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潮汕人慶祝中秋節的習俗(400~500字)作文

潮汕人慶祝中秋節的習俗(400~500字)作文

潮汕的中秋拜月以婦孺為主,成年男子大多不拜,所以有“男不望月,女不拜竈”的俗語。潮人稱為拜月母,月亮屬陰,稱為太陰母,民間稱之為月母。拜月是在露天,城市居民,在陽臺屋頂或自己的庭院;拜月的農村人,大多集中在村子裏對長城進行崇拜。

飯後,婦女們穿上新衣,領著孩子擺好香案,擺上供品,等待月亮升起。中秋節的時候,柚子、柿子、楊桃、石榴、紅薯、菠蘿、林玲、芋頭等蔬果壹起出現,人們把這些時令產品月餅、糕點、炸樁、油餅獻給月娘。在農村,婦女經常在這些祭品上展示壹些手工藝品,如用糯米和米條建造塔山,用剪紙貼柚子,用枝葉制作油甘孔雀。如今,在拜月,市場上有如此多的商品,人們試圖方便地購買,但他們不像以前那樣熟練。

月餅也是中秋節時潮汕人喜愛的傳統糕點。潮州人有制作月餅作為月亮的祭品和互贈禮物的悠久傳統。明代陳《東歷誌》雲:八月十五日,“民子月設餅、果、衣環,拜如月,以邀伯母。”清嘉慶《澄海縣誌》說:“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士子互贈月餅。”清光緒《海陽縣誌》載:中秋“作團圓餅,號‘月餅’”。

潮汕人以聰明、心靈手巧、生意好著稱。潮人做的月餅叫潮州月餅,當地人叫叉燒餅。它以甜、脆、肥而不膩聞名中外,現已成為中國五大著名系列糕點之壹(其他為京味月餅、天津月餅、蘇式月餅、廣式月餅)。據相關史料記載,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上海1949中秋品嘗潮州面包後贊不絕口,並回贈壹本專書《茶食大師》。65438年至0982年,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在北京品嘗潮州面包,贊不絕口,按照父親的四個字再次回贈,成為餐飲界的趣談。

潮州月餅根據餡料可分為不同品種,如綠豆沙月餅、黑豆沙月餅、水晶月餅、芋頭沙月餅、雙熟月餅等。起初,月餅的制作是在家庭中單獨進行的。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發展為精細化、精細化、定型化、專業化。

潮式月餅是眾所周知的藝兮方,桂玉方和蘇南方。藝兮盤餅產於潮洲市藝兮鎮。食品作坊生產月餅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尤其是範作坊。貴嶼巴餅,產於朝陽貴嶼鎮,由清代康熙年間村民薛元和合、侯元和兩家店鋪創制,分為素餅和肉餅兩種。早在道光年間,就因其用料精細、無腥不膩而備受推崇。蘇南叉燒餅,產於澄海蘇南壹帶,首創於清末。它以豬肉叉為皮,甜面醬為餡,經印花、燒烤等工藝精制而成。餅皮脆薄,入口粉香。蛋糕的餡是甜的,軟的,涼的。產品銷往全國各地,深受好評。

近年來,潮州月餅以古老的法制為基礎,以現代食品技術為原理,經過科學配制,適合廣大群眾的口味,推出了蓮蓉、五仁、蛋黃、水果等不同的糕點,不斷提高了糕點的品質,使產品更負盛名,更受歡迎。

書餅,又稱雲餅、燉餅。之所以稱之為“書餅”,是因為這種餅相互緊密貼合,看起來就像壹本小小的合訂本。這種蛋糕香甜爽口,老少鹹宜皆宜,尤其適合嬰幼兒。有補中健脾的功效。之所以叫“雲餅”,是因為壹塊塊白餅像白雲;因有“燜”字,故稱“燜餅”,因為在制作過程中,有壹道從水中燜鍋的工序,故稱燜餅潮州龍湖燜餅(上)和澄海龍都雲片餅(下)以潮汕書餅聞名。

澄海的張琳和惠來的龍江聽起來像兩個不相關的地名。這兩個地方的豬腳飯就不用說了,潮汕地區最有名,各有千秋。更有意思的是,龍江和張琳都以綠豆制品聞名,壹個是以皮薄餡軟著稱的綠豆糕(上圖),壹個是綠豆糕(下圖左右為燒餅)。兩者都是潮汕地區中秋節時來自拜月的常見貢品。妳喜歡哪壹個?

