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蝗災的成分1

蝗災的成分1

臨浦小燈籠:展示傳統民俗文化

臨浦鎮橫壹村的龍燈表演起源於1945春節,延續至今。在這個村子裏,幾乎每個村民都參加了龍馬燈展。如今,在蕭山舉辦的各種大型文化活動中,這支業余龍馬燈表演隊頻頻亮相,比如今年的燈會和剛剛結束的碭山廟會,都有他們的精彩表演。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壹個村落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非常難得。

燃燒的蝗蟲

在歷代的《蕭山縣誌》中,幾乎所有的元宵節都是用燈籠裝飾的習俗記錄。事實上,在北方沙地,元宵節從未有過點燈的習俗;它獨特的節日就像燒蝗蟲,撿紫大媽,吃油菜炒年糕。再說燒蝗蟲。

上世紀60年代,沙地養蠶業已經衰落,邀子姑占收“蠶花”的習俗也基本消失,但每年的元宵燒蝗依然熱鬧非凡。

所謂燒蝗蟲,就是在正月十四的夜晚,在池塘邊的蘆葦或田埂上的茅草上焚燒,或者用自己纏繞的麻桿、稻草綁上火把,在田間奔跑燃燒,大聲呼喊:“哇!哇!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據說如此喜氣洋洋地放火燒草的目的是為了燒雞蛋來預示壹個好年景,所以叫燒蝗蟲。

燒蝗蟲的多是小男孩、小夥子,年紀大的男性比較少,比如三四十歲的男性。沒有人組織,沒有人動員,最多是白天興奮的孩子們互相鼓勵,但是天快黑的時候,遼闊的沙面平原上有零星的火把和火光,漸漸響起了“花吼吼”的吼聲,接著是越來越多的火光和哭喊聲。壹眨眼,到處都是流動的火炬。燒蝗蟲的柴火主要是池塘邊殘留的蘆葦和茅草。誰出門晚,燒不完殘葦殘草,就自己花點柴火。有的孩子把兩三根竹梢綁起來,讓火把燃燒,甚至倒上煤油、柴油,讓他們高舉火把,在麥田上吶喊奔跑。

在多年的沙中燒蝗活動中,沒聽說過有人因為它而著火的。也許是因為沙地上有很多草屋,所以連小孩和燒蝗蟲都更加重視火情。偶爾聽到有人罵人。只是那個淘氣的孩子燒掉了他的稻草堆,或者拿走了幾捆纏繞的麻桿。但似乎燒蝗蟲是對的,沒人會同情他的罵。

燒蝗蟲已經成為壹種節日習俗,這與沙地歷史上頻繁的蝗災是分不開的。蕭山1929年有記載的特大蝗災也發生在沙地。蝗蟲像頭很大的螞蚱,後腿發達,善於跳躍和飛翔。它以禾本科植物為食,堅硬的口器能吃掉整株棉花和玉米,只剩下壹根光桿。它們也有群居的習慣,而且繁殖能力極強。在幹旱季節,它們傳播得非常快,經常在黑暗中飛行,所到之處,大片莊稼都被毀壞。以前沒有農藥控制昆蟲,唯壹的辦法就是人工捕捉。蝗蟲在短而彎曲的產卵管中產卵,卵在作物根部成片產生。去除卵巢的主要方法是燒掉卵巢。元宵節和春節活動已經結束,春耕生產即將開始。把焚燒蝗蟲作為元宵節的內容之壹,自然隱含著不忘蝗災、以農為本的意圖。

舊縣誌皆曰:“東民多樸而失,西民多禮而失。”作為蕭山東部的沙地,燒蝗蟲或因其吝嗇而被當地編年史家所鄙夷。其實充分揭示了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樸素”;相比之下,西土的燈籠真的有點失落。

孝義民間語言特色的龍船廟會

東漢時,上虞曹家堡有個叫曹娥的女人,她母親是蕭山金家浜村人。他的父親曹旭在東漢漢安二年端午節在順江主持祭祀伍子胥時去世。曹娥哭著沿河尋找17日夜,但不能。5月22日,她毅然跳入河中尋找父親。相傳五天後,她背著父親的屍體走了出來,她的孝心感動了全村。歷史上有壹座廟是為了供奉曹娥這個孝順的女兒。蕭山的小金家浜是她奶奶家。出於對這位孫女孝心的尊重,曹娥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二日都會投龍舟來紀念她,形成了獨具孝義民間語言特色的龍舟廟會。龍船廟會持續三天,5月22日達到高潮。

谷倉燈籠

花燈是浙江省流行的壹種舞蹈。從平原到高山海島,幾乎所有的縣市都有他們的足跡。戴村鎮尖山下村有壹個有50年歷史的燈籠協會。花燈的形式有“竹馬”、“跑五馬”、“高蹺竹馬”、“戰車燈”、“燈展”、“手提燈”、“小燈籠”、“花燈”。在表演中演唱民歌。有些花燈有翻筋鬥、打滾、洗馬、馬夫馴馬等舞蹈表演。

