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豐州作文

豐州作文

周,又名鯉城、刺桐市、溫嶺,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壹。其經濟總量連續九年位居全省第壹,是福建的經濟中心。北部省會福州、莆田,南部經濟特區廈門,東部臺灣省包道,西部漳州、龍巖、三明。轄鯉城、豐澤、羅江、泉港四個區,晉江、石獅、南安三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壹)五個縣,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國土面積11015平方公裏,全市人口762萬(不含金門縣),漢族占總人口的98.2%,少數民族占1.8%。有48個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畬族、苗族和蒙古族。泉州的風景和人民的感情是簡單而深刻的,獨特的。儒、釋、道並存,相互交融。閩南語為主要方言,普通話為通用語言。泉州是著名的僑鄉,也是港澳臺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生活在泉州的華僑有624萬人,港澳同胞有70萬人。在臺灣省,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來自泉州。編輯摘要

泉州——歷史泉州狀元街牌樓泉州歷史悠久,早在周秦時期就開始了經濟開發。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南安市豐州鎮設立東安郡,南朝梁監獄設立南安郡(502 ~ 519),為地方郡縣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發生戰亂,許多中原士紳入春,沿河而居,故名晉江。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的銀行得以迅速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體制的改革,行政區劃的建制幾經變遷。唐久元年(700年),設吳榮府,國家管轄這壹城區。唐景雲二年(711),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又有縣、州、道、府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置行政檢查區、專區、區域,1986、65438+10月將晉江地區設為泉州地級市。

史前史

泉州發展很早。晉江流域各縣都有大量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表明,三四千年前居住在這裏的閩人和越人“生活在山谷和竹林之中”,使用石器掌握了種植水稻、編織和制陶的技術。

前秦

夏商時期,泉州現分揚州。

西周時為福建七省之地。最早的關於泉州的文字記載出現了。

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屬閩越。居住在這裏的福建人和越南人擅長造船和航海。他們過著捕魚、打獵和耕作的生活。

大約在九年(公元前306年)左右,嶽死了,他的壹部分人在福建流傳,或為王,或為王,侍奉楚國和全帝。

泉州琴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在閩中設郡,由泉歸還給他,不為閩越首領所取。

漢朝/漢族/漢語/人類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封為閩越王,接管家鄉閩中,均為東冶。泉帝屬於福建和越南。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由於調兵不斷入侵百越,漢朝找茬,廢除了閔月王的稱號,先後封二王(越王、東嶽王)為* * *引前閔月之地。

元豐元年(公元前110),東越王因謀反被殺,漢朝改越王為東城公爵,命武官從福建遷到淮河之間的越南。

世元二年(公元前85年),逃谷不動的閩越民眾逐漸增多,建立葉縣,隸屬會稽縣。全地屬葉縣。後改為後官郡,惠濟南姓。

三國

吳永安三年(260),設建安縣東安郡,郡治南安市豐州鎮。為當地政府設立壹個縣。轄鯉城區、豐澤區、洛江區、泉港區、石獅市、晉江市、南安市、惠安縣、安溪縣、永春縣、廈門市、莆田市和漳州市部分地區。德化縣屬於今天的後關縣。

西晉東晉

西晉太康三年(282),析建安縣設晉安郡。東安縣改為晉安縣,現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縣城設在豐州鎮,屬晉安縣。同安縣,屬晉安縣,後並入南安縣。西晉永嘉五年(365,438+065,438+0),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福建,壹部分沿古南安河兩岸居住,後改南安河為晉江。

南北朝

梁(502 ~ 519):晉安縣南安縣分析,其次是晉安、隴西、水藍三縣;縣城位於晉安(今南安市豐州鎮)。泉帝屬南安縣晉安縣。南安郡初劃歸江州,六年(525)劃歸東揚州。

