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安徽太和縣好不好?

安徽太和縣好不好?

太和縣概述

[編輯本段]

太和縣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位於阜陽、亳州兩市之間,面積1822平方公裏,人口162.7萬。

太和歷史悠久。屬古《禹貢》豫之域。春秋時為鹿上,戰國時為新郪。自秦始為縣,其後縣治幾移,縣名幾易,先後為新陽、細陽、穎陽、萬壽、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治移至今地,改"泰"為"太",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之義。這裏人傑地靈,賢才輩出,東漢清沼使範滂,聲播海內,名列八顧,清乾隆年間白蓮教首劉之協,道光年間兩廣總督徐廣縉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勝古跡,遍布境內,倪邱孤堆,七處故城遺址,元代建造的文廟建築群,都記載著太和古老的文明。

"滄桑何處問真情,壹日重新訂萬年"。在這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勞、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嶄新的精神風貌,憑著對家鄉最真摯的感情,在新的世紀裏,抒寫太和更加絢麗的畫卷。

社會事業

[編輯本段]

太和縣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素有“椿櫻之鄉”之美譽。而今,科技、文化、體育、教育、衛生事業引人矚目,多次榮獲“田徑之鄉”、“ “書畫之鄉”等光榮稱號。全市有各類專業科技人員 萬多人,現有普通中學和職業中學 所,小學 所,教學設施、師資水平和學生素質等在省內外享有聲譽,每年為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5000多名。其中省重點中學——太和中學、太和壹中為清華、北大等國家級重點院校培養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

基礎設施

[編輯本段]

太和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穿境而過,境內建有7個車站;105國道、308省道和南洛高速公路在縣內縱橫交織,潁河黃金大道經過太和40多公裏,縣城距阜陽4C級機場和京九鐵路阜陽編組站僅37公裏,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六縱六橫"的道路框架使城區面積擴展到12平方公裏,常住人口增加到15萬。供電、通信網絡覆蓋全縣,設施先進完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和有力的保障。

服務設施

[編輯本段]

太和縣社會安定,政策穩定,法制日益健全,可為客商提供各種配套服務。生產資料、信息、技術和勞務市場逐步完善。銀行和保險機構健全,服務網點遍布城鄉。市內有三星級的鏡湖賓館等中高檔賓館10多家。

經濟發展

[編輯本段]

太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農業種植呈糧、經、飼三元結構,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高梁、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煙葉、薄荷、中藥材等見長,尤其是薄荷,年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左右,薄荷油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三分之壹以上,油質特佳,素有"亞洲薄荷在中國,中國薄荷在太和"的美譽。中藥材主要品種有桔梗、板蘭根、白術、白芍、黨參、牡丹、藥菊等,均以產量高、質量好而聞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成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壹。太和又是椿城櫻鄉,太和椿芽、櫻桃清時即為貢品,在國外也久負盛名。地下蘊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等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經地礦部、衛生部鑒定,均具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太和工業城鄉並舉,門類齊全。醫藥、化工、紡織、食品、塑料、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縣工業中的支柱行業。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線條、撕膜繩、中藥材、篩網、人畜毛發等產品的壹批鄉鎮企業正在蓬勃發展。

太和商貿活躍,市場繁榮。尼龍繩、木裝飾條、薄荷油、中藥材、紅芋三粉、毛發、篩網等眾多的專業市場日益壯大,輻射全國。醫藥商業與新興的醫藥工業相互促進,形成了發展勢頭強勁的醫藥經濟,成為帶動個體私營經濟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龍頭"。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太和古為豫州之域。春秋屬宋,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與齊楚為鹿上之盟。戰國屬魏,蘇秦說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後歸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陳遷都巨陽。

秦統壹後,置新陽縣,屬潁川郡。

漢置細陽、樂昌、新妻宋,並屬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陰侯夏侯嬰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樂昌侯。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樂昌侯。東漢光武建武十壹年(公元35年),封陳彭子陳遵為細陽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後宋公於新妻。

三國時屬魏,廢宋公國為宋縣,景初二年(238年),隸屬譙郡。

晉廢細陽。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將宋縣改屬汝陰郡。宋、齊屬西汝陰郡。北魏太和間(477~499年),廢宋縣。梁置陳留縣。

