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四級導遊300字(長城)

四級導遊300字(長城)

女士們,先生們,現在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很快就要進入要遊覽的八達嶺景區了。前面的山是杜軍,八達嶺長城盤踞在這座山上。春秋戰國時期,古代中國人就開始修建長城了。當時,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諸侯國在各自的邊境上修建了長城,稱為共同防禦長城。

在中國,長城的修建經歷了三個高峰,即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原,建立秦朝。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他派出大將蒙恬和眾多勞工三十萬大軍,連接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進行擴張。萬裏長城從臨洮東至遼東,歷時九年建成,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萬裏長城。到了漢代,漢武帝還在萬裏附近修築長城加強防禦,“不叫胡馬渡陰山”,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邊防防線,西起新疆,東至遼東,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的最高峰,它的工程規模和技術水平是獨壹無二的。朱元璋在統壹全國、建立明朝的過程中,采用了“築墻高築,廣積糧,慢慢稱王”的建議。當時的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仍然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並且隨著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入侵,開始修築長城。明代大規模修築長城18次,至明末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6350公裏。明長城有三個特點:結構完整,管理完善,布局嚴密。我們今天看到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的壹部分。雖然中國古代長城最初的目的是防禦,但它也起到了其他作用。第壹是軍事作用,第二是經濟作用,既促進屯田開發和北疆經濟發展,又幫助中原人民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各民族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壹提的是,在中國古代,修建長城的經歷不止三次。據統計,在最近的兩千年裏,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建了長城。有人粗略算了壹下。如果把長城換算成高5米,厚1米的墻,繞地球10多圈就豐富了。著名的民間傳說:營火戲《諸侯與孟姜女長城哭》也發生在萬裏長城上。今天,經過幾次修繕,長城已經基本恢復了原貌。它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今仍烙在世界上。“猴子喬健”葉松探員?6個地區,總長10。八萬裏。

我們剛才經過的那條路位於關溝。關溝是燕山山脈和軍都山的交匯處,南起昌平區南口鎮,西北至延慶縣八達嶺長城城關,全長40裏。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高原的咽喉大動脈。明朝在這裏布下了四道防線,分別是南口關、居庸關、上官、八達嶺。在關溝的疊翠山上,曾有金代燕京八景之壹:居庸疊翠,但現在這壹景觀已不復存在。

我們剛才看到的鐵路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壹條鐵路,詹天佑設計的京張鐵路。由於八達嶺地區地形復雜,技術難點多,詹天佑設計的人字鐵路成功解決了汽車無法直接爬坡轉彎的問題,而長達1091米的隧道也讓中外人士印象深刻。青龍橋火車站豎立的銅像現在屬於詹天佑,還有壹座紀念碑。關溝以居庸關聞名。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築是居庸關。它的名字源於秦朝,因秦始皇遷徙“外行”到此居住而得名。在關隘內,有壹個著名的漢白玉平臺,即雲臺。它是元代的過街塔。上面有三座藏式寶塔,在後來的地震中被毀。太安寺在明代也是在同壹個地方修建的,但在康熙時期被毀,只剩下我們現在看到的柱基和瞭望塔。雲臺占地310平方米,臺下的檢票口刻有獅子、大象、四象、金翅鳥等浮雕,分別代表密宗五佛的騎行和護龍八部的天神浮雕。內壁上還有四大天王的浮雕和神獸的圖案。券頂還覆有曼陀羅圖案,花上刻有佛像,***2215。還有六種文字刻有“達拉尼經咒”和“造塔功德”,為元代藝術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八達嶺長城是明代長城的傑出代表。因為四通八達,就成了八達嶺。可能大家會問,為什麽要說這裏正在建長城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八達嶺地區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僅守衛著明皇陵,還是首都的西北門。

八達嶺長城是歷史上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如蕭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慈禧太後西征等。八達嶺終究是路。說到這裏,還有壹個故事要告訴妳:關城東門旁邊有壹塊巨石。據說八國聯軍在1900年入侵北京,慈禧西逃途中路過這裏。她曾經站在這塊石頭上回望京城,所以這塊石頭也叫望京石。但是現在這塊石頭已經不那麽突出了。

