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蔡倫改進造紙術有怎樣的典故?

蔡倫改進造紙術有怎樣的典故?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歷來有兩種不同的意見。第壹種意見是以三國時文學家張揖及南朝史學家範嘩為代表,認為東漢時,宦官蔡倫於公元蔡倫105年發明了紙。第二種意見是以唐代書畫鑒賞家張懷瓘(音歡)及宋代壹些著作家為代表,他們認為西漢初年即已有紙代簡,至東漢蔡倫時所造之紙精工於前世,故蔡倫不是紙的發明者,而是改良者。近代考古發掘實踐證明上述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即羅布泊)漢烽燧遺址掘出壹塊麻紙,其年代為漢宣帝黃龍元年(前49)。他根據這壹考古發現,認為在蔡倫之前壹百五十多年已有紙。解放後,新中國的考古工作逐步發展。1957年5月,陜西西安東郊灞橋古墓遺址出土壹批文物,清理文物時發現青銅鏡下有麻布,布下有紙,均帶銅銹綠斑。

考古學家根據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斷其下葬期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前140—前87),專家鑒定該紙為早期麻紙。以後1973年,1978年,1979年,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內蒙、陜西、甘肅等地區發現西漢不同時期制造的蔡倫前古紙,這些古紙的存在,補充了《史記》、《漢書》漏記西漢紙之不足,也糾正了《後漢書》關於造紙起源於東漢的誤記,把中國的造紙術起源提前了二百年。

那麽,這是否意味抹殺蔡倫的作用和貢獻呢?否。蔡倫的作用在於:(壹)他總結了前代和同時代造麻紙的技術和經驗,組織生產壹批優質麻紙。他是麻紙技術的革新者和推廣者。(二)他倡導並主持研制楮皮紙,完成以木本韌皮纖維造紙的技術突破,擴大了造紙原料。蔡倫雖非紙的發明者,但確是承前啟後的造紙技術革新者。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縣)人。東漢明帝永平(58—75)末年,他開始在京城洛陽的皇宮裏當太監,章帝建初中,為小黃門。“及和帝即位,轉中常侍,豫參帷幄”。蔡倫是壹個有才學、為人誠實的人,他做了中常侍後,盡心王事,十分勤懇。他也敢於直言進諫,“匡弼得失”,因而深得和帝信任。後來,他又被加任尚方令。尚方是皇宮內的手工業作坊,專門為皇帝制造刀、劍和其他器物。史書記載,蔡倫做尚方令後,經他鑒制的刀、劍,“莫不精工堅密,為後世法”。正是在他負責尚方工作時,對於造紙技術做出了重大的改進。

古代風景畫鑒賞紙的發明,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適應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古代人自從發明了文字以後,客觀上就要求有記錄文字的工具。較普遍的有泥板、樹皮、羊皮、紙草、龜甲、牛骨、竹、木、縑帛等。在商周時代,人們把文字刻在龜甲和牛骨上,或者刻在青銅器上,也有刻在石頭上的。隨著文化的發展,又將文字刻寫在木簡或者竹簡上,後來又有把字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刻寫在竹簡或木簡上,然後用繩子壹片片地串起來,叫做“策”(或叫“冊”);縑帛上寫的文字,最後卷起來,成為壹“卷”。這就是現在所說的“冊”和“卷”的來歷。在竹簡和木簡上刻寫文字,在縑帛上寫字,比在龜甲、獸骨上刻字方便壹些,但是,竹簡和木簡仍很笨重,使用起來不方便。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西漢時,齊人東方朔有壹次向漢武帝上奏章,***用簡三千片左右,要兩個人擡進宮去。而且簡攜帶起來也不方便,《莊子》中記載,戰國時學者惠施出門,喜歡帶上書,這些用簡編成的書,足足裝了五車。由於這個原因,人們在使用竹木簡的同時,從春秋戰國開始,亦用帛來寫字,叫“帛書”。帛是壹種絲織品,最大的優點是輕便。

古代風景畫但是帛受生產的限制,不可多得,而且價格昂貴,無法在民間推廣。因此,人們就想到要尋找壹種能為大多數人利用的書寫材料。於是,紙就應運而生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紙,壹般是指用植物纖維(麻、木材、竹、草等)做原料制成的。最初的造紙法是模仿漂絮法而產生的。東漢時許慎在其所著《說文解字》壹書中談到“紙”字的字源時說“紙”從系旁,這說明早期的紙與絲有關。公元前12年,漢成帝後宮有壹個名叫曹偉能的女官生了壹個男孩,引起了皇後妹妹趙昭儀(“昭儀”為妃子的壹種稱號)的嫉妒,把她投入監獄,並派人用“赫蹶”(夕蹄)包裹著毒藥,上面寫著迫她自殺的字。“赫蹶”就是絲質的絮紙。

