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淺析蘇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淺析蘇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淺析蘇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論文是為了學術交流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工具。那麽如何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對蘇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簡要分析,供大家參考,希望對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幫助。

淺析蘇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1蘇軾的詞始於他在中世紀擔任杭州大將軍之時。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紮日出東市》、《南歌子海上騎馬情侶》,清新可愛。後者寫錢塘江潮,蘇軾詩的豪氣和幽默風格略顯端倪。縱觀全局,蘇軾詞中最引人註目的作品是政治、愛情和農村。

蘇軾以滿腔熱情投入政治生活,但不幸的家庭經歷、不確定的仕途命運和嚴酷的權力鬥爭使他屢遭打擊。在他的作品中,有對理想的激情,有絕望中的抑郁憤怒,有逆境中的不甘沈淪,真實而細致地反映了蘇軾復雜而豐富的內心世界。蘇軾還是壹個“性情中人”,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大部分都是真實感人的。陳廷焯評價白玉齋的詞:“東坡的詞純以情為主,最深情的人的話也到了,但感情恰到好處,不像燕青的知心之情。””夢江正月二十日”:

①程鵬:“莫可道犀”。

②見原文語序。

(3)陸遊:《舊學寺筆記》。

從不思考,從不忘記。千裏之外壹座孤墳,荒涼無處可談。即使相見不相識,也是滿臉塵土,鬢角如霜。晚上,我突然夢見回家,小軒的窗戶正在裝扮。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預計每年的斷腸處,月夜,短松岡。

此詞寫於熙寧八年(1075)密州,正好是蘇軾妻子王符死後十年。詞的開頭開門見山,直接表達感受,沒有任何鋪墊和渲染,講的是整個故事,傾向於不愉快。生死不同,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生活的苦悶,無處可說。我們退壹步說,“就算見面,也不應該認識”,因為我們已經不是意氣風發的年輕人了。下壹部電影講的是夢裏的相遇,結尾壹句“年年料斷腸,月夜,矮松山。”將無法化解的思念之情帶入無盡的未來,也是對逝者的真情流露。蘇軾是第壹個也是最好的壹個用文字寫悼亡詩的人。

蘇軾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接觸比同時代任何作家都要深入和廣泛,所以他對勞動人民的疾苦非常敏感。當他看到“秋收莊稼不滿眼,麥種奇缺”時,他“永恥於此國之民,刺在皮肉之中”,然後他痛苦地感到“壹生五千卷,饑絕而醫。”(1)蘇軾的詞作品遠不如描寫勞動人民疾苦的詩詞深刻。在所有30多首農村詞中,最成功的是描寫農村風俗,勾勒作者與農村長輩親切和諧關系的壹首。《浣溪沙徐門石灘謝玉路上的工作》第二部:化紅妝看君主,三、三、五、五的綠籬,壹排排,踏著西羅裙。老少幫收麥社,吳玉香舞神村,路醉臥黃昏。

蘇軾在徐州做太守時,春旱後下雨。於是,蘇軾到城東二十裏能引起雷雨的石潭去感謝上帝。這個詞是此行寫的五個詞中的第二個。詞的第壹段說的是村裏的姑娘們聽說太守來了,急忙打扮,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柵欄前迎接。為了看得清楚,有的女生甚至把自己的紅色連衣裙都弄壞了。字的下壹段是關於村社的,第壹句是關於村社的宏偉,第二句是關於供品的豐富,最後壹句是關於村民的幸福。全詩還是像壹幅簡單有趣的鄉村風俗畫。

蘇軾詞的藝術特色各不相同,概括起來有四點,即豪放、飄逸、清麗、率真。

蘇軾詞的豪放,得到了人們的贊賞。於文寶《續吹劍錄》說:“學士必以關西大漢,銅琵琶,鐵耙子,唱《不歸之河》。”念奴嬌的《赤壁懷古》壹直被認為是壹部豪言壯語的傑作:壹河不歸,千古風流人物。老營西邊,人們說是三國之戰,赤壁之戰。陡峭的巖壁,如驚雷般的海浪拍打著河岸,浪花像卷起千萬條雪。如畫如山,壹時有多少英雄!回想周瑜的春風時代,年輕貌美的喬剛剛嫁給他,他英氣十足。手拿羽扇的壹個白色人影迎面而來,談笑間,敵人的戰船燒成了灰燼。我今天神遊在戰場上,我感受著壹顆感受的心,過早地生出了白發。世事如夢,壹瓶還是壹個月。

