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伊寧鎮的歷史文化

伊寧鎮的歷史文化

伊寧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代都是縣(州)治,到了唐朝,就是常州海市。貞元十六年,在此設寧縣。民國時期,廢宜寧州,改縣名為秀水,建宜寧鎮。伊寧古城環境優美迷人。清江已建到底,把古城壹分為二。景陽山和鳳凰山隔河相望,相互競爭。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紀念館,馳名中外的雲巖寺,涉外的南山賓館,鑲嵌在城南的松柏之間。江秀大橋和寧虹橋從北向南飛來,將壹江兩岸的城區連接起來,使伊寧鎮成為壹座更加壯麗繁榮的山城。

伊寧鎮是才子之鄉,俗稱“五裏三舉,七裏二翰林”。晚清出現了壹批精英名人,如湖南巡撫陳寶楨、道士賈爾賓、徐家淦、維新“四公子”陳、近代著名畫家、史學家陳等。這片紅色的土地也是秋收起義的起源地,中國工農紅軍第壹面旗幟升起的地方,中國工農紅軍第壹軍第壹師第壹團。

伊寧鎮是壹塊寶地。華東電網165438+10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讓山城伊寧變成了不夜城,工農業生產進入電氣化;地面設施完善,市區的寧虹橋、江秀大橋將城北商務區與城南開發區、工業區、贛北市場連接起來。省道科龍貫穿境內,油路直達南昌、九江、武漢、長沙等大中城市。擬建的出縣城二級公路穿過伊寧鎮東北部。程控電話、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系統全部開通,電話、傳真可達世界各地;文教衛生醫療機構設施齊全,小學36所,中學5所,幼兒園15所,醫院3所,有線電視和調頻廣播深入千家萬戶,山城人民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地下埋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金、鎢、釩、石煤、瓷土、石灰石等十余種,其中石煤含量654.38+0.2億噸,石灰石含量56億噸,瓷土可產654.38+065.438+0萬噸。森林面積14.2畝,森林蓄積量19.1萬立方米。李濤地區青山環繞,周圍有5000多畝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基地。海拔1100米以上,四季如春的峨眉山山頂,承載著5000畝良田,極具發展成為奶牛、山羊養殖、藥材、吳韻茶葉種植基地的潛力。縣辦的寧紅、康順、神茶、紅山、絲綢五大集團,盛產寧紅養生茶、減肥茶、神茶、耐熱瓷炊具、白廠絲、精煉植物油等名優特產。

改革開放以來,伊寧鎮經濟發展迅速,異軍突起。1999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達2.6億元,財政收入連續四年位居全縣第壹。1999年,財政收入達845.33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08萬元,連續四年獲得全縣表彰的綜合先進單位稱號。鎮辦企業20家,總產值21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6億元。形成了以建材為主導,促進竹木、食品加工業、第三產業全面發展的格局。湧現出2200多家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其中年產值超過654.38+0萬元的有43家。農業經濟在調整中穩步發展,農業產業結構逐步合理,科技含量不斷提高。培育了8個特色經濟示範基地村:黃田、安平、南橋、梁堂蔬菜生產基地;走馬、鹿塘、良塘村山羊養殖基地;明希村生豬生產基地;下鹿苑、福灣、尚鋼、南橋等村的水果生產基地;李濤地區生姜生產基地;武都和朱湘村的蠶桑生產基地;尚鋼和眉山的藥材基地;蘑菇生產基地在明希、朱湘和茶舍村。特色農業和訂單農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歷史在發展,伊寧鎮在前進。新壹屆黨委政府班子上任,恰逢步入新世紀。新壹屆領導班子以嶄新的姿態,充滿熱情和信心,下大力氣加快伊寧鎮的建設和發展,提出了“1234”的工作思路,即抓住機遇(縣城建設重心南移),穩定兩個大局(城鎮和農村),加快三次產業發展(農村)。向社會公開承諾,到200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3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在16‰以下。

  • 上一篇:寫壹篇500字的描述性作文。
  • 下一篇:2023年河北張家口中考分數線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