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我知道初壹寫作文的習俗

我知道初壹寫作文的習俗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和作文打過交道。根據不同的體裁,作文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和議論文。如何寫出壹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以下是我仔細了解的五篇風俗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知道習俗。秋天是壹個收獲的季節,也有很多節日在秋天綻放。在這麽多節日中,我最喜歡中秋節,因為我可以吃到美味的月餅,與家人團聚,壹起賞月。

中秋節那天,月亮特別圓,特別亮。中秋節我們不用開燈吃月餅。每到中秋節,都有各種不同口味的月餅,但妳吃的月餅永遠只有兩種味道,壹種是團圓,壹種是幸福。

眼看著中秋節就要到了,雖然學習壓力特別大,但壹想到中秋節快到了,我就放心了。回想起以前的中秋節,我們都在壹起吃了壹頓開心的團圓飯,然後都吃著各自喜歡口味的月餅,聊著彼此的理想,聊著各自的心事。

每當月圓之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中秋節,想起遠在他鄉為家奮鬥的父親。此時此刻,我希望月亮更圓,就像中秋節壹樣,這樣我就能看到我的父親。

家鄉的中秋節習俗

俗話說“百裏不同俗,千裏不同風。”祖國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雖然都過著同樣的節日,但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我的家鄉,中秋節有壹些特殊的民俗。接下來,我將向妳介紹他們。

中秋節那天,全國都要吃月餅,吃團圓飯,這是民族團結的偉大傳統。除了這些,我的家鄉還有壹些特殊的習俗。

每當中秋節來臨,我們都要祭祖,家家戶戶都會同時祭祖,沒有事先安排。祭祖有很多需要註意的地方。比如,祭祖的時候,祭品是先準備好的,但是在我們吃團圓飯之前,所有的食物都在桌子上了。這個時候爸爸會讓我們把水果飲料都搬到桌子上,然後開始給爸爸燒香磕頭,然後每年念同樣的話,然後開始把桌子上的每壹道菜的壹部分放在碗裏,才開始吃。

晚飯後,我們都將聚集在壹個地方。這個時候還有壹個講究,女人是不能在壹起的。我們壹起給逝去的親人燒紙錢吧。燒完紙錢,把準備好的食物扔掉,這樣我們就可以回家了。

回到家,我們壹起吃月餅看月亮,聊各種話題。

我知道習俗。在我國,除夕夜看春節聯歡晚會是壹個年輕的習俗。爸爸媽媽說:他們十幾歲的時候,大概是1984,開始每年不停地看春晚。1980之前,很多家庭連電視都沒有,根本不可能在電視上看晚會。依稀記得大概三歲的時候開始每年看春晚。然而,幾乎每年,我都在節目結束前睡著了。

對於中國數億人來說,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春節聯歡晚會是除夕夜必看的節目,這已經成為春節傳統的壹部分,就像吃團圓飯和放鞭炮壹樣。每年除夕晚上八點到初壹淩晨1點左右,壹家老小圍坐在電視機前,吃著、笑著、說著、玩著、看著節目,壹起度過壹個祥和喜慶的除夕。

春晚主要有這幾類節目:舞蹈、歌唱、雜技、小品、相聲、魔術、戲曲、詩歌朗誦等等。整個晚會就像壹場包羅萬象的滿漢全席。該節目主要旨在為春節營造和諧、喜慶和歡笑的氣氛。

我在爺爺奶奶家看了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那天家裏很熱鬧,有千裏迢迢回油田過年的姑姑姑父,有年過半百的爺爺奶奶,還有我們壹家三口。我們壹大家子人早早地吃了年夜飯,高高興興地圍坐在電視機前,等待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開始。

今年正式從春晚開始,壹直看到65438+淩晨0點左右。連我都沒想到自己這麽興奮,壹點都不困。

對於今年的春晚,我最喜歡看趙本山的小品,因為有這麽壹段話讓我覺得好笑。小沈陽讀了壹封信:“在壹片玉米地裏,小沈陽的父親和愛人遇到了壹頭驢,驢看了他們壹眼就走了。趙本山也看了他們壹眼就走了。”趙本山道:“喏,寫壹萬字。讓大家都想去。”看到這裏我覺得特別好笑。

