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作文素材 - 常德漢劇的行程有什麽歷史背景?

常德漢劇的行程有什麽歷史背景?

明朝萬歷年間,常德有個叫趙的藝人,懷了祖傳的大臉絕技。他有空的時候喜歡給鄰居唱兩段。只要他有閑暇時間,趙就會被他的同伴邀請為大家表演壹出戲。

趙為左鄰右舍唱歌,不僅讓他沈迷於戲劇,也讓人們在辛苦壹天後有了娛樂的機會,娛樂和生活都不耽誤。

漸漸地,趙開始不滿足於這種單人表演,沒有樂器的伴奏,沒有別人的幫助。這讓他感到非常孤獨,有壹種強烈的空虛感和不甘感。

有壹年端午節,趙在街上閑逛慶祝遊神。走著走著,他發現兩個中年人在街道的壹個不起眼的角落裏表演歌劇。有兩個人,壹個是伴奏樂手,壹個是演唱藝人。

趙從他們的表演中知道這兩位藝術家有真本事。樂手的二胡拉得非常好,完全可以和當時那些專業劇團的樂手相媲美。歌手的唱功更是與眾不同。趙發現他的唱腔與他擅長的弋陽不同。它來自南方,傳染性很強。

趙見此情景,便上前仔細觀看。這時,前面的兩人開始表演笑話《目連救母》,流傳已久,是許多戲曲傳唱的經典劇目。趙對自然是非常熟悉。

在二胡的伴奏下,趙也跟著進入了劇情,不自覺地走到了場地的中央,與戲曲演唱者壹起合唱。幾個人都是功底紮實的藝人,配合非常默契,表演也越來越好,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天漸漸黑了,趙和兩位藝術家有壹種久別重逢的感覺,於是趙就把他們帶到自己家裏去談話。經過壹整夜的長談,他們決定組織壹個劇團。趙負責劇團的設備,另外兩人負責四處演出時尋找同行。這是少數人的交易。

幾年後,趙等人組織了自己的劇團,到常德各地巡回演出。每逢節日或民間婚禮,趙的戲班總會出現。

事實上,常德地區的戲曲活動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就已興盛,趙組織的戲班只是常德地區眾多民間戲班中的壹個。同時,益陽調當時已經傳入常德。據袁中道《柿居錄》和應龍《中原音韻答》記載,當時流行的除弋陽腔外,還有昆山腔、青陽腔和楚腔。明萬歷年間的楚調是指由益陽調演變而來的高音。

歷史上,常德漢劇以湖南省常德、桃源、漢壽、慈利為中心,流行於洞庭湖西岸各縣及千陽、湘西自治州壹帶,遠至鄂西南、黔東等地。采用中州韻與常德方言相結合的統壹舞臺語言。

常德漢劇有三種聲腔:高腔、羌腔、昆曲腔,現在以唱羌腔為主。它在聲腔、劇目和表演風格方面與荊河戲和巴陵戲大致相似。

清朝康熙年間,隨著清朝的休養生息政策,社會趨於穩定,常德地區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此時,秦腔、蘇劇、徽劇傳入常德地區,給了漢劇班進壹步發展的機會。

在這種情況下,壹些無力維持生命力的梨園藝人終於不再為生計發愁,開始將更多的精力從勞動生產轉向戲曲藝術。

後來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彈腔強勢崛起,取代昆曲腔,逐漸成為常德漢劇的主要聲腔。

1910年左右,彈腔更占優勢,高腔逐漸衰落。這壹時期,常德出現了天元、瑞寧、文華、樂瞳四大名堂。

1949之前,戲迷壹般稱常德漢劇為“常德班”、“元和戲”,也有稱“漢劇”的。漢劇之名,因湖北漢劇對其後期的影響而得名。

常德漢劇唱腔與漢劇唱腔、唱盤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北路西皮還保留著生離前的狀況。黃兒調,又稱“黃兒”,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的地區。在京劇、漢劇、徽劇等劇種中,黃兒與西皮調壹起使用,統稱為“皮黃”。

在湘劇、桂劇等劇種中,黃兒也被稱為“南路”,與西皮的“北路”相對,或統稱為“南北路”。清初,西皮是漢調的主唱,黃兒是徽調的主唱。清朝中期,西皮和黃兒開始合並。

常德漢劇繼承了漢劇的高腔,其聲腔包括高腔、昆曲、彈腔、雜腔。目前常德的漢劇以調為主,高腔次之。

  • 上一篇:夜郎古鎮旅遊景點介紹夜郎古鎮旅遊景點介紹的構成
  • 下一篇:有才無德的作文素材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