有壹句話大家壹定知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剛剛介紹了這麽多景觀,妳壹定是迫不及待想去景區看看了。別擔心,妳很快就會成為英雄。好了,這裏是著名的八達嶺長城,遠處景色壯麗,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翁城在往下看。通常建在地勢險要的交通要道上。翁城的兩個大門之間的距離是63.9米,西門上的銘文寫著:北門鎖匙,我以前說過。東門的牌匾上寫著:居庸關外鎮,意為居庸關外的又壹重鎮。現在讓我們向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邊,有壹座叫神威將軍的大炮。是崇禎年間做的。

八達嶺長城由三堵墻組成。三面墻是什麽?現在我給大家解釋壹下,三個平臺分別是城臺和敵臺,其中城臺結構非常簡單,只是駐紮官兵避風禦寒的地方。敵臺結構比較復雜,分兩層。下層由田、井、惠等組成。上層有觀察軍情和射箭的垛口和了望孔,所以也有防禦敵人的功能。

這裏我們去烽火臺,也被稱為烽火臺和狼煙臺。它是壹個獨立的建築,不與長城相連。壹旦敵人進攻,它會點亮壹盞明燈,告知軍情。古人授予白天點燃的煙叫烽火,晚上點燃的煙叫火石。明代對烽火與敵人的關系作了嚴格的規定:敵人超過100人,點壹支煙,放壹支槍;五個白人,燒兩個煙點,兩把槍;壹千多人,三支煙,三槍;五千多人,四支煙,四支槍;壹萬多人,五根煙,五門炮。這樣壹來,邊境的軍事情報就可以迅速傳送到帝都大內。

說完了三套,再來說兩面墻。長城外側的高墻叫疊墻,垛用來防禦敵人。內側不到壹米高的叫女兒墻,也叫於墻。起初,長城內部沒有女兒墻,但經常有人從懸崖上掉下來,所以修建了這道墻。在長城根部,每隔壹段距離就有壹條小溝,下雨天從壺嘴排水,防止水沖墻。長城的墻是用石塊砌成的,外面是磚,上面是石板,建築非常堅固!

受訪者:6040556-實習生級別2009-11-14 16:24。

長城是世界著名的奇跡之壹。它像壹條巨龍潛伏在中國北方的廣袤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的車正在八達嶺高速上行駛,很快就要進入景區了。前面

我們的山叫杜軍,八達嶺長城在杜軍山的上空盤旋。汽車行駛的道路位於20公裏長的關溝,關溝是以著名的古關隘居庸關命名的。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築是居庸關。居庸關是萬裏長城的重要關隘,建於明代。關城有南北兩個城門,城門外有瓦罐。古建築被毀已久,近幾年修復後,才能讓古風重現昔日風采。居庸關有壹座著名的漢白玉建築,名叫雲臺,是元代到鄭錚的壹座過街塔的基礎,即1342。戲臺上,明朝在此修建阿泰庵,也在1702年被大火燒毀,只剩下這個塔基。雲臺是我國最早、最大的過街塔的基礎,也是元代石建築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兩邊的山,曾經被松柏的雲霧籠罩,鳥語花香,溪流處處充滿詩情畫意。金代著名的煙酒八景之壹“居庸疊翠”,指的就是這個地方。可惜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被壹場山火全滅。近年來,雖然該地區在植樹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但由於雨水不足,歷史景觀已難以再現。同時,由於道路建設等人為因素,關溝過去流傳的72處景點,如木桂英點將臺、仙人橋、親親峽等,只能聽,不能看。

為了讓妳更好地了解長城,我現在向妳介紹有關長城的知識。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壹個過程。長城也不例外。中國的長城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紛紛修建長城。當時長城就在他們自己的邊境上,而且是壹段壹段的,堪稱“互防長城”。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吞並六國,統壹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秦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長城。他們把北方原有的燕、趙、秦長城連接起來,重修加固,擴建了不少,修築了壹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數千裏的長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萬裏長城。漢朝時,秦長城向西延伸至延澤,也就是現在新疆的羅布泊。漢代長城長達10000多公裏,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明代,也是長城發展的巔峰。其龐大的工程和精湛的建築技術在中國歷史上是獨壹無二的。長城的大部分建於明朝,現在仍然完好無損。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不僅秦、漢、明等漢族統治者修建了長城,北魏、北齊、北周、東魏、晉等少數民族也修建了長城。而且金朝修建的長城長達2500公裏,是少數民族修建長城最長的朝代。仔細算壹算,從春秋戰國到明朝用了2000多年,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建了長城。這些長城長短不壹,縱橫交錯,分布在中國17個省、市、自治區。如果把歷代修建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可以達到十幾萬裏。真可謂“上下兩千年,行萬裏路。”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把各個朝代修建的長城所用的磚石和土方堆積起來,建成壹個高5米,厚1米的大墻,那麽這個大墻可以繞地球10周以上。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八達嶺長城建於明朝。