然而,今年春晚開始沒多久,奶奶、阿姨、爸爸媽媽就坐在電視旁邊的方桌旁,興致勃勃地打撲克“5K”。當然,遇到感興趣的節目,他們會停下手中的牌,看壹會兒。

看了今年的春晚,我有兩個希望:壹是希望春晚上的節目壹年比壹年精彩;第二,希望減少各國使館工作人員看賀詞的時間。如果是的話,我想我會不間斷地看完整個節目。我真的希望我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

我知道的風俗是初壹5篇作文。壹年中,春節是最熱鬧的。和百裏不同,和千裏不同。

春節臨近,家家戶戶熱火朝天。家裏的衛生都是大人打理,青壯年還要幫著幹活,但不用像大人那麽累。總要有娛樂的時間,和同齡的孩子聊天,或者做自己的事情。當然是孩子在玩,在跑,或者叫兩三個壹起瘋。玩的時間很長,壹般很晚才回家。當然,有意識的孩子回家早,不用父母操心。那些不自覺的,當然會在吃飯或者天色已晚的時候被父母叫回家。我怕他們走了會有些留戀。如果我父母不來,我恐怕只能吃住在別人家了。

說了這麽多序曲,是時候重點說下面了。

先說除夕夜。明天是新的壹天。家裏壹定要打掃幹凈,飯桌上要多放碗筷。我問我媽為什麽放多了。我媽告訴我,這意味著以後家裏會有很多孩子。我從來不相信這些東西,以為它們只是用來烘托氣氛的。晚飯前,家裏的公櫃上要燒香,門外要放鞭炮。鞭炮放完,就可以吃年夜飯了。

吃完飯就是餃子了。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硬幣也是包在餃子裏的,只能放壹毛錢。吃餃子的時候如果吃到壹毛錢,說明妳很幸運,很有錢。

所以,在餃子被填滿之前,我總是會用筷子掰幾個看看裏面有沒有硬幣。如果有,加滿。不,就放在那裏。誰想要它,誰就去。

我個人不喜歡過生日,所以吃完飯很快就睡著了,過生日的人不停的放鞭炮,讓人坐立不安。

正月初壹,早上起來吃了餃子之後,我們會去祭祖。這種祭祖只能由男人來做,女人會留在家裏接待要來的客人。這種祭祖,七八十歲的老人,三四十歲的孩子都可以。持家譜的人放炮,聽到炮聲,莊子裏的人都會去祭祖。人在壹起後又火了,然後燒紙。公共櫃子上有壹尊觀音像,前面有香。老壹輩的人都掉光了頭發,手裏拿著木魚。每隔壹段時間,木魚壹響,同齡的人就跪下來壹起磕頭。剛看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我以為是哪個要結婚了。

祭祖之後,就是拜年的意思。所有的祖先壹起去,女人站在門口,拿著香煙遞給客人。說白了就是組團去別人家站壹會,順便抽兩根煙。

這是我老家過年的習俗,沒有太大區別。

我知道習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媽老家在浙江寧波,所以我是半個寧波人。讓我給妳介紹壹下寧波獨特的風俗。

寧波,取自“海定澤博寧”,簡稱“甬”。寧波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東南角,是中國歷史上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之壹。寧波也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在這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所以這就形成了獨特的寧波。

寧波的美食數不勝數。豬油水餃是寧波四大名點之壹。寧波人有在春節和元宵節吃豬油餃子的習俗。湯圓是圓的,象征團團圓圓。豬油餃子的餡是由豬油、黑芝麻和桂花制成的。

湯色鮮艷,皮薄餡多。再加上桂花的清香,咬壹口就贊不絕口。寧波還有壹種食物叫青餅。因為它是由壹種叫“青”的植物制成的,它的顏色是青綠色的,就像壹塊玉。清明節前後,綠色蛋糕最受歡迎。在寧波,祭祖可以沒有雞鴨魚肉,但壹定要有青餅。青餅有鹹和甜兩種口味。既有青草的清香,又有春天的氣息。