西漢時期,我國蠶絲業已很發達,婦女們把蠶繭煮了以後,再放到浸於水中的席子上捶打,成為絲綿。把絲綿起下之後,在席子上留有壹層薄薄的纖維,把它剝下曬幹,就成為壹張絲綿紙。但是用蠶絲的纖維造紙,原料來源少,產量低,成本也高,還是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人們很需要壹種既輕便又便宜的紙張來作為書寫材料。這樣,經過摸索、試驗,最後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植物纖維紙。1957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西安灞橋壹座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壹批文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壹疊紙,***八十八片,因此,被稱作“灞橋紙”。經科學工作者鑒定,“灞橋紙”是用大麻和苧麻等原料制成的,其時間不晚於漢武帝時(前140—前87)。其後,1986年甘肅考古學家又在甘肅天水市郊放馬灘西漢墓中發現壹張麻紙,發掘報告認為“此墓的時代在西漢文、景時期”。這應當是目前考古發掘出來的我國最早的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

但是,西漢早期的植物纖維紙,還比較粗糙,紙的表面有較多的麻筋,纖維組織松散,分布也不均勻,因而不利於書寫。顯然,這時還是我國造紙術的萌芽和初級階段。

到了東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文化日益發展,造紙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幾十年來,考古工作者曾經不斷發掘出壹些東漢時期造的紙。如1901年先後在新疆和甘肅敦煌發現兩張東漢紙;其後,在1942年和1959年,又先後在內蒙古額納河和新疆民豐縣各發現壹張東漢紙;到了1974年,又在甘肅武威縣壹座東漢墓中,發掘出壹批東漢紙。這些紙的質量比西漢紙有著明顯的提高,大多數紙的上面都有書寫的字跡,有的是書信,詩抄,也有的是日常文書。可見這時的紙已經比較普及在民間了。可以說,東漢已經是造紙技術比較成熟的時期了。事實證明,這些進步都是和蔡倫在造紙工藝上的“造意”分不開的。

蔡倫在主持各種禦器的制造時,經常和工匠在壹起,這樣就使他有機會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同時,蔡倫善於詩、書,深知世間缺紙的困難。這些為他研究和總結造紙術提古代風景畫鑒賞供了思想基礎和物質基礎。

蔡倫首先想到:“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於是“乃造意(立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從今天發現的東漢紙來檢驗,其工藝流程大體是:浸濕原料、切碎原料、厥水浸泡、蒸煮、舂搗、洗滌、打槽、抄紙、曬幹、揭紙。蔡倫造出的紙,體輕質薄,價廉耐用,為人們所歡迎。元興元年(105),蔡倫把他監造的第壹批紙獻給了漢和帝,受到和帝的稱贊。從此,全國都采用蔡倫的方法造紙。由於蔡倫曾被封侯,後來人們就把他造的紙稱為“蔡侯紙”。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擴大了造紙原料,促進了造紙業的發展。

蔡倫改良了造紙術之後,東漢末年又出現了壹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其所造麻紙,均勻細密,潔白光輝,色澤鮮明。趙歧《三輔決錄》引韋誕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指韋誕)墨,皆古法,”可見其紙質之優良。

安帝元初四年(117),“帝以經傳之文多不正定,乃選通儒竭者劉珍及博士良史詣東觀,各讎校(漢)家法,令倫監典其事”。蔡倫奉旨後,每日親至東觀(洛陽宮中殿名,為修史之所),主持校勘事宜。由於他對於經史多所通曉,加上他做事認真負責,經過壹段時間緊張工作,全部經史校讎完畢,受到安帝的褒獎。

古代人物畫像蔡倫自永平末年入宮侍衛,歷經明帝、章帝、和帝、殤帝、安帝等五代皇帝,由於他有才學,又能忠於職守,因此得到歷代皇帝的信任,從小黃門升到長樂太仆,被封為龍亭侯,可謂官運亨通,壹帆風順。然而在章帝時,由於他在竇後的威勢下,被迫參與了宮廷鬥爭,而造成安帝祖母宋貴人的自殺身亡。安帝親政後,下令廷尉審理此事,要求蔡倫到廷尉受審,蔡倫在內疚的心情下,“恥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飲藥而死”。這樣壹個對人民做出過貢獻的人,竟這樣結束了他的壹生,實為悲劇!然而他改進造紙術的功績卻是永遠不可磨滅的。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在他故鄉建立了“蔡侯墓”,墓的前院還有“蔡侯祠”,墓前的牌坊額題“蔡倫之墓”四個大字,是郭沫若的手書。

造紙術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對於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就在我國人民已經普遍使用紙的時候,歐洲還在使用羊皮和紙草進行書寫,在書寫材料上還處於非常落後的狀態。魏晉時期,我國的造紙術首先傳到朝鮮,公元七世紀,又從朝鮮傳到日本。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向西傳入阿拉伯,後經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公元1150年西班牙有了造紙工場,比我國已經晚了壹千多年。十六世紀後,我國的造紙術由歐洲傳到北美洲。此後,逐漸傳遍了全世界。

  • 上一篇:自考法學本科考試有什麽科目?
  • 下一篇:深圳信義假日名城三期環境怎麽樣,停車難嗎?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