它是萬裏長城的精華,也是明代長城最傑出的代表。講到這裏,有人不妨問,明朝為什麽要在八達嶺地區修建這麽堅固的長城?這主要是由八達嶺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不僅起著守衛明朝帝王陵墓的作用,也是北京的西北門戶。過了壹會兒,可以看到八達嶺關的門洞橫額上寫著“北門鎖鑰”四個大字。北門是指史靜的北門。鎖鑰匙說長城堅固而危險,像壹把牢不可破的鎖,鎖在這裏。只要守住這個關口,首都就可以萬無壹失。然而,腐敗的明朝最終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不過據說當年並沒有突破八達嶺關城,而是繞過了延慶的柳溝。為了加強統治,明朝沒有下功夫。在趕走了元朝殘余勢力後,為了防止他們的侵擾,明朝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築墻高”的口號。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派大將徐達、盛豐在北方修築封鎖線,修築長城。在明朝270年的統治中,有18次大規模的建設工程,終於修成了長城,東起遼寧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還能看到萬裏長城。明長城長達6300多公裏,穿過中國北方的九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還是設防的嚴格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同時,明代萬裏長城不再是單壹的高墻,而是縱深防禦體系,在重點地區修築了許多城墻和關隘。寧夏、陜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建了長城復線,山西的長城復線多達4條。在重要的交通和軍事要地,修築許多城門和許多較短的城墻,如雁門關10裏山谷,有28道石墻,可謂“步步築障”。

為了防禦,明朝在長城沿線部署了90多萬士兵。長城從東到西分為九個防區(叫九邊,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每個防區都有將軍把守。這些防區稱為“鎮”,分別是遼東鎮、虞姬鎮、傅玄鎮、大同鎮、山溪鎮、巖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鎮。

八達嶺長城是甄姬鎮居庸關的附屬關隘。居庸關為“路”級防區,管轄範圍東至於希水黃花鎮邊界45公裏,西至該鎮邊城紫荊谷口邊界60公裏,南至宛平縣邊界,北至土木依傅玄邊界。居庸關關城在北咽喉要道上,八達嶺在要道北口。八達嶺以南,建有三島關,即南口、居庸關、上官。加上八達嶺,壹* * *就是四關。

弘治十八年,即1505,八達嶺建關城。同時,在關城以北延慶縣境內的山川交匯處和主幹道上,修建了100多座墩塔。這壹時期,北方的安達部落崛起,不斷對南方進行掠奪。鄭德十年(1515),安達騎兵入侵八達嶺,大肆殺戮掠奪鷂兵。安達騎兵來去匆匆,空落落,次年又騷擾延慶地區,威脅京師,民不聊生。為加強防禦,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八達嶺關城東門重修。嘉靖三十年(1551),在八達嶺關城西北3裏處建兵營,名為岔道城。重兵駐守的戚繼光調往北方,丞相紀、常、保鎮守三鎮。他重建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600公裏長城。八達嶺因其戰略位置,是建設的重點地區,城墻高大堅固,敵塔密集,用料考究。萬歷十年(1582),重修關城西門。經過80多年的經營,八達嶺長城已經成為壹個連接城與城、對墩與堡、守城與警火的防禦體系。

八達嶺也是歷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見證。始皇帝秦始皇東來碣石後,從八達嶺取大同,再開回鹹陽。蕭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元帝每年兩次京上之行、明帝北伐、清帝親征、慈禧太後西逃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至今在八達嶺關城東門外,還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壹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向西逃至八達嶺。慈禧站在壹塊石頭上,回望北京。她佇立良久,不願離去,回京不禁落淚,故名望京石。有興趣的話可以下車後看看。

