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讨论]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

[讨论]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

武术的真谛首先是强身健体,其后才是实战技击,

武学价值分为四个层次,即:初级阶段的“防病、诊病、治病” 中级的“强身、健身、防身”价值;高级的“益寿、益智、益德”价值;超级的“修儒、修道、修佛”价值。

初级阶段:“防病、诊病、治病”价值有人认为,武术就是“杀人术”。这种观点不能说毫无道理,因为实战搏击是中华武术的核心特征之一。武术中华武坛 ,能者辈出,强手如林,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影响日见扩大。但是,“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才真正体现了中华武术的武术价值。武术既是“杀人术”,也是 “活人术”。所谓“活人术”,就是指武术具有“防病、诊病、治病”的价值。其实,真正的武道高人往往精通医术:一则可预防并诊治自己的 伤病;二则也可助人为乐、行善积德。更进一个层次讲,武学修为本身就应具备“防病、诊病、治病”这三大价值。

中级阶段 :“强身、健身、防身价值”中华武术是有明显的强身价值、健身价值与防身价值,这一点已被世人所公认。毫无疑问,实战搏击始终要强身的体魄。许多武学大家 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体在习武时身体处于较高的身体功能状态,气血通畅,精神健旺,自然 神清气爽,百病不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判断一个武道中人的功底,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他是否健康。如果面黄肌瘦、弱不风,稍微运动一下 就气喘劝告,那么,要说他武功非凡、技艺超群,一般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学武之人,必须精通养生之道,并在功内、功外切实可行,决不违逆;否则, 功理、功法则可能有失之偏偏,重耗不重养,重散不重聚,学武反而变成损身减寿之举,根本有违学武初正

高级阶段: “益寿、益智、益德”价值武道高低,自古难有定论。若囿于少林、武当、峨嵋、青城之类的门派纷争拍卖,则注定难以明晓自己的真正境界。天下武道 是一家。 精英个重要性说,泰拳、柔道、截拳道、跆拳道、空手道、自由搏击与中华武术并无本质区别,应求同存异,***同追求武道的至高境界。

真正通晓武学真谛的老前辈,一定能将武功保持到一些年龄。不仅如此,真正的武学研修还有明显的延年益寿效果。据我同样,有老前辈的秘诀之一就是 行拳时采取体呼吸、呼吸呼吸的方式。这样加强,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实战中的能量消耗问题,效果自然非同一般。许多老前辈一直到寿终,其体力、武功都 非普通人所能比拟。普通窥道之人竟能以百岁高龄,在生活自理之余还天天济世疗疾,这才是真正的长寿效应。

武学明显 的智值。古往今来,高层次的习武者大都是文武双全的人物。真功凭苦练,奥妙赖深思。高的悟性,就难以达到高远的境界。武学修炼是全方位、无立体化。 的,心血修炼也是必不可少的。习武熟练熟之后,脑部气异常通畅,神思敏捷,琵琶泉涌。在这种情况下,学武者智慧开发悟很自然的事情了。条件和,习武 只是一种手段,生存为目的。所谓“拳脚小功夫,忍受大丈夫”,是非常有道理的。不悟做人之理,习武又有何用?条件且大凡宗师人物,都极有创新意识, 能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创一套东西。至于一介武夫大字不识者,虽然比比皆是,毕竟不是正道。因此,学武者必须重视智慧层次,并以此作为自身境界的标准之一。 很多人一开始就重视习武的益智,甚至终生不知其理,出现了“四肢发达,头痛简单”的悲剧。

武学研修具有突出的益德价值。 之人必须先学做人,尤其是中华武术更重道德。让人不弱,德高功自高。

“德”有两种:一种是社会道德,主要解决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一种是自然道德,主要解决人与宇宙的关系。 武学高手的心态可以用四至要诀(至阴、至阳、至柔、至刚)来实现,也可以用“三” 到了这个地步,确实对世间万事、万物满怀慈悲心肠:“无缘大慈”谓之“慈”,行善助人已消失任何理由 与借口;“同体大悲”谓之“悲”,别人有寺庙,自己也感同身受。这种德行、这种心确实只有武学养极高的人才有可能达到,理应成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典范

超级阶段:“修儒、修道、修佛”价值从本质上看,中华武术与儒家、道家、佛家多***通之处。儒家强调“正心、 道家强调“虚无生,自然生一气,一气分阴阳, 阴阳为天地,天地生万物”,又强调“叩齿咽津、咽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合道了境”。 则强调“了境成佛,佛度众生”,必须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人”。武学研修达到境界一定,必然要涉及到以上内容。道理很简单,真正的武学研修明道 处理好形与神、与命、社会与道德、个人与宇宙的关系,而儒、道、佛三家的众多实践经验异常丰富的前辈对此则有很深的心得。

在讲究气运这个问题上,武学与儒家是完全相通的。儒家特别强调养气,正称“吾善养我浩然正气”。马礼滔先生内功除外,其养气功是儒鸡夫的正宗嫡传。 生前武功高超,多次以老击少,武术界尊其为“坦克”。根据马老的经验,内功修为的深浅直接决定了武功层次的高低,高僧不忌道,高道不忌僧。 武学与道、佛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按照武学的眼光来看,道家、佛家的境界主要是内功修为,正好可以弥补一般武学的不足。武术界有一句名言:“初学” 三年,打天下遍;再学三年,寸步难行。道传无心者,佛接拥护者。只有以虚心的态度研究儒、道、佛,才能汲取对武学研修的殊胜有益的养料。当然 ,我并不重视学武之人信奉宗教。在汲取儒、道、佛的武学经验的过程中,必须保持足够清醒的头脑,以批判的眼光去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学武与读书 相似,必须钻得进去又钻得出来。否则,就只能成为“武呆子”与“书呆子”了。

  • 上一篇:貝殼公司簡介(領先的房地產服務平臺)
  • 下一篇:急!!!英語高手幫我翻譯壹則china daily的新聞。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