陳永定元年(557),晉安縣設福建府(今福州),轄晉安縣、建安縣、南安縣。天嘉六年(565),福建停,他仍調任東揚州。

陳光達二年(568),晉安縣設豐州(行署設在岷縣,今福州市),南安縣屬之。莆田縣位於南安,隸屬豐州南安縣。

隋朝

589年,泉州開元寺東西塔開元九年:州、縣、郡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州、郡數大幅減少。鳳州改為泉州(今福州),南安縣廢,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由此,福建歷史上第壹次出現了“泉州”這個名字。

大業二年(606),全州改為周敏,南安縣改為周敏。

大業三年(607),廢州政,改福建為建安郡。如今的泉州城除了德化被後關縣廢棄外,都屬於南安縣。

唐朝

唐太宗繼位後,大幅度地將郡縣合並為省,並根據山川和地理區域的情況,將全國分為十路。福建屬嶺南道,轄豐州(今泉州)、泉州(今福州)、建州(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鳳州設南安舊縣,州治在南安鳳州鎮。分為南安和莆田兩縣,隸屬豐州。豐州領南安、莆田、隴西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廢除鳳州,南安、莆田、隴西三縣並入泉州(今福州)。

黑聖元年(684),分析全州(今福州)的南安、莆田、隴西三縣,均屬吳榮府,府屬南安市豐州鎮。不久,武榮州被廢,三郡仍屬泉州。

九世元年(700年),泉州市鯉城區設立五榕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遠四縣。在北面的角落裏,在易雲亭建壹座官邸,並建壹座曹六都殿和壹座參軍殿。官邸前,使南街為市。不久開始在知止建城,為唐成。

景雲二年(711),五榕州更名為全州,隸屬周敏巡撫公署管轄。泉州建制從此開始。以後凡是提到“泉州”,都是指今天的泉州。莆田、清遠兩縣歸泉州管轄。

泉州南少林寺開元六年(718),泉州刺史馮仁之,以州治無縣。請分析壹下,晉江縣位於南安縣東南部。到目前為止,泉州有五個縣。

開元二十八年(740),泉州城方圓二十裏,北有泉山,南有鎮南兩個門。

開元二十九年(741),別駕趙挖溝接船到全州。

開元年間(713 ~ 741),泉州轄南安、莆田、隴西、清遠、晉江五縣,37054戶,約24.95萬人。

天寶元年(742年),唐朝廷改州為縣,泉州改名清苑縣,屬嶺南道,統領南安、莆田、仙遊(清苑縣因同名改為仙遊縣)、晉江四郡,當時為中州。

天寶間(742 ~ 755),清苑縣23806戶,160295人。

甘源元年(758),清苑縣恢復為全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升為節度使府,泉州等六州屬之。

大歷六年(771年),泉州仍屬之。

貞元八年(792),泉州刺史重建北樓。次年,歐陽詹寫了《北樓的故事》。

貞元十九年(803)、長慶二年(822)、鹹通五年(864),先後對南安縣的大同場(今同安縣)、桃林場(今永春縣)、小溪場(今安溪縣)進行了分析。

貞元二十年(804)七月,由於福建觀察員劉冕的表現,萬劍在全州設立。潿洲島(現在的金門)有壹個牧馬區。陳淵帶領十二姓牧馬,種植業、漁業、鹽業開始興起,人口日益繁盛。

貞元年間(785 ~ 804),永泰縣歸義鄉歸德德田(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 ~ 820),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商州。

