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故事大全 - 周口太康的道情藝術是怎麽形成的?

周口太康的道情藝術是怎麽形成的?

周口各縣流行道情這種藝術形式,最著名的太康縣道情,它屬於民間戲曲藝術,分布在太康及周邊地區,它稀有珍貴,歷史悠久。

道情戲原是黃河流域流行的壹種民間小戲,它起源於唐代道士所唱的“經韻”,因道士唱樂歌時配以魚皮筒鼓伴奏,故古時稱“漁鼓道情”,俗稱“道情筒子”。

明清之際在皖北地區流行,和阜陽壹帶民間小調“鶯歌柳”融合後,形成曲藝說唱藝術。當時的演唱只限於單口說唱,伴奏也只有便於攜帶的漁鼓和簡板。

宋代時,道情發展成為唱白相間的曲藝形式“道情鼓子詞”。清代乾隆年間,流傳於晉北的說唱道情被搬上戲曲舞臺,成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的壹個戲曲品種。

在晉北道情登上戲曲舞臺前後,流行於晉西的臨縣道情也登上了戲曲舞臺,流行於晉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鹹豐年間和宣統年間兩度搬上舞臺。此後,流行於山西晉南的河東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東的藍關戲等道情戲也相繼發展成為舞臺劇。

清代後期,道情從沈丘、鄲城壹帶傳入周口太康。受河南梆子、越調等地方戲曲影響,道情藝人開始嘗試對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題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擴大到家長裏短、才子佳人的範圍;演員大體分角色,但不化妝,也無明顯行當,時稱“座攤道情”,這是道情戲的孕育階段。

道情戲以唱為主,劇本多唱詞而少插白,壹板下來就是上百句唱詞。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過、單過、雙過、哭死、哭活、垛子、滾白等。曲牌有“鎖落枝”、“老桃紅”等。

道情戲演唱時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時有重疊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襯詞,其曲調淳厚樸實,唱詞通俗易懂,深受群眾喜愛。太康道情戲的伴奏樂器由原始的漁鼓、簡板,逐步過渡到以兩把墜胡為主。但它的墜胡又與壹般墜胡不同,它筒大桿短,中間有腰碼,聲似二胡。後來,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嗩吶以及壹些民族彈撥樂器。

太康道情體裁種類繁多,劇目豐富,據統計有三十多個曲牌、曲調,包括三大類五大品種。三大類別是唱腔、表演、音樂;五大品種是聲腔派系、表演程式、音樂體系、曲牌子曲調、打擊樂。

太康道情這些類系的形成,既有沿襲下來的民間藝術,也有姐妹藝術穿插,最後形成太康道情的獨自特色。

道情戲音樂分四大類。弦樂:道情胡、二胡、大胡、中胡;管樂:嗩吶、笙、橫笛;撥彈樂:瑟瑟、棕阮、三弦、箏;打擊樂:堂鼓、大掌鼓、小鼓子、鑼、鈸、鉸、鑔、漁鼓、木梆、碰鈴等。

太康道情的表演、化妝和服飾與其他劇種差別不大,主要區別是道情註重唱功,善演喜劇,其演員不習武功,科班也無武科。

最初時,道情沒有嚴格的行當區分,除生、旦、須為專行演員扮演外,凈、醜、末則無固定行當。沒有大花臉、黑面、銅錘、架子、花臉之類區分。醜角僅在聲腔中加些滑稽的花腔襯字與靈巧的顫舌音。

隨著時代的發展,道情角色行當劃分得也相當精細了。生行根據劇中人物年齡、性格諸方面的不同,被細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紅生等;旦行又分為青衣、花旦、彩旦、老旦、婆旦、閨門旦等;醜行分為小醜、老醜、官醜、醜婆、醜旦等。

道情戲傳統劇目***有近百本,如《劉公案》、《金鐲玉環記》、《大紅袍》、《洗衣記》、《蜜蜂記》、《小昆山》、《三進士》、《呂布中狀元》等。

後來,經過整理改編上演的傳統劇目有《打萬監生》、《勸鄰》、《王金豆借糧》、《站花墻》等。移植演的劇目有《三看禦妹》、《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假婿乘龍》、《三哭殿》、《跪洞房》等。

道情《棒打薄情郎》劇照

  • 上一篇:三冠蓄电池质量怎么样
  • 下一篇:真實的瞎子阿炳是怎樣的人呢?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