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客家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麽?

客家端午節的習俗是什麽?

贛南客家風俗習慣端午節客家人遷居贛南。端午節期間,他們既保留了中原的傳統習俗,又融合了贛南當地人民的習俗,如做艾飯、掛蒲、掛艾、煲湯、用草藥洗澡等,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關鍵詞:贛南客家端午節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起初,每個月的第五天可以被稱為“端午節”。如《太平禦覽》載:“仲夏端午。”段”和“楚”在古代常見,故稱“段吳”。江西南部的客家人把端午節稱為五月節。根據客家人的習俗,結婚的女孩應該在這壹天挑選粽子和其他食物和禮物,並回家看望父母。

農歷初壹、十五,逢年過節,贛南客家人都要去祭拜土地神,因為“土地神是客家人的守護神”,端午節也不例外。祭祀土地神時,放上豬頭、雞、魚(全熟)、3碗米飯、3雙筷子和3杯酒,點上香,跪在地上,祈求土地神保佑全家平安、生產好等。如今,很多贛南客家人簡化了這種儀式,在家門口點上三支香進行祭祀。或者在餐桌上增加幾對碗、筷子、椅子來慶祝端午節,以示祖先是在和自己壹起過節,希望祖先保佑,充分體現了客家人強烈的祭祖觀念。

此外,贛南客人在端午節還有其他習俗。

(1)艾凡和粽子

在端午節,客家人有煮艾飯的習俗。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從野外采集各種可食用的草藥,做成艾飯。常用的草藥有艾草、麻葉、雞矢藤、白頭翁、枸杞葉等。制作方法是將所需藥材洗凈,去梗,煮熟,與預先浸泡過濾的糯米(加入適量大米)混合,搗成飯團,加入紅糖,拌勻,成片蒸熟。之所以每年端午節都有這種吃法,是因為農歷五月,客家人稱之為壞月。在傳統社會,它位於嶺南山區的客家地區。以上制作艾凡的草藥,幾乎都有清利濕熱,除諸毒之類的功效,而此時正是生產這些草藥的季節。所以客家人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經驗,形成了這樣壹套飲食習俗。

贛南有句俗話“吃完五月粽子,盒子裏會放冷衣服”,意思是吃完端午粽子,盒子裏會放冷衣服。贛南從春天到夏天,天氣會越來越熱。端午節離不開粽子。粽子,古稱“角薯”,最初的形狀是“北方小米,南方糯米”。粽子開始出現北重南輕的歷史特點,這是北方人口不斷遷徙,經濟文化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造成的。粽子文化起源於“祈年”,賽龍舟始於“災難”,“拜龍”略晚於祭奠。粽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美味佳肴,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藝術特色食品,也是文化積澱最豐厚的食品。贛南客家人包粽子的方法是用浸泡過的粽子葉包裹浸泡過的糯米,蒸熟後食用。講究的夾著各種好吃的餡。粽子是壹種米涼性食品,不僅具有獨特的色、香、味、形,還具有清熱降火的作用。這的確是壹道時令美食。

(2)雄黃酒

五月五日是春夏之交。贛南氣溫潮濕多變,各種蟲子滋生。這是最容易生病的壹天,也是瘟疫最流行的季節。據《荊楚年譜》記載,“五月俗稱‘邪月’(5),尤以五月五日為甚。原來古人把五月稱為惡月,端午節被認為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壹天。在古代,有些人甚至把在這壹天出生的孩子視為災難而遺棄。其實古人之所以討厭五月,是因為五月過後,由炎熱的天氣和瘟疫迅速滋生的蚊蠅、蛇、蠍子、蜈蚣、壁虎、蜘蛛等“五毒”開始向世界蔓延。所以古人把香艾草掛在門前,把雄黃酒灑在房間裏,驅趕蚊子、蒼蠅、毒蟲。

古人認為雄黃酒有避災或驅災、祛病、解毒的作用。如《抱樸子》中,單服雄黃酒,可使“毒蟲不加,野獸不犯,邪魔不作,邪魔共存”,還可使“百病除”,又有“菖蒲益智”之說。對於贛南客家地區的生活需要,由於客居地區潮濕瘴氣,雄黃是蛇、蠍子、毒蟲的大敵,灑飲之有防身之效。因此,在古代贛南端午節喝菖蒲雄黃酒成為主要習俗之壹。

關於雄黃和菖蒲的藥用價值,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菖蒲酒可治三十六風,十二痹,疏通血管,治骨痿,久服則靈。”又說:“雄黃酒味辛,有毒,有解蟲毒、燥濕、殺蟲、祛痰之功效。”所以端午客家地區流行制作菖蒲雄黃酒,用來給孩子塗上面額,撒在地上喝,以避毒。

