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八年級臘八節作文700字五篇。

八年級臘八節作文700字五篇。

#臘八節#簡介臘八節,俗稱“臘八”,是臘月初八。相傳這壹天也是佛祖釋迦牟尼出家為道的日子,稱為“法寶節”,是佛教中盛大的節日之壹。以下是八年級臘八節的五篇700字作文。歡迎閱讀參考!

1.八年級臘八節作文700字

臘月初八,民間稱為臘八,是春節前的第壹個節日,從此“年味”日益濃郁。民間壹直流傳著臘月初八吃臘八粥的習俗。

關於臘八粥的起源,有壹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周遊世界。有壹天,他因為饑餓和疲勞暈倒在野外,被壹個放牧的姑娘發現,她急忙跑回家尋找食物。但是她家裏窮,缺衣少食。家裏種的雜糧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幾粒米。這個女孩總是慷慨大方,樂於助人。她把每個糧袋下剩下的壹點點糧食收集起來,加上壹些自家種的堅果,用清澈的泉水煮了壹大碗粥,端給佛祖,壹點壹點餵給他。吃完香噴噴的粥,釋迦牟尼很快就醒了,在附近的河裏洗了個澡,坐在菩提樹下打坐,終於在臘月初八成佛了。後來,佛教信徒在每年的臘月初八為佛陀煮粥。所以臘八粥也叫佛粥。這壹天,寺裏的和尚將募捐來的齋食煮成粥供奉神佛,然後將粥分發給窮人。後來臘八粥流傳開來,成為壹種民俗。南宋詩人陸遊留下了這樣壹句詩:“今佛粥多相贈,江村存物更重。”臘八粥作為民間吉祥食品,互贈,寓意歲末豐收,來年風調雨順。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裏,每年臘月初八,媽媽都會給全家人煮壹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那時候生活很辛苦,粥的食材也不多,但是媽媽總是想盡辦法給我們做熱騰騰的臘八粥。母親把預先煮好的紅豆、綠豆、花生、淘洗幹凈的大米、小米、糯米、芝麻倒進大鍋裏,蓋上鍋蓋,在爐子裏生火。鍋燒開後,我媽每隔壹段時間就用飯勺攪拌壹下,防止粘鍋。隨著鍋裏的氣泡冒泡,臘八粥的香味頓時溢滿了整個小屋。

手裏捧著滿滿壹大碗香噴噴的臘八粥,心裏覺得無比幸福。迫不及待的吃了壹口,那種又甜又粘又滑的感覺讓我愛不釋手。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溫馨甜蜜,給過年前的全家增添了節日的氣氛。當時只是覺得臘八粥好吃,沒有想太多。直到離開家,我才覺得這裏面包含了太多媽媽的辛苦,太多孩子的美好祝願。

2.八年級臘八節作文700字

臘八節通常被稱為“臘八”。在古代,人們在臘八節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來年豐收和好運。在中國的佛教中,這壹天是其創始人釋迦牟尼出家為道,創立佛教的日子,所以也有另壹種說法,“佛成道節”。無論在古代還是今天,提到臘八,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臘八粥和臘八蒜。

爺爺奶奶永遠不會忘記這壹天。清晨,就在黎明前,初升的太陽像壹朵花,包裹在薄霧形成的花蕾中,尚未綻放。此時,兩位老人已經準備好了即將要做的東西——紅棗、小米、核桃、紅豆。從我出生到現在,這四樣東西是我們臘八粥裏必不可少的。身體還蜷縮在被窩裏,但兩只耳朵已經被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驚醒。仔細聽,妳能聽到奶奶用她粗糙的長滿老繭的手在打磨金色的種子。四周很安靜,兩只手在水裏翻滾,還能聽到海浪聲,和在水裏玩的聲音大不壹樣。這種聲音很有規律,也是老壹輩的手藝;爺爺早就熟練了。他把棗分為兩類,壹類放在瓷碗裏,壹類放在案板上。前者外表光滑,由內而外鮮紅,置於潔白如玉的瓷碗中,仿佛碗壁上開著紅花;後者很爛,都是眼珠子,皮糙肉厚,就放在案板上加工。棗子碰撞物體的聲音非常清晰,連續不斷。爺爺老了,但是眼睛很亮。妳可以分辨好棗和壞棗。很快,這兩個聲音戛然而止,然後是另壹個聲音。到了每個人在那裏吃早餐的時候了。

打開大燈,此時幾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已經上桌了。淡黃色的粥裏點綴著花生和紅豆,只是看起來會讓人食欲大增。大家坐下後,開始享用這種古老而傳統的臘八粥。聽說喝了之後,整個人都不再害怕這個冬天的寒冷了。大家壹邊聊天,壹邊細細品味這碗臘八粥。我嘗過了。又甜又暖,粥留在心裏。我似乎感受到了它的溫暖和我祖父母的愛...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過年”,新年快到了。如果說過年是為了給新年增添色彩,那麽臘八節,壹個溫暖的節日,就為這個遼闊的冬天增添了壹絲溫暖...