字末那句“這就像是人間的壹場夢”在全篇大膽寬廣的基調上塗上了壹層壓抑的宿命論色彩,讓人心酸。《江城子·密州狩獵》比密州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早七年。

我說少年狂,導致左邊黃,右邊蒼白。金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了回報與太守的全城,我射虎見孫郎。酒滿了,箱子還開著。為什麽不在妳的太陽穴上塗點霜呢?什麽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像漢文帝派馮唐上雲赦免尚維?我會讓我的力量像滿月壹樣飽滿,像滿月壹樣飽滿,向著西北,射向西夏軍的隊伍。

關於這首詞的寫法,蘇軾在《仙書》中是這樣描述的:“挺小的壹首詞,雖沒有劉的味道,但也是壹家人,呵呵。”前幾天在鄉下打獵,收獲還挺多的。我做了很多招,讓東周壯士唱歌,吹笛打鼓作為節日。非常壯觀。居裏

①蘇軾:詩“與孔郎中同見並送即刻”。

第壹部寫的是龐大的狩獵活動和作者激發的豪情。下壹部的意義和上壹部壹脈相承,文章緊扣豪情,從狩獵豪情上升到報國豪情。蘇軾從杭州遷到密州周知時並不快樂。自稱“故人”正是這種陰郁情緒的反映,但蘇軾並不悲觀,而是對未來充滿信心。馮唐經典蘊含著我生來懂主,永不放棄的希望。“望西北,射蒼狼”這壹句話的結束語,表達了壹旦被朝廷重用就要有所作為的野心。

蘇軾詞中,邵修、清炯之作,應推為“明月幾時有?”和“Bu運算符?無月掛疏桐?”以前對這些作品的評價是“奇思妙想,口若懸河”,①“意味深長,好像吃了煙火,吃了人話。”如果妳腦子裏沒有萬卷書,文字裏也沒有什麽俗氣的東西,誰能做到這壹點?②蘇軾詞的真與他的做人真壹脈相承,這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所體現。

蘇軾的詞是“誰說人生不缺,門前流水尚可西流,不唱白毛黃雞!”(3)“林中不聽打葉聲,何以不唱慢走?”(4)“登機的時候不用抱怨光線斜。古往今來,誰不老,有幾個。”⑤.“秋不用愁,今年健康還高。”⑥除了這些豪邁、蒼勁、樂觀、酣暢淋漓的作品,還有相當壹部分作品帶有消極思想,比如《醉落魄》:醉醒,妳自己會得到這種滋味。倒琥珀香蟻,愁時更春意。要把墓席變成天地,歌前舞,花前眠。從他在陶陶的垮臺中,最好醒來,無所事事,憔悴不堪。這些作品都是蘇軾復雜思想的反映,既有人生失意後的佯怒之言,也有被命運指派的真情流露。所以不能壹概而論,壹定要辨析。

①黃燎原:《燎原詩選》。

②黃庭堅:《山谷碑記跋》。

③蘇軾:浣溪沙遊秋水清泉寺。

(4)蘇軾:三月七日在胡莎路頂風波雨。

⑤蘇軾:鼎風博重陽。

⑥蘇軾:“點絳唇耿武重酒重用前韻”。

淺析蘇軾詞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2文學史上有“詩韻”的傳統。人們寫詞,總要考慮用詞這種文學形式能表達什麽樣的生活、思想、感情。至於蘇軾,他采取了“以詩為詞”的方法,把別人以詩的形式表達的主題和主旨寫進了自己的詞裏。所以“東坡詞頗似老杜詩,無話可說”,表現出詩人從未表現過的廣泛內容。蘇軾詞風創新的根源是他的詞學觀念和“獨樹壹幟”的創作主張。本文擬從蘇軾的詞學觀出發,探討其詞體革新中的幾個問題。

為了使詞的審美趣味真正與詩並駕齊驅,蘇軾提出了詞要“獨”的創作主張,打破“柳味”是其詞風創新的壹個重要方面。

蘇軾詞拓展了詞的表現範圍,必然給詞帶來意境和風格的創新。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寫下第壹首豪放詞後不久,在他的第壹篇論詞風創新的文章中就明確提出了“破”的問題:“金是相當小的壹個詞,雖沒有劉的味道,但也是壹家。”哈哈。前幾天在郊區打獵,收獲頗豐。讓東周勇士唱歌吹笛打鼓當節日,挺壯觀的。”(P1650)歌詞原擬以“繡美人”“執纖纖玉指,拍香檀香”(歐陽炯《采花序》)唱出,但蘇軾的詞竟要求東州猛士“吹笛擊鼓為節”“以掌傳唱”而沾沾自喜其宏偉。它體現了蘇軾開拓新詞領域,打破詞壇流行的柳味,倡導壹種陽剛詞風的意圖。