大和年間(827 ~ 835),全州刺史趙白開了人鳳門和蘇靜兩個門,合並為四個門。北墻上建了壹座等候樓。東街和西街連接東西門。

大中十壹年(857年)建立嘉禾裏(今廈門),隸屬泉州。

光啟二年,王超為泉州刺史,任內建泉州子城。周三,他又走了160步,東開春門,西開蘇晴門,南開重陽門,北開山門。

五代十國

泉州清源山老君巖梁開平三年(909),王建立閩國,被封為閩王。王死後,他的長子王繼位,自稱“大”。

後唐長興四年(933),王次子王殺兄篡位,稱帝,全州歸他。升為德化縣,聖陶林場為桃源縣(今永春),大同農場為同安縣,屬泉州。

晉末天府三年(938),桃源縣改名永春縣。

晉末天府四年(939),大同升為同安郡。至此,泉州計有六郡。

晉末天府八年(943),阜沙王閻正在建州稱帝,名聲大震。開船元年(944)年底,全州劃歸尹達。

開船二年(945年)正月,尹達改名福建,全州劃歸之;八月,福建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屬南塘。南唐時,任晉江王。後漢幹佑二年(949),南唐升全州為清原軍,統領周楠(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原軍,增加了原屬尤溪的昌平、金城鄉。劉家死後,陳被清軍分割。

後周鹹德二年(955),小西場升為清溪縣(今安溪)。

北宋

宋代地方政權的建立。基本繼承了唐五代的州縣制。宋代的軍、州、府實際上是同級的行政機構,州、縣以上的道路與唐代相當。北宋時福建叫福建道,行政區劃為府、建、泉、張、汀、南澗六國,邵武、興化兩軍。南渡後,建州升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壹府五州兩軍,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稱“八閩”,* * *轄四十二郡。

幹德二年(964年),清原軍改名為平水師,名義上隸屬浙南道。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被宋滅,平海水師改為泉州。至此,泉州、漳州正式回歸宋朝,整個福建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979年,莆田縣百丈鎮(今莆田大洋、新縣、莊邊、白沙鄉),仙遊縣酉陽鎮(今仙遊、石倉、中山、香溪鄉),福州永福(今永泰縣),福清邊境壹部分,另以興化縣為地,古邑為縣城。同年太平軍成立,改為興化軍,直屬浙西南兩路,轄莆田、仙遊、興化三縣。軍事統治也設在興化縣。

太平興國五年(980):德化縣(今仙遊縣鳳山、西苑鄉)九個山區劃歸仙遊縣管轄。長泰郡歸漳州。

太平、興國六年(981):晉江縣東北16年惠安縣分析。至此,泉州已領先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七縣。

太平興國八年(983),福建脫離浙西南道,獨立設置福建道。

雍熙二年(985),泉州劃歸福建道。

熙寧初(1068 ~ 1070)在永寧李石湖村設立泗縣巡撫村,掌管晉江、南安、惠安、同安等地的地方土事,共125人。

大關三年(公元1109),全州升為王俊。

宣和三年(1121),清溪縣更名為安溪縣。至此,泉州下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五縣。

據史料記載,宋代的澎湖正式劃歸泉州,由晉江縣管轄。

南宋

建言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升市海運公司,回轉運使。

建言二年五月(公元1128),調任福建(泉州)升任市舶司。

建言三年十二月(公元1129),南外完顏政師由鎮江遷至全州。

建言四年(公元1130),晉江縣安海商人爭碼頭,稅吏難以控制。朝廷在設置石井鎮之前就派官員到監獄。朱嵩(朱之父)是第壹個鎮官。

紹興二年,泉州天後宮(公元1132),福建升任茶鹽官,統領福建船政。十月,遷居泉州。

大道七年(公元1171),泉州周知王大有,在澎湖建宅二百間,派水軍長期駐紮,編臺省戶籍。

大道八年(公元1172年),維沙雅人再次設立水坳村(官方稱永寧村),並派駐60名水軍作為防禦。嘉定年間,振德秀智得知泉州整修,增加水軍50人,在永寧石湖新建軍宅50間,額定兵325人。