清朝以後,早已宣揚軍事價值的八達嶺長城日漸冷清。長城的城墻和瞭望塔都被自然和人為因素破壞了,成了斷壁殘垣。新中國成立後,長城所有建築都受國家保護,並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修繕。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長城和城墻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向遊客開放。1984年,在鄧小平同誌的倡議下,古雄關煥然壹新,先後修復了19座瞭望塔,總長3741米,使旅遊面積達到19000平方米。1986被命名為新北京十六景之壹。1987年,萬裏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頒發了證書。八達嶺作為萬裏長城的代表領取了證書,現在這份證書的原件保存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的中國長城博物館。1991年,八達嶺以絕對多數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40大旅遊景區。

八達嶺長城是萬裏長城中最早對遊客開放的壹段,知名度也是最高的。截至目前,八達嶺共接待中外遊客6000多萬人次,尼克松、裏根、撒切爾夫人、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女王、日本天皇等300多位外國元首和眾多世界名人登上八達嶺長城觀光遊覽。這種情況在世界景區也不多見。“不到長城非好漢”。別擔心,妳很快就會成為城裏的英雄。

被調查人:西多思-實習生級別2009-11-14 19:58。

長城是世界著名的奇跡之壹。它像壹條巨龍潛伏在中國北方的廣袤土地上。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的結晶,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的車正在八達嶺高速上行駛,很快就要進入景區了。前面

我們的山叫杜軍,八達嶺長城在杜軍山的上空盤旋。汽車行駛的道路位於20公裏長的關溝,關溝是以著名的古關隘居庸關命名的。我們可以看到前面宏偉的建築是居庸關。居庸關是萬裏長城的重要關隘,建於明代。關城有南北兩個城門,城門外有瓦罐。古建築被毀已久,近幾年修復後,才能讓古風重現昔日風采。居庸關有壹座著名的漢白玉建築,名叫雲臺,是元代到鄭錚的壹座過街塔的基礎,即1342。戲臺上,明朝在此修建阿泰庵,也在1702年被大火燒毀,只剩下這個塔基。雲臺是我國最早、最大的過街塔的基礎,也是元代石建築的重要實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現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

兩邊的山,曾經被松柏的雲霧籠罩,鳥語花香,溪流處處充滿詩情畫意。金代著名的煙酒八景之壹“居庸疊翠”,指的就是這個地方。可惜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被壹場山火全滅。近年來,雖然該地區在植樹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努力,但由於雨水不足,歷史景觀已難以再現。同時,由於道路建設等人為因素,關溝過去流傳的72處景點,如木桂英點將臺、仙人橋、親親峽等,只能聽,不能看。

為了讓妳更好地了解長城,我現在向妳介紹有關長城的知識。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壹個過程。長城也不例外。中國的長城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土不受侵犯,紛紛修建長城。當時長城就在他們自己的邊境上,而且是壹段壹段的,堪稱“互防長城”。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吞並六國,統壹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秦朝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建長城。他們把北方原有的燕、趙、秦長城連接起來,重修加固,擴建了不少,修築了壹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數千裏的長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座萬裏長城。漢朝時,秦長城向西延伸至延澤,也就是現在新疆的羅布泊。漢代長城長達10000多公裏,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明代,也是長城發展的巔峰。其龐大的工程和精湛的建築技術在中國歷史上是獨壹無二的。長城的大部分建於明朝,現在仍然完好無損。需要提醒的是,在中國歷史上,不僅秦、漢、明等漢族統治者修建了長城,北魏、北齊、北周、東魏、晉等少數民族也修建了長城。而且金朝修建的長城長達2500公裏,是少數民族修建長城最長的朝代。仔細算壹算,從春秋戰國到明朝用了2000多年,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建了長城。這些長城長短不壹,縱橫交錯,分布在中國17個省、市、自治區。如果把歷代修建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可以達到十幾萬裏。真可謂“上下兩千年,行萬裏路。”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把各個朝代修建的長城所用的磚石和土方堆積起來,建成壹個高5米,厚1米的大墻,那麽這個大墻可以繞地球10周以上。