在這裏,蘇軾提出了自己詞體創新的兩個方面:壹是“立”與“為壹家”;第二個是“破”和“沒有劉的味”。值得註意的是,蘇軾將“六七郎味”作為“天生壹家”的對立面,可見其對打破“六七郎味”的重視。對於蘇軾的這段話,清代劉熙載的《逸逸詞曲略》指出,蘇軾是“近而頗小詞”,“壹個想當詩人而不能的人。然而,如果妳試圖嘲笑秦少遊的方,妳會知道它的意思,如果妳學習劉啟的句法”(P108)。劉沒有說明“逸”的含義,但從以下三個方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出蘇軾的“逸”是什麽。先看“六七郎味”本身的配方。宋人以行稱,多用於同輩或晚輩,壹般不用於尊者、長輩,否則會被視為不敬。柳永是蘇軾的前輩。蘇贊劉辭時,稱其為齊卿,字未名。聲討劉慈時,稱之為“劉啟”。因此,“柳味”並不像有些論者所說的那樣是對柳永詞風的統稱,而實際上是壹個貶義詞。其次,眾所周知,柳永的詞可分為雅詞和俗詞。蘇軾曾說:“人人都說劉池清詞俗,卻如‘霜降寒緊,江流寒,殘照為樓’,唐人雖美,也不過如此。”(P35)《巴生贛州》既有情景,又有高韻,屬於雅詞。可見,蘇軾推崇柳永詞之雅,其“柳味”只能是針對五代沿襲下來的俗詞風。宋於文寶《續吹劍錄》中,有文字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壹首好歌,因問:我字如卿何?是的:閬中詞得十七個女的舉著紅牙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學位必須是關西韓綽鐵板,唱的是‘不歸之河’。絕對是下來了。”(P49)曾《高寨詩話》載:“少遊則見東坡。東坡說:我不是說再見的意思,而是我學會了劉啟的歌詞!少旅遊:雖然有人沒學問,但不如有人。東坡說:‘忘我在此刻’,不就是劉啟聿嗎?”(P497)說明柳永的詞充滿了女性美,而蘇軾的詞美則是富於富陽和刻板,這也體現了蘇軾對傳統詞風的突破和創新。再次,柳永的俚詞往往思想內容粗俗,語言粗俗。從蘇軾自己的作品來看,東坡樂府中的語言,如曼方婷(“名存實亡的螺螄角”)、茹孟玲(“鱗從不相患”)等,都是相當粗俗的。而且據《苕溪漁話》前壹集秦少遊說,秦觀有“激起壹片悲音”二字,其中“感健康,趕上床,醉於茫茫人小”等詞也頗俗,而蘇軾“愛其詞”。這種情況說明蘇軾並不是壹味地反對庸俗;他對柳永俚詞不滿的地方,自然在於其思想內容的粗鄙。綜上所述,蘇軾的“六七郎味”是指柳詞的俗、劣、艷,主要表現在俚詞上。他用“劉味”來概括,表達了自己的不屑和否定態度;他說他的“挺壯觀”的詞“家”沒有劉”的味道,表明他要在其之外建立壹種新的詞風,開創壹條新的道路。這就是蘇軾的“意”所在。如果說《於子珺書》表明蘇軾在詞風革新之初,把“柳味”作為革新的對立面,把破除“柳味”作為革新的有機組成部分,那麽《高齋詩話》所包含的內容則表明他在革新的後期,仍然是這樣做的。

蘇軾的詞學觀表明,無論是打破“柳味”,還是建立“自然風格”,他都更加自覺。這兩個方面構成了他詞風創新的基本內容。因此,他認為“柳味”是相反的,只是它代表了俗、艷、賤的詞風。從當時詞界的實際來看,也與柳詞“隱公制而盡其用”在當時影響最大有關。柳詞的出現標誌著宋詞發展到壹個重要階段。但未能突破“詞是壹門豐富多彩的學科”的藩籬。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說,它孕育了詞風的飄逸多姿。所以它代表的是宋詞的過去而不是現在。在這種情況下,蘇軾要創新詞風,就不可避免地會與“柳味”發生沖突。從主觀上講,蘇軾壹開始可能只是想打破“柳味”本身,但由於柳詞“藏公制而用之”,客觀上,他對“柳味”的沖擊必然會沖擊宋初以來的艷俗秀氣的詞風,具有更為廣泛而深遠的意義。雖然,隨著革新的深入和認識的發展,蘇軾逐漸把革新的範圍從“六七郎味”擴大到“小言”,但他反對“六七郎味”的立場是堅定不移的。

