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來自閩侯壹中的學校簡介。

來自閩侯壹中的學校簡介。

八閩第壹市閩侯縣第壹中學,矗立在美麗的閩江畔。歷經近百年的風風雨雨,有著輝煌的歷史,如今呈現出壯麗的風貌。閩侯壹中創建於1902,歷史悠久,人才輩出。以優質的辦學質量享譽省內外,進入新世紀更加充滿活力。現在它有36個高中班級,超過65,438+0,800名學生。是福建省文明學校、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閩侯縣重點高中,在省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和廣泛影響。

上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東風壹中重獲生機。1985被列為省重點中學40所推薦學校之壹,每年都有很多優秀的學生直奔重點大學。90年代,隨著閩侯壹中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其教育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1993年,閩侯壹中通過省級二類標準學校驗收,同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學校。2013年學校通過省級學校驗收。幾年來,我們致力於教學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辦學質量。中考和高考都保持了較好的升學率,第二課堂活動活躍。學生們在參加省市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經常得到好消息。學校還連續幾次獲得組織讀書活動讓精神世界更美好銀獎,社團組織瀛洲文學社也獲得了全國中學優秀文學社的光榮稱號。今年暑假,兩位同學代表福建省參加了在蘇州舉行的全國青少年航模希望杯比賽,分別獲得了中學組男女第壹名,贏回了兩個金杯。另壹名學生在新世紀全國青少年閱讀教育活動中獲得特別獎。

福建省閩侯第壹中學,原名全敏大學堂,創建於1902年4月(光緒二十八年三月)。她是福建省最早的公辦普通中學。閩浙總督許遵照清廷頒布的聖旨,組織了整個福建大學堂,並聘請葉在祺為首席教師(校長)。學校設在福州東街正壹書院,先設正齋(中學)。1903(光緒二十九年十壹月),全敏大學堂更名為福建高等教育學院,以中學課程為主。1912(民國1),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規定中學改名為中學堂。福建高校隨即更名為福建高校。1914(民國3年1),福建省高等學校根據省令更名為福建省第壹中學。1927年(65438+2006年2月),北伐軍進入福建後成立的福建省教育改革委員會,對福州所有省立學校進行改革,劃出第壹省立中學高級中學,與其他省立職業學校合並,更名為福建省第壹省立中學。1929年(民國18年),第壹所省立初級中學更名為省立福州初級中學,不久又更名為省立福州中學。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省立福州中學於1938年春遷至福建沙縣城關文廟繼續辦學。1939年8月,省撫州中學奉命將初中部和高中部設為兩所學校。高中仍設在沙縣城關,中學遷至沙縣澤濱。1943年9月,省立福州初級中學遷至閩清六都(阪東),1945年7月,增加壹所高中,更名為福建省閩清中學,春秋兩季招生。解放後,福建閩清中學由閩清縣人民政府從1949至10接管。她是當時閩侯地區唯壹壹所完全中學。1950年7月,學校遷至閩侯縣南嶼鎮,定名為福建省閩侯中學(簡稱“省立閩中”)。1953 65438+2月,“福建中學”被列為省九所重點中學之壹,由省教育廳直接管轄。。1954年7月,閩侯機構決定將福建省閩侯中學高級中學遷至閩侯縣三角城獨立辦學,並將學校命名為福建省閩侯第壹中學。1956,增設初中,成立完全中學。1959年3月,閩侯壹中被省教育廳評選為全省48所重點普通中學之壹,受省教育廳和閩侯特委雙重領導。1970年春,程門、螺洲被劃歸撫州郊區。閩侯縣行政機關從羅州遷至閩侯縣甘蔗鎮。閩侯壹中也遷蔗並與閩侯五十七中合並,更名為閩侯五十七中。1973,閩侯五七中學更名為閩侯中學(簡稱“縣中學”)。1981 4月,經福建省教育廳批準,閩侯縣政府將閩侯中學更名為福建省閩侯第壹中學。1981 5月,閩侯壹中被省教育廳調整後列為全省87所重點中學之壹。鑒於閩侯壹中原校區面積較小,設施落後,不能滿足教育發展的需要,擬將校區遷至甘蔗之鄉譚石村。閩侯壹中新校區的建設始於2003年。2004年9月10日教師節,在縣委、縣政府的主持下,壹中新校區建設奠基儀式隆重舉行。經過兩年多的努力,2007年4月基本建成並通過驗收。2007年5月8日,新校區啟用。閩侯壹中新校區占地132.6畝。位於譚石山腳下,岷江邊,新縣城規劃區內。場地地勢平坦,北鄰府谷路,交通便利,東臨連綿群山,壹條小溪自北向西穿過場地。環境理想,依山傍水,優雅靜謐。整個校園由教學行政區、運動區、生活區三個功能區組成。早在1938,學校就被列為全國十大中學,並獲得了當時教育部的嘉獎。20世紀50年代,我校因高考紅旗而聞名福建省內外。百年薪火,人才輩出,校友中湧現出許多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領域的傑出人物,如林覺民、鄧拓、陳標、田昭武等。在抗日戰爭的硝煙中,我校在閩中閩北跋涉,依然不遺余力地辦學。進入新世紀,這棵植根於閩文化土壤的常青樹更加蒼勁挺拔。學校先後獲得福建省文明學校、省教育管理先進單位、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福州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示範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為我國高校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自1902建校以來,先後擔任過專職校長、書記或書記、校長的有:葉在琪(校長)、陳(校長)、林(校長)、(校長)、(校長)、張振農(校長)、曹(校長)、魏(校長)、施綿南(校長)、張占(校長)。宋小英(校長)、(校長)、高廣元(校長)、黃乃傑(校長)、林昌賢(校長)、翁(校長)、周(書記兼校長)、林(書記兼校長)、牟光勤(書記)、陳有水(書記)、。張賢明(書記)、郭國道(書記兼校長)、陳惠萍(書記兼校長)、葉品瑜(書記)、(書記兼校長)、蔣(總支書記兼校長)共38人。蔣,現任校長、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

2007年5月,我們搬到了壹個新的地方。同年2月7日,65438“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教席”專家壹行六人赴閩侯壹中開展評估工作,專家壹致同意接納閩侯壹中為教師教育教席成員學校。進入21世紀以來,閩侯壹中本著實事求是、堅持發展的精神,與時俱進,銳意改革。逐步完善學校管理機制,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升級教育理念,全面規範教學秩序,努力構建適合農村中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力推進“優化、自主、高效”工程改革,不斷優化教學環境和學習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條件,促進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近年來,高考分數持續攀升,年年刷新紀錄。2003年應屆畢業生494人,1.000%上了專科線,本科上線率達到65.2%。2004年,85%的應屆畢業生上了本科線,很多達到了北大清華線,有兩個考上了清華。由於歷史原因,閩侯壹中校園狹小,布局淩亂,周邊沒有拓展空間。難以滿足新世紀的辦學需要,嚴重制約了壹中教育的進壹步發展。為此,閩侯縣委、政府做出了建設閩侯壹中新校區的決定。校園建設於2007年5月初步完成,校園也已搬遷。建成後的閩侯壹中是壹所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充分體現新時代校園特色的現代化花園式校園。新校區的建成,將為百年名校閩侯壹中奠定新的基礎,為閩侯壹中實現壹流標準進而成為示範性高中提供硬件基礎。新校區的建成將激勵閩侯壹中全體師生為閩侯縣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和“教育興縣”的戰略目標不懈努力。

百年名校,在新世紀,在八閩第壹城,必將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 上一篇:Xi安博雅藝術職業高中學費
  • 下一篇:學校作文集錦新聞稿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