說起拜月的中秋水果,當然少不了林林總總。“我在哪裏可以找到好水果?林淩出蓮花山。”大約200年前,澄海張琳的華僑從國外帶來林木樹種,在張琳巷種植,後來逐漸擴大種植,成為壹種特產。張琳位於漢江三角洲,張琳出產的水果又大又厚,皮亮粉色,肉像奶油壹樣白,味道香甜醇厚。1988被評為粵優珍稀水果,深受潮汕人民喜愛,成為拜月中秋節必不可少的水果。

拜月,潮汕人,這裏不僅有月餅、芋頭等瓜果,還有化妝品、文具。化妝品美其名曰“月娘換裝”,其實拜月年輕人祈禱自己能越來越漂亮,拜文具是祈禱讀書的孩子能更聰明,學習進步。這些習俗歷史悠久,都是靠人們的美好願望。

拜月中秋節必不可少的各種紙塔和金桃,以前都是心靈手巧的潮汕婦女手工制作來拜月的,現在越來越多是直接買的。

在中秋節的晚上,人們用芋頭來祭拜月亮母親。據說它的來歷非同尋常。相傳元兵入侵潮州城後,實行聯戶制,每三戶供養壹名元兵。還規定晚上不能關門,袁兵可以和它壹起睡,尤其是新婚妻子前壹天晚上想和袁兵壹起睡。百姓不忍,就趁著中秋之夜祭拜月母的機會,在月餅下面放壹張寫有“殺”字的白紙,放壹盤芋頭祭拜。當他們遇到袁兵吃蛋糕時,他們都開始了起義。因為芋頭的“芋頭”二字與潮州話中的“胡”字諧音,所以拜芋頭是為了激勵百姓樹立砍掉胡人的頭,打敗元兵的信心。結果,起義在中秋之夜如期成功。後來,潮人世世代代保留著拜芋頭、剝芋頭的習俗。剝芋頭就是剝胡的頭皮,警告人們不要忘記過去被胡人統治的苦難,享受起義成功的喜悅。

時至今日,潮汕人仍喜歡用蒸芋頭拜月,以大塊肉松散、皮裂開為上品,即潮汕俗稱的“微笑芋頭”。祭拜結束後,全家人剝芋頭吃,其樂融融。

中秋節那天下午,孩子們到處收集碎磚碎瓦,選了壹塊空地建起了瓦塔。小的瓦塔直徑兩三尺,高四五尺,大的直徑七八尺,高十幾尺。堆砌的方法是拿幾塊舊墻角或石條搭壹個塔腳,再找幾塊磚搭壹個瓦塔門,用舊瓦從塔腳開始壹層壹層地砌。鋪貼瓷磚時註意留縫隙,兩塊瓷磚之間留縫隙,第二層就在下壹層的縫隙處疊放,依次砌築。堆疊時逐漸收縮成塔形,最後出現壹個尖頂,上面蓋壹塊磚。通常在塔的中央插壹根粗木頭作為塔芯,在燒塔的時候可以讓火壹直燒下去。建塔時,要在塔下留壹個“竈口”,用木柴填滿。黃昏時,孩子們點燃了柴火。熊熊大火壹直燃燒到午夜,從磚縫中直沖雲霄。這時,他們把準備好的松香、鹽、硫磺和鞭炮撒到塔裏,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像鞭炮壹樣)和藍色的火焰,非常漂亮。

中秋節燒瓦塔有兩層意思:壹是紀念潮州人放煙花殺元兵的信號;二是因為潮瓦與“螞蟻”諧音,所以燒瓦塔讀作“螞蟻”燒塔,把螞蟻燒死。眾所周知,中秋節燒塔會把家家戶戶的螞蟻都燒掉,來年就沒有螞蟻或者減少螞蟻的危害。

潮汕人以唱壹首潮州話歌曲“壹壺好茶壹個月”來慶祝中秋節

  • 上一篇:介紹動物的作文500字:小狗?
  • 下一篇:班級捉鬼作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