詞的歷史意義無疑是古今學者評論蘇詞中最熱門的命題。蘇軾詞問世不久,就有人迅速敏銳地感覺到這些作品與前代和當時的詩人有很大不同,於是出現了很多評論,其中以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的“詩如詞”四個字最為準確。這場論爭揭示了蘇軾詞正在向傳統詩邁進,詞與傳統詩的界限正在初步消失的事實。他之所以能“以詩為詞”,是因為他在詞與詩的關系上,與傳統流行的“別家”壹詞的觀點不同。他認為“微詞轉身,蓋詩子孫”(P1943)。他淵博的知識來自古人,同時代人,他堅持實踐,堅持創新,為宋詞開辟了壹片新天地。

他革新詞風的主要途徑是:以詩為本位求詞,以寫詩之術寫詞,以詩為詞。蘇軾的“以詩為詞”,實際上是從詞風創新的角度出發,以創新為主要途徑。“以詩為詞”必然導致傳統“小詞”在內容、技法、語言、風格等方面的變化;自然會擴大和加強文字反映現實、表達思想的範圍和能力,對提高文字的地位也有重要意義。可以說,蘇軾詞風創新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並產生巨大影響,壹個重要原因是他在如何創新上找到了“以詩為詞”的正確道路。“蘇軾第壹次在理論上打破了詩優於詩的觀念”(P77)。他認為詩是同源的,“詩的後代”這個詞(P40-49)。在蘇軾看來,詩歌和詩歌壹樣,可以用來表現社會的興亡和歷史的興衰,表現作家的胸襟和人生經歷,而不是壹味地沈溺於飲酒和歌唱。比如他的中秋詩《水調歌頭》,通過望月表達了他對兄弟姐妹真情實感和對生活熱愛的執著態度,也體現了作者在逆境中達觀自持的積極樂觀精神。胡載在《苕溪漁隱從化》中評論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宋頭]出,其余詞皆廢。”表明了蘇軾以詩為題材改革的成功,以及社會對蘇軾改革成果的認可。蘇軾自己在說柳永《贛州八音》中的名句:“此句唐人不高”(P77)時,也稱贊蔡的“新詞,此古詩亦長且短”(與蔡壹書)。因為他在詞體革新中,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升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為詞向詩體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交流和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P77)。

東坡詞拓展了詞的表現範圍,帶來了意境和風格的創新,開拓了詞的境界,是蘇軾詞風創新的主要方向。在拓展詞的內容和題材方面,蘇軾的詞可以描寫行動、行程、訪問、節日、夢境、人物。簡而言之,蘇軾可以用文字把它們寫出來。可以說,在蘇軾的作品中,用詞從容自如。壹個字寫什麽,怎麽寫,可以自由選擇,因為作者的氣質,才華,閱歷。在壹個具體的創造性個體中,文字應該沒有功能和用途的限制。這樣壹來,詞就被引離了簡單的應歌、撐樂的狹窄路徑,詞的適用範圍被拓寬了,詞的門徑被拉大了,成為了“橫出突出,自然在歌中打不到平手”的風格。這就從實際操作上實現了詩同體論,為後世詩與詞的兼容提供了現成的借鑒。在開拓詞的境界方面,他把傳統的表現女性溫柔的詞拓展為表現男性豪情的詞,把傳統的只表現愛情的詞改為表現性情的詞,使詞能壹如既往地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個性。比如袁峰五歲的書《沙湖路的雨》,充分展現了他豁達樂觀的精神;寫於密州的《江神子獵密州》壹書,表現了他馳騁沙場,為國捐軀的遠大誌向。“蘇軾讓有理想、有熱情、有活力的人昂首走進詞的世界,改變了詞原有的柔美意境,開了南宋新派詩人的先河”(P78)。從內容、題材的拓展到意境、風格的創新,為蘇軾詞風創新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其豪放詞日後流芳百世提供了條件。

參考資料:

[1][3][7]劉熙載《藝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4][5]唐圭璋《宋詞三百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6]郭紹虞《宋詞失傳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8][10][11][12]袁興培《中國文學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方《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 上一篇:母親節作文壹等獎作文(10篇)
  • 下一篇:寫壹篇關於月光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