3.八年級臘八節作文700字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由來已久,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就壹直在興起。在古代,“蠟”意味著犧牲。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有共同祭祀天地、神靈和祖先的習慣,並將這種綜合祭祀稱為“合祀”。

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壹種淳樸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妳要感謝神靈壹年四季都有豐足的糧食和農業!於是我選擇了臘月初八煮壹鍋“臘八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祝願來年有更大的收獲。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在臘八節的傳承過程中,還有壹個傳說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吃了牧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壹棵菩提樹下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會在臘月初八念經、吃粥,為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無論如何,人們吃臘八粥來慶祝豐收。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農業的豐收,因為它是壹種用各種米(糯米、黃米、白米、高粱米等)混合而成的粥。),各種豆類(黃豆,豆角,豇豆等。)、各種幹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龍眼肉等。),豆腐和肉。

關中地區和附近壹些地區的人們非常重視“臘八節”。但是,縣、鄉、村之間各有側重。富平縣的農民喜歡在這壹天釀酒,稱為“拉窖”;長安縣的古老習俗是在這壹天將肉糜澆煮在花木上,稱為“永不停歇”;在贛縣、禮泉地區,重要的是臘八節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地區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加上油和鹽做壹個臘八燜飯;在銅川地區的農村,這壹天還流傳著男青年剃頭的習俗。所有這些東西都有不同的味道。

4.八年級臘八節作文700字

在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中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傳統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七寶粥。據《辭海》“臘八粥”壹文記載:“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成佛之日,寺裏取香谷果為佛熬粥。從此,百姓紛紛效仿。”

相傳中國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來自印度。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釋迦牟尼看到眾生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治,於是出家,經過六年的苦行,在臘月初八成佛。

釋迦牟尼苦行六年,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不會忘記他的苦難。每年十二月初八,大家用麻和大米熬粥,當天吃粥留作紀念,於是“臘八”就成了“佛祖開悟日”。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全國各地佛寺的佛教沐浴會和誦經儀式也效仿釋迦牟尼,用香谷、麻、米等做粥。在成為道士之前,並稱之為“臘八粥”。

臘八粥會給弟子,誠心分享。從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就成了民間的習俗。

據介紹,在臘月初八之前,中國壹些寺院都是由僧人拿著金碗沿街乞討布施,將收集到的米、粟、棗、麻、果仁等物資做成臘八粥,分發給百姓。據說吃了會得到佛的保佑,所以人們稱之為“佛粥”。南宋陸遊有詩:“今朝佛粥更相濟,江村存新事反覺。”

在杭州著名的寺廟天寧寺,有壹座存放剩飯的“棧飯樓”。僧人每天將布施的殘羹剩飯曝光,為信眾熬粥壹年,直至臘月初八,稱為“福壽粥”。

南宋周覓的《老武林故事》中記載“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菇、柿子小米做成的粥,稱為臘八粥。”此後,人們也稱之為“五味粥”。觸摸媒體

古代有些地方偏僻貧窮,人們就用小豆和糯米煮飯。後來用料逐漸增多,加了棗、栗子、花生、銀杏、蓮子或百合,所以又叫“七寶粥”。

5.八年級臘八節作文700字

臘月初八,中國人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臘八粥來自印度。釋迦牟尼,佛教徒,原是住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的數獨國王的兒子。他看到眾生都在遭受身體疾病和死亡,他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放棄皇位出家。苦行六年,臘月初八菩提樹下成佛。這六年苦行,壹天只吃壹麻壹米。後人沒有忘記他的苦難,每年臘月初八吃粥留念。“臘八”成了“成佛日”。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佛寺都舉行佛浴會,誦經,並模仿釋迦牟尼出家前壹位牧民供奉乳糜的傳說,煮香谷果粥供奉佛祖,稱為“臘八粥”。臘八粥被贈送給弟子和善良的男女,以後成為民間的習俗。據說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之前,僧侶們會沿街捧著施舍的碗,把收集來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等材料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傳說吃了可以得到佛的加持,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南宋陸遊的詩說:“今日佛粥多互利,對面是江村存新。”據說杭州名寺天寧寺有壹座存放剩飯的“米棧樓”。平時寺裏的和尚每天把剩菜曬幹,積攢壹年的余糧,在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給信眾吃。它被稱為“福壽粥”和“福德粥”,這意味著他們吃了它們後可以增加他們的幸福和長壽。可見當時的僧人對美食之德的珍視。

臘八粥在古代是用赤小豆和糯米煮成的,後來用料逐漸增多。南宋人精心編寫《武林舊事》說:“用核桃、松子、奶菇、柿子菇、柿子栗子煮粥,稱為‘臘八粥’。至今,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的人們仍有吃臘八粥的習俗,這在廣東是不多見的。用料不同,常用糯米、紅豆、大棗、栗子、花生、銀杏、蓮子、百合等熬制甜粥。還有桂圓、龍眼肉、蜜餞都是熟的。冬天吃壹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好吃又營養,真的能增加幸福感,延年益壽。

  • 上一篇:介紹大熊貓的特點【精選全集】
  • 下一篇:上海楊浦區...初壹容易拿到的作文題目(最好有題目和範文)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