療,不愈,再用藥物。”胡思慧曾寫過壹本藥膳專著《飲酒食療正》,深刻闡述了養生之道,尤其是飲食與保健的辯證關系。陳至曾寫過壹部關於老年人保健的專著《養老與顧家之書》,說:“如果人們能知道自己的飲食習慣並加以利用,那將是藥物的兩倍。因為老人的天性,都是厭藥,偏愛食物。吃比藥好...貴在不傷其臟腑。”現代藥膳療法是在古代“食療”、“食療”、“食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麽,什麽是藥膳呢?作者將其定義為“在傳統中醫和烹飪理論指導下,經過烹飪加工,具有防病治病,色、香、味、形俱佳的美味保健食品。”總之,藥膳可以達到“藥借食力,食助藥”的效果。

  • 上一篇:夢到唐朝布鞋怎麽樣?
  • 下一篇:凱迪拉克標誌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