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歷史故事 -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是什麽?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是什麽?

傳統價值觀是指壹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對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和重要性的慣性評價標準和看法。

我國的傳統價值觀主要包括:

壹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二是知行合壹的觀念;

第三,關註人的精神生活;

第四,愛國;

五是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

第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

儒家提倡的四書五經中也有壹些道德美德。與四德五常壹起構成了儒家完整的道德體系,如孝、中和、誠敬等。在中國古代,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我們只是講孝、中和、誠、敬,它們和五常壹起起作用,它們共同主導著我們中國的道德思想和生活。

擴展數據:

傳統價值觀的現代傳承與轉化;

中國的傳統價值觀形成於西周春秋時期,定型於孔孟荀早期儒學。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了很多價值觀。在這個時期,沒有壹種主導的觀念可以引領各種價值觀。但春秋後期,比較流行的道德,壹個是“忠”,壹個是“智、仁、勇”。

當時整個中原文化都流行忠義智慧。到了春秋末期,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美德和道德。應該說“義”在春秋時期也是被重視的,只是地位不是很突出。包括孔子的思想,仁義也差很多。

到了墨子時期,義被凸顯,影響了孟子。孟子發展了義,與仁並列,形成了仁。所以從孟子開始,仁義就成了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孟子把仁義禮智並列成為四德,眾所周知。在漢代受到推崇後,又加上了“信”,成為我國歷史上中國道德生活中最具影響力的仁義禮智信仰。

百度百科-傳統價值觀

  • 上一篇:為什麽中國的黃土高原常年被黃土覆蓋?
  • 下一篇:中國傳統繪畫中常見的繪畫題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