惜春十三年(公元1186),林寶村設在泉州南部,法石村設在泉州東部,於是分兵把守。

邵熙二年(公元1191)三月,宋廷命福建刑獄陳公良、漳州知府朱共同辦理漳州、全州、汀州的經濟邊界。因為有權勢的人反對,所以無法實施。

嘉定十壹年(公元1218),在晉江縣圍頭坳設寶蓋村,從林寶調120兵鎮守,以控制建平,清剿石寨,加強海防。

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周知振德修在崇武重建62座軍營,駐軍310,加強海防。

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十壹月,左翼軍被泉州控制。

嘉定末,泉州在德化東西團設立平湖關(後改名石門關),由100名左翼部隊駐防。

淳祐年間(公元1241—1252),全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壹次人口高峰,由商州推進至紂王。

京燕二年(1277),興化軍改為興安府。年底,興安府被元軍圍困。

元朝(1206-1368年)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在全州設宣傳部,還領導征南元帥府。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袁婷在全州設置了城市升船司。

至元十五年(1278),福建全境納入元版圖。元朝統壹中國後,實行行省制。中央政府設立了中國圖書省,作為中國的最高行政機構。地方政府設省書(簡稱省或省),作為地方政權機關,下設道、府、州、縣。泉州升任泉州道總督府,統領南安、晉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縣,以及南、北兩個錄事部(統領城中百姓);第二年,南北兩個錄音師合二為壹。

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惠安在虞城設立鹽務管理署,管理縣內鹽務。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五月,福建省並入泉州省。七月,遷泉州,至龍興(今南昌)。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十月前,設立泉州省,至元二十年三月並入福建省。10月,泉州兩名校官升任蒙古。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朝廷命各州、州、縣設立儒學教授、學者、講師。泉州路總局現有教授1人,學者65438人,講師65438人。縣城學校有1名教師,2名指導教師。

至元二十壹年(公元1284年)二月,泉州再次建立。至元二十壹年九月,泉州省並入江淮省。至元二十九年,復建福建省。

至元二十壹年(公元1284年),泉州船政部並入鹽運部,福建鹽務司船政部設在泉州。

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十二月,改隸泉州海運提舉司。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四月,在全州設立甄宓司和千海行館。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在泉州路設陰陽學。以儒醫為例,道中有1教授和1學者,郡中有1教習者,教授天文、歷法計算、周易和數學。

元朝27年左右,澎湖設巡檢司,轄澎湖、臺灣省等島,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居民1600余人,貿易達到十船之齡,故稱“泉州外服”。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為謀求琉球(今臺灣省)之地,改福建省為福建平海省,後遷至泉州統轄各州。大德三年二月,在福建宣威設元帥府,遷至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泉州路總管府改為全寧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重修為泉州路,屬江浙兩省。

清二年(1313),興化郡由酉陽遷至汀溪(今莆田新縣)。民間稱前者為老縣(今仙遊古邑),後者為新縣。

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設立鹽運司,直屬戶部,負責處理市場上的鹽貨,審批鹽商報價。

知止時期(1321 ~ 1323)福建有八路,均屬江浙兩省管轄。興華路通往莆田、仙遊、興化三縣。

鄭錚十六年(1356),撤銷福建路,設立福建省,這是福建建省的開始。

泉州承天寺十六年(1356),重新設立福建書省,劃歸泉州道。

鄭錚十八年(1358),全州分省。

鄭智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二月,吳王朱元璋命左神醫唐鶴、中書平章廖永忠率領兩萬水兵從明州(今浙江寧波)起航,攻克福州。唐便派袁去降官職。任原,前福建人,參與政治。他告訴興化,漳州和朱權的道路。

明亮的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稱帝,年號“明”。二月,泉州道降明。泉州設衛生指揮使部,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調福建指揮使部。這是明代泉州設立的第壹批海防軍駐地。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福建省內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改泉州路為泉州府,劃歸福建省。攔住店員。泉州仍領先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縣。

洪武三年(1370),明朝在泉州設立福建船政署,管理與琉球(今臺灣省)的貿易。

  • 上一篇:牙膏組合物
  • 下一篇:熱愛鐵路知識,熱愛鐵路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