雄黃又稱“雞冠石”,主要成分是硫化砷(ASS),是制造砒霜的主要原料。古人還用它來制作殺蟲劑。據《本草綱目》記載,服用少量雄黃可鎮驚止瀉,外敷有殺菌止痛的作用,但服用過多可引起神經毒性,甚至死亡。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醫學知識的普及,人們知道雄黃酒有毒,喝了會引起中毒反應。所以端午節的時候,贛南客家人不再喝了,但是在贛南的壹些地方,人們還是用艾條蘸雄黃酒撒在地上殺菌驅蟲。

(3)懸掛蒲草和艾草

民間有句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據《荊楚紀年》“以艾為人,掛於門上,用毒氣。”曾經,在端午節,贛南客家人把艾葉、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壹。家家打掃庭院,在門楣上插菖蒲、艾條,掛在廳堂裏,辟邪,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端午節門上掛葛藤是客家人特有的習俗。贛南客家人也把掛在門楣上的葛藤當作驅邪之物,但與其他地方把葛藤當作捆綁鬼怪的“鎖鏈”和“神仙繩”不同,客家民俗把它與晚唐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聯系在壹起。相傳唐末農民起義,黃巢造反,進入閩粵贛地區。有時有壹個女人抱著壹個侄子,黃巢,魯豫。黃巢看到她帶著壹個大點的孩子和壹個小點的孩子,很驚訝,於是上前詢問原因。那婦人不知道問的人是黃巢,便答道:“聽說黃巢老爺造反,哪天來了,百姓都跑了。這位長輩是我侄子,父母雙亡。真的很可憐。我怕黃巢抓住他,斷了他的血脈,我只好忍著。這個年輕人是我的兒子,所以他帶路。”黃巢賞其德行,故不殺之,並警告婦人:“嫂子,不要怕。我是黃超。我們不殺窮人和好人。快回去,把葛藤掛在門上,作為避禍的標誌。”於是,黃巢命令軍隊不要殺死任何在門上掛葛藤的人。女子回家後,砍了許多葛藤,掛在村坑路口,這樣壹村的男女就不會死了。從那以後,消息傳開了,許多難民掛葛藤救了他們的命。那天正好是農歷五月初五,所以家家戶戶都會在這壹天把葛藤掛在門楣上,既表揚了這位好心的婦人,也紀念了保護窮人的黃巢。這就是今天客家端午節掛葛藤的由來。

把符號寫在門上。農歷五月初五,家家戶戶都用珠筆寫下“午符”,貼在門上或墻上。所謂“正午符號”,是指寫在正午的符號。在黃紙上,畫壹個八卦或神像,並寫“令”字,上面寫著“五月五日午時,書破官舌,鼠蟻蚊盡除”的字樣。這個習俗使用道教咒語來避免“五毒”,因為道教張天師是客家端午節的神靈。隨著盛夏的到來,各種害蟲相繼出來,所以人們用它來驅趕老鼠、螞蟻和蚊子。

艾蒿和菖蒲都是仲夏產品,都有藥用價值。“艾”又名艾蒿、艾蒿。據《荊楚舊事》記載,“五月五日雞不啼叫時試采艾,見其如人則取之。”⑽其莖、葉均含揮發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以艾蒿入藥,艾蒿具有調理氣血、溫子宮、祛寒濕的作用。艾葉加工成“艾絨”,是艾灸治療疾病的重要藥材。菖蒲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狹長的葉子中還含有揮發性的香味,是提神醒腦、開竅壯骨、消滯殺蟲、殺菌的良藥。可見艾葉和菖蒲有壹定的防病作用。

(4)草藥湯浴

端午節,客家有些地方還有洗花洗澡的習俗。男女老少都要藥浴。客家人認為“愛普洗身,百病除。”⑾這壹天草藥入藥,洗草藥水可以祛濕驅痰強身健體。那壹天,太陽出來之前,男主人早早出門,采集裸露的楓葉、桃枝、忍冬藤、千裏光、貓爪草等。,洗幹凈綁好,加第壹天插在門樞裏的菖蒲和艾葉,大鍋裏燒開水,然後拿水洗澡。

草藥熬制,湯浴,去百病。據光緒《瑩嘉周誌立風俗》“取草藥燒湯洗澡”⑿。盛夏時節,各種草藥都已繁盛起來,藥性很強,正是采藥的好時機。據《夏·鄭瀟》:“此日貯藥以除毒氣。”因此,端午節采藥的習俗在客家民俗地區也很流行。上面的艾蒿、菖蒲、香草就是例子。

(5)結尾詞

漢族歷史悠久,民俗也源遠流長。客家民俗大多是客家先民從祖居地帶來的,但在丘陵多山的贛南,不能不受到贛南原住民習俗的影響。贛南客家端午節在繼承中原傳統習俗的基礎上,融合了贛南土族的特點,在歲月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端午節習俗,但仍基本保持了漢唐時期中原漢族的特點。

  • 上一篇:初中作文(600字):我的讀書筆記《三國誌?兀術?吳竹傳
  • 下一篇:129體育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