隋改陳留為潁陽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潁陽,並入汝陰(今阜陽),境內置百尺鎮(今原墻)。

宋開寶六年(973年)於汝陰縣百尺鎮置萬壽縣,屬潁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縣,移縣治於沙河北岸(今舊縣鎮)。紹興末陷於金。金亡,復歸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潁州。大德八處(1304年),復置縣,改“泰”為“太”,縣治遷於今地,屬潁州,後屬汝寧府。

明屬鳳陽府潁州。

清雍正二年,改屬毫州。十三年,復改屬潁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潁州府,屬安徽省。

民國3年,屬淮泗道,後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區。1964年,解放戰爭開始,縣境北部屬鹿毫太縣,東北部屬阜北縣。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縣。1949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1951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1月與界首合為首太縣。同年4月恢復太和縣。

區 劃

[編輯本段]

民國初年實行區保制,全縣分區(順號取積名)、97保。

民國27年(1938年),實行區、鄉、保、甲制,全縣設3個區。34鄉(鎮)。478堡。

民國34年(1945年),調整區劃,並34鄉(鎮)為30鄉(鎮),計有:細陽鎮、趙寺鄉、望高鄉、關集鄉、三塔鄉、竹園湖鄉、龍李鄉、光蘆鄉、龍臺鄉、胡集鄉、黑虎鄉、齊橋鄉、大黃鄉、高廟鄉、舊縣鄉、陳李鄉、磚橋鄉、亮集鄉、稅鋪鎮、界首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改用區、鄉、行政村制,設10區。139鄉。10區是:城關、茨谷、李興、稅黃、板黃、趙廟、洪山、光武、大新、原墻。

1950年3月增設雙浮鄉,5月增設關集區,8月31日由阜陽劃入宮集區及長春區的趙李、王營、草李、長春4鄉。

1952年7月撤稅黃區,增設稅鎮、大黃、長春、三塔、清淺、倪邱、舊縣等區,至此全縣設19區。

1953年8月,將光武、蘆村、大黃、亮集等區、鄉劃入界首縣。

1956年,全縣並為9區1鎮(城關鎮)。64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將全縣64鄉並為45鄉。1958年元月,被撤區全部恢復。

1958年9月,改全縣9區1鎮45鄉為11個人民公社。1960年12月增設洪山公社。全縣設李興、原墻、大新、倪邱、雙浮、關集、宮集、墳臺、趙廟、舊縣、城關、洪山12個公社。

1961年8月,縮小農村人民公社規模,將全縣12個公社改為12區,成立71個公社。

1969年3月撤區並社,全縣成立20個公社。至此全縣設33個公社。計為:關集、城郊、大新、肖口、舊縣、雙浮、清淺、趙廟、倪邱、洪山、原墻、三塔、宮集、三堂、苗集、阮橋、稅鎮、李興、蔡廟、宋集、趙廟、墳臺、水上、高廟、許寨、桑營、城關、馬集、雙廟、郭廟、長春、胡總、大廟。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復區制,全縣設13區(鎮)。同年12月增設宮集區、蔡廟區。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為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村民委員會。

1985年,全縣為15區(鎮)。75鄉,5個鄉級鎮。

太和名酒

[編輯本段]

鏡湖秘釀、太和殿等。

主要景點

[編輯本段]

太和公園,位於人民中路,公園風景秀麗,有亭臺樓閣和娛樂設施。

太和文廟,與公園相鄰,文廟正門懸掛“太和元氣”四個大字的牌匾,門前的廣場就是文廟廣場,有高大的牌坊。院內有廟宇設施。

太和溫泉度假村,位於太和縣城北郊,是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吸引著眾我省內外遊客。

櫻桃園,位於鏡湖西路,每至櫻花盛開和櫻桃成熟季節,前來觀光的絡繹不絕。

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點 和好與壞 在阜陽地區這點上 太和應該算是壹個滿不錯的城市了, 因為投資放比較多 而且又是書香城市 理論上說不錯

參考資料:

/view/354465.html?wtp=tt

  • 上一篇:隨著表觀氣速從零開始增加,流化床反應器的流型表現為?
  • 下一篇:幼兒時裝表演走秀串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