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八達嶺長城建於明朝。

它是萬裏長城的精華,也是明代長城最傑出的代表。講到這裏,有人不妨問,明朝為什麽要在八達嶺地區修建這麽堅固的長城?這主要是由八達嶺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它不僅起著守衛明朝帝王陵墓的作用,也是北京的西北門戶。過了壹會兒,可以看到八達嶺關的門洞橫額上寫著“北門鎖鑰”四個大字。北門是指史靜的北門。鎖鑰匙說長城堅固而危險,像壹把牢不可破的鎖,鎖在這裏。只要守住這個關口,首都就可以萬無壹失。然而,腐敗的明朝最終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不過據說當年並沒有突破八達嶺關城,而是繞過了延慶的柳溝。為了加強統治,明朝沒有下功夫。在趕走了元朝殘余勢力後,為了防止他們的侵擾,明朝在建國之初就提出了“築墻高”的口號。開國皇帝朱元璋還派大將徐達、盛豐在北方修築封鎖線,修築長城。在明朝270年的統治中,有18次大規模的建設工程,終於修成了長城,東起遼寧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這就是我們平時說的還能看到萬裏長城。明長城長達6300多公裏,穿過中國北方的九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平還是設防的嚴格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同時,明代萬裏長城不再是單壹的高墻,而是縱深防禦體系,在重點地區修築了許多城墻和關隘。寧夏、陜西、山西、河北等地都修建了長城復線,山西的長城復線多達4條。在重要的交通和軍事要地,修築許多城門和許多較短的城墻,如雁門關10裏山谷,有28道石墻,可謂“步步築障”。

為了防禦,明朝在長城沿線部署了90多萬士兵。長城從東到西分為九個防區(叫九邊,相當於現在的軍區),每個防區都有將軍把守。這些防區稱為“鎮”,分別是遼東鎮、虞姬鎮、傅玄鎮、大同鎮、山溪鎮、巖穗鎮、寧夏鎮、固原鎮、甘鎮。

八達嶺長城是甄姬鎮居庸關的附屬關隘。居庸關為“路”級防區,管轄範圍東至於希水黃花鎮邊界45公裏,西至該鎮邊城紫荊谷口邊界60公裏,南至宛平縣邊界,北至土木依傅玄邊界。居庸關關城在北咽喉要道上,八達嶺在要道北口。八達嶺以南,建有三島關,即南口、居庸關、上官。加上八達嶺,壹* * *就是四關。

弘治十八年(1505),八達嶺建關城。同期,在關城以北延慶縣境內的山川交匯處和主幹道上,修建了100多座墩塔。這壹時期,北方的安達部落崛起,不斷對南方進行掠奪。鄭德十年(1515),安達騎兵入侵八達嶺,大肆殺戮掠奪鷂兵。安達騎兵來去匆匆,空落落,次年又騷擾延慶地區,威脅京師,民不聊生。為加強防禦,嘉靖十八年,即1539年,八達嶺關城東門重修。嘉靖三十年(1551),在八達嶺關城西北3裏處建兵營,名為岔道城。重兵駐守的戚繼光調往北方,丞相紀、常、保鎮守三鎮。他重建了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的600公裏長城。八達嶺因其戰略位置,是建設的重點地區,城墻高大堅固,敵塔密集,用料考究。萬歷十年(1582),重修關城西門。經過80多年的經營,八達嶺長城已經成為壹個連接城與城、對墩與堡、守城與警火的防禦體系。

八達嶺也是歷史上許多重要事件的見證。始皇帝秦始皇東來碣石後,從八達嶺取大同,再開回鹹陽。蕭太後巡幸、元太祖入關、元帝每年兩次京上之行、明帝北伐、清帝親征、慈禧太後西逃八達嶺,都是必經之地。至今在八達嶺關城東門外,還有慈禧西逃留下的“望京石”壹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向西逃至八達嶺。慈禧站在壹塊石頭上,回望北京。她佇立良久,不願離去,回京不禁落淚,故名望京石。有興趣的話可以下車後看看。

參考資料:

在線的

  • 上一篇:安全教育經驗:100字(15篇)
  • 下一篇:作文開頭和結尾的感受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