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範文作文 -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論

壹、驅力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行為的基本動力都源於生物本能,或性的驅力,他稱之為力比多。力比多提供了心理活動的能量,是推動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後來在他目睹了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毀滅,及遭受了自身的病痛後,又將力比多分為生本能與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特別是性理論,是其理論中最具爭議的,他的生物本能論,特別是泛性論,就遭到榮格、阿德勒等早期追隨者的反對,直接導致了精神分析內部的早期分裂。

二、無意識理論

所謂無意識是指人們對自己壹些行為的真正原因和動機不能意識到。也有人將這壹概念稱為潛意識,指人們在清醒的意識下面還有壹個潛在的心理活動在進行著,不為人們所意識到,卻“暗中”在影響著人的外部行為。也可理解為人們對自己內在心理動力(動機、欲望和壓抑等)的無意識。

弗洛伊德將意識結構,劃分為三個層面:

1.意識:處於表層,我們在清醒狀態下,能夠覺察到的各種有目的的心理活動。

2.前意識:在意識下面,平時並不為人所知,但集中註意或加以提醒可進入意識。

3.潛意識:處在深層,被壓抑著,很難覺察到。但通過分析可被揭示出來。主要是那些與性和攻擊性有關的內容,當被覺察到時會引起難堪和焦慮,所以常常被意識所排斥,但也常常在不經意中流露出來,如日常生活中的口誤、筆誤、做夢等。通過精神分析的自由聯想、夢的分析和催眠等能夠被發現和證實。

三、人格結構學說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學說,即壹個人的心理分別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個部分組成,並***同表現出其人格特征。

(壹)本我

本我又稱原我,是與生俱來的、具有生物的基本屬性。

本我充滿原始的活力和本能,遵循趨利避害原則或“快樂原則”,即追求的個體的舒適、逃避痛苦並維持生存及繁殖。

初生的嬰兒只有本我,並具有初級的思維過程,特點是:

1.對事物的評價以欲望為標準(常好幻想),不考慮邏輯關系;

2.沒有時間、空間的概念,不受這些條件的限制;

3.常直接用行為動作來表達需求及情緒情感;

4.情感水平分化低,評價事物非好即壞,非愛即恨,無法對事物作出整合處理。

本我是人格中的原始成分,不易把握,但又是人格活動的“能量庫”。本我像“火山下的巖漿”,需要尋求本能欲望的釋放和滿足,但常常只能在無意識中表現。

(二)自我

自我在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性和審慎,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

自我是在兒童能夠區分自身和外界時出現的,其功能為對外適應環境的要求,滿足自身的需要;對內調節本我驅力及作適當宣泄,起著“泄洪閘”的壹樣的延遲作用。自我的控制與調節的能力與防禦機制有關,代表著心理成熟水平,自我的活動區域,主要在意識範圍,但也有部分是無意識的(防禦機制)。

? 自我的活動遵循“現實原則”,並具有次級思維過程,即成人的思考方式,是後天發展起來的。特征是:

1.評價事物以現實(客觀)為依據或參考,而不是以個人的主觀意願或好惡;

2.遵循邏輯思維,考慮事物的因果關系;

3.主要通過語言來表達思想,進行交流;

4.情感有細致的分化,具有對事物的整合能力,而不是采取極端方式。

自我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既要滿足“本我”的需要與要求,又要接受“超我”的指示與監督,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但有時不免又要受“夾板氣”,左右為難,出現心理沖突。

自我的另壹個重要功能是現實檢驗能力,區分自我與非我的界限,即區別外部客觀的現實與內部主觀的願景或想象的能力。精神分裂癥喪失了現實檢驗能力;神經癥也因內心的沖突而使現實檢驗能力有所減弱,如癔癥患者會把想象當成現實,如相信巫術等。

? 自我是本我的執行者,但同時又反映了現實的要求。對本我欲望要求立刻滿足而采取現實的態度,這就構成了對本我的壓抑(在潛意識中持久的壓抑)。

? 心理治療的條件之壹,就是患者須有自我的存在,能夠與醫生建立關系,對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洞悉力。

(三)超我

超我是理想的“自我”,代表壹個人的良知、良心,是心靈的道德知覺和我們的理想抱負。

超我是人格中的監控機構,遵循“道德原則”,是道德的堅定維護者。超我提出種種要求,不斷監督或批評“自我”,其代表了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來約束個人的行為表現。超我是從兒童早期的獎賞和懲罰的內化模式中而來的,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

  • 上一篇:食品追溯的追溯方案
  • 下一篇:求筷子兄弟的微電影《父親 父子篇 》的劇情。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