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關於蒙古族建築特色的450字左右的作文。

關於蒙古族建築特色的450字左右的作文。

在遼闊的草原上,有壹個少數民族:蒙古族。

(呼倫貝爾)有壹個美麗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壹對夫婦。女孩叫呼倫,男孩叫貝爾。有壹天,惡魔芒格斯搶走了呼倫的姑娘,吸幹了草原上的水,草都黃了,牲畜都摔死了。為了拯救草原和呼倫,貝爾日夜長途跋涉尋找惡魔。他因疲勞而暈倒在地。在幻覺中,他看到呼倫被巫術化為阿裏郎花,在風沙中受盡折磨。貝爾醒來後,用水澆他,呼倫恢復了。妖不死心,奪回了呼倫。為了拯救草原,呼倫設計並智取了妖頭上的魔珠,並將其吞服,化為湖水。同時,貝爾還殺死了所有的小惡魔。貝爾在湖邊找不到呼倫,傷心欲絕,跳入湖中。突然,山川大地裂開了,草原上形成了兩個湖,呼倫湖和貝爾湖,烏爾遜河把兩個湖緊緊聯系在壹起。草原上的人們為了永遠記住他們,把這個版本的草原命名為呼倫貝爾。

呼倫貝爾面積250.557平方公裏,人口266萬。是壹個以蒙古族為主的民族,包括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滿族和俄羅斯族。呼倫貝爾草原因未被汙染而被稱為“綠色凈土”。

(進入草原時)

現在,我們來到了呼倫貝爾草原。妳我遠離城市,遠離鬧市,走進草原。妳看,草原就像壹張綠色的地毯,綠色的,柔軟的。遠遠望去,草原上盛開著無數種野花,蒙古包點綴著炊煙。微風吹來,草飄飄,馬牛羊四處飄蕩,到處都可以看到過年時風吹草動,羊見人的美好景象。

(來到蒙古包)

這是我們剛才在車上看到的蒙古包。看,主人出來迎接我們了。當然,這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進入蒙古包之前,以好客著稱的蒙古族牧民,聽到有人的腳步聲,總會走出蒙古包熱烈歡迎妳。迎賓時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行禮,並隨著火柴和火柴,白奴”(好!妳好!)寒暄,請客人入袋,男士坐左邊,女士坐右邊,主人坐中間。壹落座,主人就端來奶茶和各種奶制品,讓大家品嘗。壹會兒送奶茶和各種奶制品給大家品嘗,壹會兒送手抓肉。同時,將向妳獻上哈達,並獻上美酒。酒和歌在壹起,就像藍天白枝,綠草如花。民間有句話,壹曲不成宴。草原牧民,不分性別、年齡,人人都會唱歌。在祝酒詞中,代替美食的是草原民歌和悠揚的馬頭琴遼闊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他們不僅會唱歌,還會跳舞。在這裏,妳不僅可以看到傳統的民間舞蹈。在這裏,妳不僅可以看到傳統的民間舞,還可以看到現代民間舞中歡快的節奏和矯健的舞步。現在讓我們走進蒙古包,做蒙古牧民的客人。

蒙古人生活在草原上,以畜牧業為生。馬奶酒和紅燒肉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喜歡的飲料、食物和待客菜肴。馬奶酒性質溫和,具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的功效。素有紫玉漿、元玉漿之稱,是“蒙古八珍”之壹。紅燒肉是蒙古族傳統食品之壹。大家拿著蒙古刀,大塊大塊的砍。它因不用筷子而用手抓食物而得名。倒酒敬客,吃手抓肉,是草原牧民對客人尊重和愛護的表現。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住房的滿語名稱。“寶”在滿語中是“家”、“宅”的意思。蒙古包雖然看起來很小,但使用面積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雨,非常適合牧民經常居住和使用。

(走出蒙古包)

在藍天白雲下,可以看到壹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馳騁的馬群,還有騎術嫻熟的牧民手持馬桿,揮舞著馬鞭,策馬飛奔。想體驗壹下嗎?敢不敢騎著蒙古馬跑幾圈,或者騎著駱駝走壹走,逛壹逛。如果有人害怕騎馬或騎駱駝,那也沒關系。在草原上騎行,也能找到遊牧生活的樂趣。

(介紹蒙古人的身體狀況)

去草原上自己看看,哪個蒙古族姑娘不是婀娜多姿,挺拔有型?哪個年輕人不暴露,充滿友情和力量?據說這與蒙古族習慣馬上跑步鍛煉有關,同時也不可小覷奶茶和奶食長期以來對空族的強大滋養作用。

(介紹蒙古族飲食習慣)

