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歷史故事大全網 - 中學學科 - 如何引導學生選擇實踐活動的主題

如何引導學生選擇實踐活動的主題

如何引導學生選擇實踐活動的主題

——關於綜合實踐課的指導

夏,江蘇省沭陽縣建陵中學

教育部2001發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小學到高中要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為必修課”,這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新課程理念最突出的體現。其中,“主題”是綜合實踐活動各項具體活動的核心,如何引導學生生成和確立研究主題在課程實施中至關重要。綜合實踐活動以主題為依托,組織探究和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主題在壹定程度上規定了活動的內容,選擇什麽主題直接決定了學生和指導教師的興趣和投入,也直接影響實踐活動的實施效果。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綜合實踐主題選擇

《綱要》在規定新課程結構時作了如下表述。綜合實踐活動設置為小學到高中的必修課,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它強調學生應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會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實踐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學校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應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術和專業分工,形成初步的技術能力。綜合實踐活動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動機、興趣和直接經驗設計和實施相關活動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創造發揮個性的空間,堅持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方法和指導教師,自主決定活動結果的形式。老師只是給他們必要的指導,並不代替學生的作業。由於每個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個性發展都是不同的,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目標、內容、過程和結果都是開放的,課程側重於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因此,選題必須遵循綜合實踐課程的特點,實現綜合實踐課程的目標,符合學生實踐的實際情況。

壹、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

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緊密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知識綜合運用的實踐課程。在基礎教育新課程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有其獨特的功能和價值。與其他課程相比,綜合實踐活動具有以下特點:

(壹)、誠信

綜合實踐活動是整體性的。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範圍包括學生自身、社會生活和自然界。任何壹門學科的探索都必須體現個人、社會、自然的內在統壹,體現科學、藝術、道德的內在統壹。綜合實踐活動必須以人的人格完整和每壹個學生的健全發展為基礎。

(2)實用性

綜合實踐活動是實踐性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來發掘課程資源,而不是按照學科知識的邏輯順序來構建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主要以活動的形式進行,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各種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在動手、考察、實驗、探索等壹系列活動中發展實踐和創新能力。

(3)開放性

綜合實踐活動開放。綜合實踐活動以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導向,尊重每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課程目標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隨著學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課程內容具有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註重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其評價標準是多元化的,因此其活動過程和結果是開放的。

(4)、生財

綜合實踐活動是生成性的。這是由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取向決定的。每個班級和學校都有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每個活動在開始前都有精心的設計,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規劃方。但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征是生成性的,這意味著每壹項活動都是壹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按照預定的目標機械組裝的過程。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新的目標不斷產生,新的主題不斷產生,學生對這壹過程充滿興趣,知識和經驗不斷深化,創作火花不斷產生,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生成性的集中體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規劃和精心設計,不是要限制它的生成性,而是要使它更具有方向性和生產性。

㈤自主權

綜合實踐活動是自主的。綜合實踐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學生選擇自己的學習目標、內容、方法和教師,並決定自己呈現活動結果的形式。指導老師只給他們必要的指導,而不去管學生的功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上述特點決定了其不同於其他學科,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的選擇有其特殊性。要註意選擇主題的原則、方法和途徑,以及如何處理主題的延伸。

二、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選擇:

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立,不是決定教師能做什麽,學生先學什麽,而是研究學生關心什麽,感興趣什麽。主題的確立要關註學生的提問,關註學生的興趣、經歷和現實生活。

(壹)確立主題的原則

1,原理來自生活實踐。“生活就是教育。”是開放的教育,是發達的教育,是大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改變”。生活是重要而豐富的教育資源,綜合實踐活動聚焦學生生活,成為孩子學習的活教材,成為孩子學習的重要場所。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選擇問題或話題進行探究,或者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和現實世界的體驗中,靈活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在生活的課堂上,從學校走向自然,鍛煉增長才幹,創造提升自我。

2.操作原則。確定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要考慮活動的現實指向性和可行性。在確定活動主題時,要註意選擇壹些有實際意義、有價值、值得研究、內容積極、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活動和主題。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建立在壹定的條件和資金基礎上,活動是否可行也是選題時需要考慮的問題。另外,活動主題的切口要小。小學生受年齡、知識面、閱歷的限制,要選擇壹些切口小、易操作的題材。從小處著手,深入挖掘。

3.開放主體原則。主題是面對每壹個學生。每個孩子都是壹個獨立的人,都有壹個獨壹無二的“我”。人的主體性是各種潛能中最重要、最高的潛能,是素質結構的核心。綜合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提供了條件,發展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功能。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基本內容。但是,主體性是不能“教”給學生的。只有選擇適合每個孩子的主題,才能為孩子提供實踐的溫床,建立自主性,培養主動性,提高創造力。

4、立足學校特色原則。對於任何壹所學校來說,綜合實踐活動都是學校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體現了學校的特色。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要立足於學校的特點,體現學校所在社區的特點。這就要求在選擇活動主題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本校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只有充分了解這些情況,認真分析後再做壹個主題活動,才有利於以後的開展和實施。

(2)主題來源的方式:

1,老師提供活動主題。

教師的選題方式最大的優勢在於,可以幫助他們奠定自主選題的基礎,引導學生逐步了解綜合實踐活動,熟悉綜合實踐活動的基本特征和過程。

2.師生* * *討論生成活動主題。

這種方式是綜合實踐活動時常見的主題生成形式。這種方式更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教師的引導性。