寧波的風俗很獨特。在長夏的那壹天,寧波家家戶戶都用紅茶煮雞蛋,這就是所謂的長夏雞蛋。那天最有趣的是“倚蛋”。長夏之前,父母用彩色絲線做成壹個蛋蓋,把茶葉蛋放在裏面,讓孩子掛在胸前。孩子們拿著茶葉蛋,用壹端互相擠壓。誰最後打破蛋殼,誰就贏得“倚蛋”比賽。此外,長夏的孩子會在當天在手腕或辮子上綁上五顏六色的絲繩,據說可以緩解暑熱和疾病。

這些都是節日裏的習俗,寧波還有其他習俗。比如搭房梁,主人除了放鞭炮,還要從房頂上扔下饅頭讓鄰居搶,也讓別人覺得開心。這裏有人要結婚,必須壹大早去接親戚。酒席壹般十二點左右開始,但是寧波不壹樣,新娘下午兩三點就結婚了,酒席晚上開始。如果有人去世或祭祖,大部分地方都燒紙錢,寧波人要把壹個銀色的長方形折成船形,在底部吹壹口氣,就會變成精致的紙錠。

說了這麽多,我想大家對寧波這座美麗的城市和美麗的風土人情壹定有所了解。寧波獨特的風情是無窮無盡的,我對寧波獨特的感情是抹不去、割斷不了的。

我知道習俗。端午節在人們的印象中充滿了濃厚的中國色彩:吃粽子、點雄黃、賽龍舟...這麽規規矩矩的傳統節日,有壹天能和手工DIY搭上關系?!如果妳有幸在端午節來到我們社區,妳不僅能感受到中華文化壹脈相承的舒緩,還能感受到古老節日的現代化活力。

端午當天,小區售樓大廳燈火通明,燭光搖曳,人聲鼎沸。大廳中央有壹張古色古香的長桌,桌旁放著幾把精致的太師椅。桌子上放著幾盆白糯米和清透的綠葉,看上去氣氛肅穆。哈哈,妳猜對了——每年的必選項,餃子!參加活動的孩子們被精心包裹,四邊形、三角形甚至有的被包裹成扁平的多面體!

妳可能會說,“這沒什麽有趣的。不就是壹個餃子嘛!”少俠放心吧!端午節的另壹大習俗是“戴香囊”。看,清理桌面後,壹個五彩繽紛的“花園”矗立起來:紅布、藍布,繡著招財貓,印著櫻花...簡直就是布匹市場。關於什麽是針線腦,我們有點“班門弄斧”。壹旁的幾個助教飛針走線輕盈,看得我們眼花繚亂。不久,壹個精致漂亮的香包誕生了。但是當我們自己“磨刀霍霍”的時候,就沒那麽規範了。壹個個“歪瓜裂棗”擺在壹張桌子上,堪稱“與魔共舞”。有的孩子照老師做,成品“馬虎”;有同學根據往年家裏買的三角形吊墜香包創作,縫上大氣的流蘇...我找到了新的縫成品的方法,和《紅樓夢》裏記載的類型沒什麽區別。我特意選了紅底鶴紋的布料,用彩色的繩子做了壹個可調節的活動扣鏈。香包底部掛著壹條中國紅流蘇,增添了不少情趣。我做的香囊戴在胸前,卻有壹股甜甜的味道!

雖然自己做的粽子和香包遠比市場上買的好吃,但在我們心裏,這些“形狀各異”的粽子永遠是最甜最糯的,那些“五顏六色”的香包永遠是最香最漂亮的...因為有這些“勞動果實”的溫暖陪伴,這個端午節絕對是我們此後度過的最獨特的壹個端午節,也是壹個我們會永遠銘記在心的端午節。

  • 上一篇:泰山之旅作文350字
  • 下一篇:寫壹篇斤斤計較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