先說奶茶:店主將磚茶打碎,加水煮沸。當茶被茶粉弄得叮當響時,他倒上鮮奶,喝下這樣的奶茶。從冷雪中回來的牧羊人突然暖和起來。壹碗奶茶,壹把炒飯,或者幾塊奶豆腐,幾塊羊肉,都算壹頓美餐。牧民的奶食有奶粉、奶皮、奶豆腐、奶酒、奶酷、白油、黃油等。晚餐可以搭配肉類和面食。

來草原不吃手抓肉太可惜了!手扒肉是將清洗幹凈的全羊切成幾大塊放入清水中煮熟,再煮兩遍,離鍋離火,手持蒙古刀,邊切邊吃。蒙古人認為,肉的外觀剛剛變白,肉裏就出現了微紅的血絲,這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肉的營養。

(介紹蒙古族服飾)

在草原上,壹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著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會生產實踐的產物。穿有腰帶和頭飾的長袍。長袍有高領和長袖,以保護頸部和手腕免受蚊蟲叮咬;袍身寬松寬大,不僅能壹下子活動自如,還能包裹膝蓋、腿、手腕免受寒冷。現在草原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妳的衣服也進了草原。然而,長袍畢竟是蒙古的文化遺產。在蒙古人眼中,蒙古袍已經成為民族意識和觀念的象征。

(介紹蒙古蒙古包)

來到草原,親眼看到了蒙古包,但是妳知道蒙古包的歷史和結構嗎?

據史料記載。《匈奴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期,匈奴先民就生活在北方,“穿皮衣,披氈裘,居穹窿,人皆知天如穹窿,籠蓋四野”。穹窿”就是淬火至今的蒙古氈房——蒙古蒙古包。從此,蒙古包的歷史至少有4000多年,蒙古包——壹部濃縮的偉大民族的歷史。

說說蒙古族蒙古包的結構:牧民用石頭搭起壹個圓形的屋基,在屋基上放上木桿和皮繩做成的哈那”(墻架),呈斜坡狀,上面覆蓋著烏尼”(椽子)片。然後在哈納和烏尼的外面裹上毛毯或獸皮,壹個圓形尖頂的蒙古包就完成了。圓形的蒙古包對暴風雪的抵抗力很小,下雨的時候蒙古包頂上也沒有水。門小,與地面相連,積雪不易堆積。網墻移動時容易折疊,適合遊牧生活。這可能就是蒙古包的結構千百年來沒有變化的原因。

如果說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那麽草原上特有的樂樂車就是蒙古人的移動之家。

樂樂車碾過的車轍有多長?有多遠?現在無法核實。勒車樂是樺木做的。車瓦、輻條、輪心、車軸、軸、車架都是樺木材質,質地堅硬,遇濕不易變形。車樂的車輪又高又大。為什麽?因為草原上的樂樂車經常要跑過河邊、湖邊茂密的草地、厚厚的積雪、沼澤地帶,由於車輪較高,可以避免卡在車內,平穩清晰。牧羊人倒吊(移動),前面載人,後面拉貨。勒車樂是草原牧民的必備財產和親密夥伴。

(介紹蒙古節日)

草原上有許多節日,但最著名的是那達慕。那達慕在蒙古語中是娛樂、消遣和玩耍的意思。壹般活動包括賽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化表演。那達慕歷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聞名於世。現在那達慕壹般在六七月份舉行。此時正是草原蔥郁、歲月肥美的收獲季節。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產品,購買日用品和生產資料。草原遼闊,牧民遊牧,相聚的機會不多。所以那達慕大會自然成了物質交流的大會。

說到那達慕,不能不說是在祭奠敖包。“敖包”,蒙古語音譯,意為“堆子”,是壹堆人造的石頭或土堆,通常建在山頂或丘陵上。草原遼闊無邊,方向和道路難以確認。於是人們想出了這個辦法,把石頭堆起來作為標誌。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逐漸演變為供奉山神、路神的場所。祭祀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動。供奉祭品時,敖包上要插上樹枝,上面要掛上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紙旗。祭祀儀式壹般有四種,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無論如何都要請喇嘛燒香點火,念經念咒。人們要圍著敖包從左到右轉三圈,有的還要往堆上扔幾塊小石頭,祈求上帝保佑,保佑人畜。儀式結束後,人們進入了無拘無束、自由歡迎的階段。牧民不僅要舉行賽馬、摔跤、射箭等傳統活動,還要盡情地唱歌、跳舞、喝酒。這時,壹些青年男女悄悄地避開人群去談戀愛,這就是所謂的“敖包會”。但如今“祭敖包”往往是為了旅遊的需要,禮儀更為簡單。

  • 上一篇:北京人來看看。
  • 下一篇:夏天吃自己的雪糕,曬朋友圈的句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