師生參與選題具有活動範圍廣、自由度大的特點,學生可以在廣闊的領域內選擇壹些課題。老師提出建議供參考,師生認同。這具有擴大交流、開闊視野的意義。

3.學生自主選擇活動主題。

學生可以自己選擇題目,思維會很活躍。有“水果想象”、“汽車原理”、“校園綠化”、“世界上有沒有外星人”等各種各樣千奇百怪的話題。很多話題不僅學生感興趣,連老師都忍不住笑。但是這麽多題目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嗎?答案是否定的,那麽用什麽尺度來衡量呢?我們可以提出“主題選擇原則”:

壹、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b,貼近現實,

c、個人經歷

d、結論有價值

根據“主題選擇原則”,學生發現“汽車原理”涉及的研究問題對小學生來說太深奧,“世界上是否有外星人”離我們太遙遠,科學探索目前尚無定論。這樣學生可以自己篩選合適的題目,不需要老師評價。

(三)確定主題的方式

1.通過整合學校活動的設計來確定主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繼承以往學校各種活動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學校根據自身資源舉辦,在長期的運行中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積累了經驗,無論是活動內容還是組織形式。因此可以結合傳統的學校活動和德育活動設計主題活動,直接以各類學校活動為主題;主題設計由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延伸而來。使之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組織形式和內容上繼承傳統學校活動和德育活動的精髓,用它來豐富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內容,也為各種活動的課程提供平臺。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基本理念組織各類學校活動,可以提高學生活動的自主性,有效防止學生“演戲”活動。將設計主題融入學校活動將成為解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傳承與發展問題的有效策略。

2.從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點、能力來確定主題。

在選擇主題時,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權利,要與孩子的生理、心理相協調,要新穎、勵誌、有趣、實用,要讓孩子感到自由、民主、輕松。所以,老師要有壹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引導孩子設計與生活、年齡、興趣相關的主題。例如,春節臨近,學生們對春節期間剪窗花、貼對聯、掛中國結、祭祖等習俗感到好奇。教師可以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確定“探索春節”的主題活動。其次,要認可學生的發現和思考,自覺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3.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確立活動主題。

“生活即教育”是壹種開放的、發展的教育,是大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正因為生活是壹種重要而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綜合實踐活動應該關註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於引導孩子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用實踐驗證科學結論...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選擇對自己、對家庭、對學校、對社區有實際意義的小事。出現了我的成長過程、吃早餐的知識、遊戲的調查、水果價格的調查、獨自理財的經歷、討厭的街頭廣告、學校門前的交通狀況、學校環境的保護、鄰裏關系的處理、小區設施的調查、小區的改變等主題。

4.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啟發確定主題。

針對壹個有價值的活動,積極讓學生參與其中,從實踐活動中得到啟發,確定自己要學習的主題。比如對於壹些有意義的活動,給孩子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和思考,然後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比如校慶、六壹;包括因地制宜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題材,比如《沈括的紫藤》、《虞姬的故鄉》等等。

5、拓展其他學科的知識,確定主題。

通過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的有機整合,可以進壹步拓寬主題確定的範圍,也可以在某壹學科進行小範圍的研究,彌補該學科原有的壹些缺陷。比如在數學領域開展具有數學特色的小課題研究,在信息方面開展我校學生上網狀況調查分析;從道德、生活等方面對青少年社會公德進行調查。

6.發掘社區資源,設計與生活、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

社區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開發社會的教育和管理功能是非常必要的。讓家長進入綜合實踐課程,得到家長的認可和支持,可以擴大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範圍。

第三,教師要註意主題的延伸:

完成壹個主題活動後,同學們會收獲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壹個方面就是能夠從主題活動中所研究的問題中得到啟發,產生更深更廣的新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應該鼓勵、支持和引導學生繼續探索。

1,教師要為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成創造良好的情境。教師的引導實際上是創造壹個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探究方法,與學生壹起開始探究過程。

2.教師應為學生創造壹個民主和諧的問題意識氛圍。教師應轉變觀念,摒棄“教學尊嚴”的傳統觀念,實現教學民主。營造寬松和諧的民主氛圍是問題意識產生的良好條件。老師要做到:(1)學會積極傾聽、提示和鼓勵。註意學生的提問,以愉快的態度傾聽,鼓勵學生與老師討論某個問題。(2)營造安全的提問氛圍,保護自尊。當學生提出問題或犯錯誤時,老師壹開始不應該嘲笑他們,也不允許別人嘲笑他們。相反,他們應該肯定自己的大膽行為,並找到閃光點。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簡單、復雜、重要、次要的問題,即使不回答也要給出合理的解釋。使學生問題意識的出現和發展得到環境的肯定和支持。(3)有意識地安排討論、交流和想法。可以是小組討論,也可以是興趣小組。老師要多安排活動,走進學生,參與討論,讓學生有更多的奇思妙想。

3.教師要引導和催化學生問題意識的生成。

(1)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壹起思考來引導學生模糊的問題,從而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抓住問題的癥結;或者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分類篩選,選擇最有價值的問題作為切入點。

(2)教會學生如何生成問題。比如找出事物問題和優點的聯想法,事物之間的參照比較法和函數組合法。通過方法的運用,鼓勵學生以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背景,對事物建構新的疑惑和困惑。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嘗到學習的甜頭和新發現的喜悅,形成習慣性的、恰當的問題意識。

(3)對產生的問題給予持續的支持。很多有價值的問題需要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不斷實踐,而不僅僅是在問題上。隨著實踐的深入,新的問題會不斷產生,新的困難會不斷出現,需要不斷的堅持和克服,在這其中教師要不斷的鼓勵和支持學生。

4.教師要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關註各種傳統的學校活動,找出問題所在。

(2)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開展自己感興趣的調查活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參考數據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踐者對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鐘啟泉、張華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和每壹個學生的發展》解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上一篇:黃花崗中學
  • 下一篇:廈門哪裏可以放煙花?
  • copyright 2024歷史故事大全網