年夜飯

除夕之夜,壹家人團聚,壹起吃的飯叫年夜飯。不在家吃這頓飯,就不在家過年。所以,大家都該回去吃這頓飯了。所以交通緊張是合理的。

這頓飯很隆重,有壹定的程序,不能出錯。

首先請竈神菩薩。竈上倒三杯酒,盛三碗飯,放三雙筷子,獻三個素菜(也有四個素菜),點壹對蠟燭,燒壹柱香,熔壹壺金元寶(用黃紙包好)。家庭主婦拜三次,儀式結束後,脫下。

然後在客廳正中祭祖(蕭山方言叫“煮耿飯”)。以前是方桌,現在大多是圓桌。擺放桌子是有講究的,桌子的線條(木板拼接的線條)要面向南北,這叫直擺。千萬不要放在東西方向或者水平方向(東西方向是菩薩用的)。南面要放壹對蠟燭(請菩薩在北面),倒十二杯酒(農歷閏月要倒十三杯,下同),分東、北、西三面擺放;盛四碗米飯,放在四角;十二雙筷子放在酒盅旁邊;至少上十碗菜,八葷二素或六葷四素,但成雙成對,幹果水果都可以。酒要倒三次,請祖宗享用。大人小孩依次跪拜。儀式結束後,我會花錢買紙。

兌換紙幣是有規則的。壹般有四個壺:壹個是給外國人的,壹個是給祖先的,第三個是給同代掌權的長輩的,第四個是給晚輩的。如果妳先融化外賓,放在門口,意思是拿錢走人。之後依次換錢,先是黃紙錠,再是銀錠,還有精美的佛經和佛龕。壹時間紙灰滿天飛,粘在菜間,更添色彩。

最後,圍坐在壹起吃飯。那時候菜已經涼了。但是大人小孩都已經餓了,考慮不了這麽多。叫五,六,說說杯子。妳給我壹頓大餐,我給妳壹盤菜。很熱鬧。吃飯時,大聲說話。國家務農,父母缺錢,經濟收入,企業發展等。,無話不談,暢所欲言。這種濃濃的鄉土情懷,這種濃濃的親情,是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此前,酒只有散裝的黃酒和紹興元紅酒。現在品種很多,各種各樣,這幾年紅酒開始流行。三葷壹素是必須的:葷菜之壹,銀錠魚(紅燒全魚,最好是鯉魚、鯽魚),年年有余的意思。二、臘筍燒肉,配肉菜。第三,蝦仁炒雞(或燒雞)好吃。素菜叫八寶菜,用豆芽、冬筍、酸菜等八種材料炒而成。按蕭山方言叫魚和肉,不叫彎彎曲曲。當然,這些都是壹些傳統的家常菜。現在呢?我說不清楚!

吃完飯,發紅包(壓歲錢),吃瓜子,搓餃子,過完生日放鞭炮,疊好新衣服新褲子,放在床邊睡覺。現在呢?壹般看春晚,有的打牌麻將。(贏了我們高興,輸了我們也高興。這和賭博心態完全不壹樣)、卡拉ok之類的,還有壹些更年輕的人開著摩托車、汽車到處逛。

新潮的人,出國旅遊,或者邀請三個朋友四個朋友出去吃飯,在酒店的包房裏過夜,省去了壹些手續,也很享受。只是少了壹點吃年夜飯的韻味。

半年壹度的節日

半年的塔節有壹種奇特的民俗。每年農歷6月14日,村民們都會宰殺雞鴨來慶祝半年的節日。無獨有偶,桂北也有此習俗,不過時間是農歷六月初壹。我覺得是半年總結獎勵三軍。祝賀豐收,祈禱下半年有更好的成績。這個民俗鮮為人知,要普及還需要壹段時間。

蕭山人也有“七月半”的民俗。民間諺語說:七月十三日夜,豐都鬼門關開。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十三(今年是陽歷八月六日星期日,今天),豐都鬼城放假五天,燕王讓鬼們露天外出,用時髦的話講就是冥界的“黃金周”。如果鬼魂在死者中有家庭和孩子,他們會回家享受祭祀;無家可歸的人四處流浪,甚至制造災難。所以長輩經常告誡兒孫:這個時候要小心,不要犯錯;晚上不要出門,以免受罪。當然,這是很迷信的。但是,長輩的心是可以理解的。

這個七月半的由來,據說是漢末,有“五門米道”,供奉的神是“天官、地官、水官”。叫天公賜福百姓,地方官赦罪過,水官賑厄。並以三元三官,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稱為鄭源節;7月15日是知縣的生日,稱為中元節。10月15日是水關的生日,稱為下元節。因此,七月半也被稱為中秋節。民間祭祀不僅是為了祝賀當地官員的生日,也是為了祈求祖先原諒他們的罪過,保佑他們早日走出苦難,回歸人性。

在這個中秋節,蕭山人俗稱“七月半”。父母兄弟姐妹全家在某壹天聚會(7月15日前後幾天都可以,當然最好是雞鴨魚肉,時令菜,素菜,蠟燭。效仿,依次祭拜竈神、祖先、燒銀錠。之後,大家圍坐在壹起大吃大喝。

  • 上一篇:榴蓮作文
  • 下一篇:以品味為主題的寫作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